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再別康橋,還是揮手母校,定格的是淡淡的煩惱。煩前途未卜,煩離別又至,煩打點行囊,煩淚眼茫茫,煩酷暑難耐,煩兩地分愛,煩,淡淡的,淡淡的煩,淡淡的風,淡淡的雨,淡淡的六月,淡淡的畢業,淡淡的我和你,淡淡的揮手
大同市博物館是一個綜合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51556㎡,建築面積32821㎡,展示面積13783㎡,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涵蓋了展示、收藏、研究、服務等多種功用。外觀設計汲取了大同龍文化、石窟文化與地貌特點的精髓。藏品以彰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陲重鎮軍旅文化、宗教文化特徵而著稱,特別是北魏、遼、金三代的精品文物。
大同曾經是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地理位置在內外長城之間,扼守晉冀蒙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顯著。大同作為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方,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至北魏拓跋鮮卑定都平城,歷經遼、金、元、明及至清,大同地區一直是多民族雜居融合的地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於此,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不斷碰撞、糅合,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作為地方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新館的陳列主題為「民和•大同」,貼合其地域特點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步入博物館大廳,迎面是佔據了一整面牆的《北魏貴胄出行圖》壁畫,壁畫前的鑄鐵雕塑「牛·車」是以兩件館藏文物為原型,壁畫與雕塑相輔相成瞬間將參觀者帶入歷史的長河,拉回到北魏時期。
博物館分為一層展廳有:大同恐龍、滄桑代地;二層為:魏都平城;三層有:遼金西京、明清重鎮、梵語清音、妙筆丹青,瓷器餘韻。按照老習慣直接上三樓,由上往下參觀。
「遼金西京」:唐代大同有雲州和雲中郡之稱。公元845年,採用「大同」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五代時,由於割取「燕雲十六州」,大同屬遼,遼、宋、西夏鼎足對峙之時大同成為遼金西京。經過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經營,成為中國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京風貌。
400餘個陶罐組成的「陶罐陣」以矩陣的排列方式不由讓人感嘆:北魏墓葬出土陶罐數量如此之多,表明陶罐在當時日常生活中被普遍使用,且平城的工匠已經熟練掌握其燒造工藝。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皇帝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雕印《契丹藏》全書五百七十九帙,安放於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並於寺內「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從而使華嚴寺成為皇家祖廟。華嚴寺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整座寺院主體建築坐西向東,傳承了遼代契丹民族「拜日為神」的習俗,打破了傳統寺院坐北朝南這一慣例。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布局嚴謹,具有遼代契丹民族特色的建築朝向和建築特點。
明中葉以後分為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始有上、下華嚴寺之說。上華嚴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下華嚴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經過近年的修繕,上下寺已經合為一體開放,還按照遼金風格修復了已經被損毀的普光明殿和其他建築。
進入華巖寺我們沒有按照常規的遊覽順序參觀,而是直奔華嚴寶塔。
位於上下華嚴寺之間的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後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木塔,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剎在內總高43.5米 ,為三層四簷結構,每層面寬、進深各為三間,均按遼金時期建築手法營造。
塔內分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木塔內樓梯陡峭,梯板狹窄,上下樓梯要十分小心。
驚喜的發現華嚴寶塔塔身四面懸掛的匾額都是名家墨寶:顏真卿、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王羲之,哪一個的名字不是從小到大如雷貫耳。
今天大同的天氣分外好,登高上塔古城風光盡收眼底,看著這藍天白雲,不敢相信這裡是煤都。前幾天同學還在微信裡跟我說:到了大同到處都是一層灰,看來大同市這幾年的環境保護做得很好。
華嚴寶塔下建有由100噸純銅打造,近500平方米金碧輝煌的地宮,地宮中央供奉有元代慧明法師舍利,四周有大小佛像1000餘尊,因此華嚴寶塔地宮又被稱為「千佛地宮」,是全國最大的銅質千佛地宮。
木塔和地宮都是全國唯一,為了保護文物進入木塔之前要換上鞋套,按照指定的方向參觀,概莫例外。
曾經大同樓臺林立,太平樓、鐘樓、魁星摟、鼓樓等高大建築使大同形象和品位在塞外別具一格。一般而言鐘鼓樓都是成對出現的,明代國家定製定更及亮更時先擊鼓後敲鐘,二、三、四更只敲鐘不擊鼓,鐘鼓樓成為一個城市不可缺少的標配。
遊覽古城大同就不能不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四牌樓,從華嚴寺出來步行遠遠就能看到立在十字街口四面通達的四牌樓。
不得不多說一句,如今大同在城牆內的修繕越來越多,已經從一個靠煤炭資源的城市轉變成旅遊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