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山西大同行,其實我是被一張特價機票帶到這裡來的,沒想到,印象裡的煤都,更是一個旅遊聖地。
住在大同古城的陽和門外,每天騎上心愛的單車逛逛古城,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同城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時候,就已經修築有規模宏大的城池。2008年開始,大同市古建築、城牆在內的古蹟開始大規模修繕、復建,對70%夯土城牆進行包磚整體修復,這就是如今展現在遊人面前巍峨壯觀的大同古城。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古城裡的四牌樓。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達將軍於魏唐遼元舊土城南之半增築大同城牆,周十三裡,略呈方形布局,每面旁一門之制,共設四門。這種四牌相連的形式,還真是第一次見到。
城內隨四門方位,各有一條主幹通衢在城中心形成「十」字交匯,以此交匯點為適中之地,街口四面建四柱三間三樓木構瓦頂沖天柱牌坊,布局呈「口」字形圍合,俗稱四牌樓。
牌樓以街之名大書坊額:和陽街,永泰街,清遠街,武定街。其結構精巧,勢態宏美。遊人現在看到的是2012年在原址復建的,原建築因城建等原因已於1952年拆除。這樣的事情不知道在多少地方,發生過多少次了,一聲嘆息。
環島上牌坊的基座上有四牌樓的簡介。歷史上,大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這裡是抗擊北方蒙古侵略的前沿,大同城是兵馬匯集之地,有了這個四牌樓,大同的街道被分成了四個區域。來大同投軍或是商貿往來,看到四牌樓,就是看到了路標,也就不會迷路了。
清末,大同城再次興起,大同古城的四牌樓也重現繁華景象。南來北往的商人匯集在古城內,作為必經之路的四牌樓,也就成了一個大同人休閒聊天、信息交流的地方,天下的新鮮事就是從四牌樓散播到四面八方。
四牌樓被拆除後,半個多世紀裡,古城再無牌樓的身影,四牌樓作為一個地名,留存在大同人的記憶中。重建後,四牌樓變成了一個繁忙的交通環島,周邊車水馬龍。但這裡並沒有像其他城市那樣,還允許遊人近前參觀。這裡變成了每個遊客的打卡地,遊人紛紛慕名前來拍照留念。
四牌樓的傳奇經歷,昭示著我們對古建保護的全新思維,德國歷史學家說「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曾經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你們也不會再有」,讀來感慨萬千。
說起大同古城的古建保護工作,就不能不提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大同市東城牆帶狀公園下沉廣場北側,就有一座梁思成紀念館,介紹了梁思成與大同古城的故事。
梁思成紀念館的第四部分,介紹了著名的「梁陳方案」。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史稱「梁陳方案」。簡單地說,「梁陳方案」就是在北京西郊建設一個新城,完整保留老城區,但未被被採納。有專家指出,如今看來,北京失去了一個可以和巴黎媲美成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的機會。
令人欣慰的是,70年前的北京規劃「梁陳方案」,在大同得到實現。近年來,大同按照「兼顧古今,新舊兩利」,東邊建立新城,西邊保護老城,將大同古城牆內3.28平方公裡區域,恢復到明代時期的面貌。古城仍在改造中,但在我眼中,已經足夠震撼了。
如今,這裡依然是外地遊客遊玩古城的嚮導之地。夜色中的四牌樓燈火輝煌,依舊訴說著大同的傳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