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上高原位於張家口和承德的北部。一般將張家口的高原稱為張北高原(主要位於張家口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四縣),將承德的高原叫做圍場高原(主要位於承德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北部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兩部合稱壩上高原,因地形驟然升高如平地起壩而得名,為內蒙古高原的南部邊緣。
由於高原長期緩慢上升,所以地勢高聳,平均海拔1,200-1,500米,地勢總的趨勢大體由南向北傾斜,由於南部壩緣(或壩頭)部分的地勢較高,所以形成為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水嶺,一些內陸小水系多是自南向北流,因而有「山無頭,水倒流」的說法。而壩緣以南的河流則自北向南流,奔騰入海。
總的來看,壩上高原的地勢起伏比較和緩,地貌比較簡單,但進一步分析全區地貌卻表現了一定的複雜性,東、西兩部分有所不同,而西部由北至南又有一定的差異。
東部高原(承德壩上高原位於豐寧、圍場等縣北部)地貌組成較簡單,主要由壩緣山脈和丘陵組合而成。除低山以外,境內還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一般高几米左右,最高為70米,沙丘間風蝕窪地錯落分布。此等沙丘、風蝕窪地和御道口、機械林場等地分布的花崗巖、變質巖殘丘裝綴在高原面上,使高原失去了坦蕩的外觀,呈現出疏緩丘陵散布的景象。
西部高原(張家口壩上高原和承德豐寧縣小部分)的地貌較東部高原為複雜,大致可分南、北、中三部分。高原南部主要由低山丘陵、崗梁和臺地組成。高原的中部地勢起伏比較和緩,由眾多的崗梁、湖淖和成片的堆積平原組合而成,人們常稱其為「波狀高原」,平均海拔1,400米,地面坡度不大。境內湖泊星羅棋布,當地稱做「淖」。高原的北部為陰山山脈的尾閭所在,主要由花崗巖組成,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山脈早已失去崢嶸之勢,絕大部分成為疏緩丘陵,相對高度不過百米。丘陵間常分布有寬闊谷地,其間發育有較厚土壤,水肥條件較好,適於農耕。
總觀壩上高原地表形態,雖然有起有伏,但高差不大,並且不論低山還是丘陵,它們的頂部都比較平緩。前人用「遠看如高阜,至即平也」,當地人用「遠看是山,近看是川」來形容高原的地勢、地貌,確是十分逼真。特別是當人們登臨這一高原之上,極目四望,頓有開曠坦蕩之感。暮春初夏季節,置身在壩上高原之上,那如茵的綠草,盛開的百花,都在爭姣鬥麗,確可給人以美的享受。壩上高原區地貌以草原為主,被稱為中國66號公路的草原天路,京北第一草原豐寧壩上草原,清代的皇家獵場木蘭圍場,大元中都遺址,灤河源頭閃電河溼地,榮獲地球衛士獎的塞罕壩林場均位於此。每逢夏季這裡還會召開盛大的張北草原音樂節。歡迎各位朋友來大美河北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