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啟幕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信息

「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啟幕
2016-07-17 18:11: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展品之一:出土於湖北省武漢盤龍城的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 鍾欣 攝

展品之一:來自嶽陽博物館的犧首獸面魚紋罍。 鍾欣 攝

展覽現場。 鍾欣 攝

展品之一: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 鍾欣 攝

  中新網廣漢7月17日電 (徐楊禕 王鵬)記者17日從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獲悉,「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於當日拉開帷幕,並將持續至10月18日。

  此次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佔比80%,可謂一次「一級文物匯萃的珍寶展」。其中包括武丁婦好墓出土的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大禾人面紋方鼎,與四羊方尊齊名的、最大的銅尊——犧首獸面紋銅尊,有「中國鐃王」美稱的象紋大銅鐃等一批「國寶級」器物。

  「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的文明,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共同匯成中華文明之主體,其在歷史進程中相輔相成、互為依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此次展覽的策展顧問唐際根表示,此次展覽既為紀念三星堆祭祀坑發現發掘30周年,同時也意在用展覽的形式為廣大民眾集中展示作為中華文明重要支柱的長江青銅文明與黃河青銅文明,「這是中國首次在這麼大的格局下舉辦青銅文明展,三星堆博物館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具備著明顯的地方特色」。在他看來,長江上、中、下遊的青銅文明跟同時期的中原青銅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此次展覽將會更好展示「各區域青銅文明的地方特色」,以及這些不同的青銅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發展。

  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闕顯鳳介紹說,「舉辦此次展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三星堆青銅器與長江中下遊及黃河流域青銅器對比展示,揭示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性,展現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據悉,本次展覽為公益性展覽,遊客在7月18日至10月18日期間,只需購買博物館5元的遊園票便可免費參觀。(完)

相關焦點

  • 五千年前,神秘古蜀先民的青銅文明——發現三星堆巴蜀考古特展
    古蜀國以其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而舉世聞名。然而,創造神奇青銅文化的古蜀王國突然消失,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至於是何種原因,眾說紛紜。三星堆博物館是個很值得去的地方。裡面展出了大約3400至5000年前大量的青銅器和陶器,從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巴蜀文化,這在其它地方是很難看到的。
  • 半月談丨「最早的武漢」:長江黃河文明融合的結晶
    而在史籍中鮮有記載的是,這裡也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蹟最豐富的商代早期城市,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中心。在考古文化上,它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文化走向一體化的樣本,是中華文明「融合」特徵的早期結晶。3500年的「城市之根」「最早的武漢」在哪裡?
  • (文化)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開館
    新華社南昌8月20日電(記者袁慧晶)歷經2年多時間改造提升,位於江西新幹縣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20日上午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同時開館的還有新建成的大洋洲商代大墓遺址展示館。
  • 金正耀:「河南」何以成為中國青銅文明之母?
    正是二里頭青銅生產所昭示的禮儀制度性走向,並經商周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不同於世界其他青銅文明的特色。我們知道,仰韶文化中已有黃銅製品,晉南陶寺遺址也發現有銅鈴等器物,但這些地點都沒有成為中國青銅時代揭幕之地。對此筆者曾提出「『河南』何以為中國青銅文明之母」的問題,並作了初步討論。
  • 成都、關中與漢中 三大平原青銅文明」共鳴」不朽樂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實習生 王弋伯父多盨、單五父壺、雲紋編鐘、天盂、何尊……成都博物館一樓展廳的」秦蜀之路」大展是一場以青銅文明的交響音樂會本次展覽策展人黃曉楓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這次我們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三地青銅文明體現了不同文化內涵和文化交流、互動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國青銅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又為探討古代秦嶺南北的交通線路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核心提示:中國原生農耕文明發祥地應在長江流域,屈家嶺、石家河時期相繼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出現以雲夢大澤和江、漢、澧諸水為樞紐的連城邦國與交換貿易網絡,開啟東亞最早的文明化進程。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探索,則得出不同認識。
  • 湖北是個風水寶地,從盤龍城到曾侯乙,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把中國歷史的發源稱為「滿天星鬥」,大概意思就是說,中國文化的起源,並非是只有黃河中下遊一個地區,還包括長江、珠江以及中國邊疆的其他地區。中國青銅文化也和中華文化起源一樣,呈現滿天星鬥的局面,而江漢平原就是其中之一。
  • 央視《探索·發現》開播《探秘盤龍城》 這裡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盤龍城遺址1954年被發現,迄今已60餘年,一系列考古發掘工作,逐步揭開了這座3500年前商代早期城邑的神秘面紗。昨日21:40,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開播《探秘盤龍城》系列紀錄片。
  • 歷史文物知多少:商州重器——臥虎青銅大方鼎
    黃河流域出土文物歷來不計其數,且文物精美,歷史、科學、審美價值極高,為人稱道。長江中下遊地區除了一些典型文化之外,很多其它考古發現,反而容易被人忽略。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發現一座商代大墓(「商墓」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看法,至於定論,有待考古學界進一步考證),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其產生的數量之多,造型之美,鑄工之精,為我國南方地區所少見。本文主要想探討下該墓出土的臥虎青銅大方鼎這一頗具特色的青銅器的審美價值。
  • 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
    &nbsp&nbsp&nbsp&nbsp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nbsp&nbsp&nbsp&nbsp青銅時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往往因為文獻和材料的缺乏而被忽視,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古代安納託利亞文明研究的深入,東西方早期文明交流的圖景得以逐漸顯現。
  • 鄭州博物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基礎,值得一去
    鄭州博物館創立於1957年,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基礎,取「鼎立中原」之寓意,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出簷深遠,線條舒展,隱喻「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博物館共收藏各類文物5萬餘件,基本陳列以《古都鄭州》為主題。
  • 村民勞作發現一罕見商代青銅觚 後主動上交國家
    新華網石家莊5月23日電(記者齊雷傑)記者23日從河北武安市文物保管所獲悉,武安市文物保管所日前收繳一件商代青銅觚。經有關專家鑑定為商代中晚期青銅觚,是繼去年武安市發現商代青銅爵後又一次重要發現。
  • 石家河文化:東亞自創的青銅文明(上)
    摘要中國青銅技術本土起源,是長江中遊上古大文明的貢獻。從最早認識氧化銅礦和發明還原法,到了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銅與硫化銅搭配著冶煉,並自行原創發明了錫銅以及錫鉛銅三元合金技術。少量發現的鑄造的小型銅器直接顯示,石家河人熔銅並用銅液鑄造,應歸類為青銅文明。
  • 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聶伯河流域的興起。其中兩河流域拔得頭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城邦國家;尼羅河流域則後來者居上,先兩河流域一步完成統一,建立了最早的領土國家;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雖然尚未進入文明時代,但也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文化成果,並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唯獨歐洲的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在曇花一現般興起後,便轉而走向衰敗。
  • 暾出東方 早期銅鏡:敕勒青銅分享《東西方古代銅鏡藝術展》
    天驕蒙古:敕勒青銅分享內蒙古博物院文物展陳瓦當  青花  唐卡藝術:敕勒青銅分享包頭博物館掠影敕勒青銅分享西安博物院佛造像趙地奇珍:敕勒青銅分享邯鄲市博物館青銅金玉文物金鑑堂中國歷代古鏡展:敕勒青銅分享上篇金鑑堂中國歷代古鏡展:敕勒青銅分享中篇赫赫宗周:敕勒青銅分享陝西歷史博物館青銅器及其他
  •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中感受三地文明交流
    ▲「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千年來,秦蜀兩地間文化交流對中國青銅文明的發展、繁盛起到了關鍵作用,兩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容,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結構的生動表現,在世界青銅文明格局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中國青銅文明的區域差異,體現了各個族群思想觀念和社會面貌的獨特性。
  • 寄託靈魂的青銅面具,不只造型奇特,更記載了人類歷史
    三星堆古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2800年歷史,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
  • [關於黃河的歷史]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
    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