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大家或許對梵蒂岡這個袖珍之國的名字並不陌生,或許對聖彼得大教堂的名字也很熟悉,在這裡,不論是宗教文化,還是建築藝術,都得到了極致的發展,它們是曾經的羅馬帝國的最佳傑作。今天就走進梵蒂岡,走進聖彼得大教堂,了解異國文化的魅力。
梵蒂岡這個國家似乎什麼都傾向於一個極致,國土小到了極致,人口少到了極致,宗教文化的影響力達到了極致,建築藝術同樣追求到極致。好像在這裡很容易找到一個或一類世界頂尖的東西,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小國是如何做到這些的,或許這就是我們陌生的西方文明的魅力所在吧,它令我們好奇西方文明的發展,所以,就從聖彼得大教堂開始吧。
聖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整體造型是拉丁十字架的結構,教堂從建設到裝修用了176年之久。在現代,幾乎不會再出現耗時如此之久的建築,或許是因為成本太高,或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可現代建築與之相比,的的確確在做簡化,更注重功能性、注重實用性。簡化的建築也是可以表達風格的,但這裡缺少了專注和極致的狀態。
教堂是經典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那麼,或許有的朋友會有困惑,究竟什麼是巴洛克風格呢?巴洛克風格就是追求一些不規則的形式,具有宗教色彩,主觀情感的表達比較強烈,裝飾比較華麗,建築外形奔放,賦予了建築外向的性格。這些特點,當我們第一眼看到聖彼得大教堂時便能感受的到。其實當時的教皇修建大教堂的意圖是想通過高貴、華麗的宗教建築展示給民眾和教徒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建築也是會說話的,不是通過某種語言,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感官。
聖彼得大教堂名字的由來因為羅馬第一位主教聖彼得的殉教。教堂原址在聖彼得殉教的競技場,後來年久失修,直至16世紀至十七世紀,教皇尤禮二世決定開始興建教堂。當時參與建設的設計師都是頂級的,其中米開朗基羅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大衛》、《摩西》、《創世紀》都是他的大作。在米開朗基羅之後,繼續主持工作的設計師是貝爾尼尼,貝爾尼尼主要負責裝修的部分,他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在教堂內外布置了各式精美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聖彼得大教堂整整裝修了40年,貝爾尼尼同樣是聖彼得廣場的修建者,廣場的形狀,是梯形加橢圓形的結合。
進入教堂人們不會出現大聲喧譁的情況,因為所有人都會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這或許就是設計者的意圖,整個空間內都感受的到強烈的宗教氛圍,把進入到教堂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包裹了起來。從穹頂到地面,放眼望去皆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大作,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圖案都是由一個一個小格子組成,這是一種藝術品的保護方法,修復時僅需要更換壞掉的部分就可以了。
集極致藝術於一身的聖彼得大教堂帶給了我們來自西方世界的文化魅力,即便我們是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也能夠被它所吸引。遠方之所以讓人嚮往,正是因為那裡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感謝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