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青銅時代,一般從夏代晚期開始,至商西周時期進一步發展,最後到春秋戰國時進入鼎盛。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把中國歷史的發源稱為「滿天星鬥」,大概意思就是說,中國文化的起源,並非是只有黃河中下遊一個地區,還包括長江、珠江以及中國邊疆的其他地區。中國青銅文化也和中華文化起源一樣,呈現滿天星鬥的局面,而江漢平原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
一、滿天星鬥下的江漢平原
江漢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青銅器的影子,在今天天門市的石河鎮就發現了重要的石家河遺址。石家河遺址是中國長江中遊地區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約4000-6000年之間。
在石家河遺址中發現了少量的青銅片,當時的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銅刀,但對這種大膽的推論,考古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石家河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基礎。
石家河遺址的發現地(作者攝)
青銅器的代表當屬二里頭文化,作為最有可能的夏代遺存,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爵等青銅器,這是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發端之一。到了商代,中國的青銅器文化也逐漸形成,商代文化也開始向更遠的地方輻射,這其中就少不了長江中遊地區,受其影響在今天的武漢則發現了著名的盤龍城商代遺址。
這裡也成為江漢平原地區繼石家河之後最早出現青銅器的地方。我在2018年曾經訪問過盤龍城遺址,該遺址位於武漢市的黃陂區,這裡也是目前中國南方發現的最大商代聚落遺址之一。這一年,盤龍城遺址剛剛開放不久,作為商代早期的聚落遺存,盤龍城遺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手工作坊區、宗廟祭祀區與墓葬區。
盤龍城遺址博物館(作者攝)
在墓葬區考古人員發現了數量不等的青銅器,從青銅器的規格來看,這時的青銅冶煉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但是江漢地區的青銅器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地域特點,更多的是兼具了早商時期中原文化的特色。盤龍城遺址與鄭州商城所出土的青銅器特點相同,這說明當時在江漢地區已經開始深受北方青銅文化的影響。
盤龍城遺址展廳的藏品 青銅馬面飾
二、從曾國到楚國:江漢青銅器的巔峰時代
但是,江漢平原青銅器真正給世人帶來驚喜,還是曾侯乙墓葬的發現。曾侯乙墓葬是春秋時期曾國與隨國時期所營建的墓葬,這時的青銅器已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而最讓人們覺得吃驚的,還是曾侯乙墓葬出土的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四面編鐘。
我曾兩次前往湖北博物館,目睹了這套編鐘的雄姿,作為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無論是體積、數量,還是其精美度,都稱得上中國青銅器史上的傑作,它代表了西周以來禮樂制度的傳承與輝煌。
曾侯乙編鐘(作者攝)
曾侯乙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帶有蟠龍紋樣式的青銅器,同時在湖北博物院展出。這些青銅器上的動物圖案與江漢平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說明在春秋時期,江漢地區的青銅器製作已經脫離了對中原特色的依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
後來楚國先後滅掉了江漢平原一帶的潢國、曾國、隨國、權國等,整個荊楚大地盡歸楚國所有。之後在楚國統治的幾百年裡,江漢平原的青銅器開始呈現出鮮明的楚國特色,中國考古學界將這種帶有楚國特色的青銅器叫作「楚系青銅器」。
江漢平原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心則在荊州一帶,荊州作為楚國重要的都城之一,青銅冶煉技術在當時已經十分發達。在楚國青銅器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虎座銅鳥,這種樣式的青銅器,估計很多人在三國以及秦漢題材的影視劇中都見過。
虎座銅鳥
楚國青銅器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失蠟法的青銅鑄造方法被廣泛運用,傳統北方地區的青銅器多以範鑄法為主要製作方法。而失蠟法的出現,讓青銅器產生出更多的樣式。
失蠟法製作的青銅器(作者攝)
到了戰國中期,楚國的青銅器開始出現鑲嵌綠松石裝飾。這時楚國開始製作大量精美的燈具、鏡等生活用具,這樣的鑄造也擴展了青銅器使用的範圍。後來秦滅楚,到了漢代,隨著鐵器的普及,江漢平原的青銅器則慢慢開始衰落。
帶有荊楚特點的青銅器(作者攝)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江漢平原青銅器的發展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這裡靠近青銅器原料的產地,青銅器多是由銅和錫金屬混合而成,而在今天湖北地區保存著大量製作青銅器的原料。在曾侯乙墓葬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製作青銅器的手工作坊,原料的豐富以及經濟的發達都為這裡青銅器的鑄造創造出了基礎。
文史君說
湖北青銅器,在我國青銅器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最早的石家河文化類似於青銅刀片的出現,到商代早期盤龍城遺址青銅器的挖掘,再到後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葬的出土,荊楚大地青銅文化綻放出燦爛的光彩。從某種意義上看,荊楚地區的青銅器地域特色的突出成為江漢地區青銅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一面。
參考文獻
魯西奇:《中國歷史上的空間結構》,華中大學出版社2015年年版。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陝西專刊下),2005年第7期。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湖北專刊下),201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