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2020-12-24 全球史下看中國

東方國家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在早期與大河流域的協同治理存在著極大關聯。

——(英)湯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

在農業革命之後,由於大河流域地區的農業優勢,人類歷史的重心開始逐漸走向大河流域地區。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聶伯河流域的興起。其中兩河流域拔得頭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城邦國家;尼羅河流域則後來者居上,先兩河流域一步完成統一,建立了最早的領土國家;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雖然尚未進入文明時代,但也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文化成果,並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唯獨歐洲的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在曇花一現般興起後,便轉而走向衰敗。

那麼同樣是大河流域地區,為什麼是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最先進入文明時代?有哪些因素制約了當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發展?河網密布的歐洲又為何沒能發展出大河文明呢?

顯然兩河流域能最早進入文明時代是受了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這裡是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同時兩河流域南部泛濫的河水和乾旱的氣候,又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聯合起來,共同修建大規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聯合各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機構,這就促成了國家的出現。兩河流域資源匱乏,但水陸交通便利,因此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而兩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於商業貿易的需要。此外,兩河流域周邊的伊朗高原、小亞細亞等地的銅礦與冶金術,也對兩河文明的出現產生了巨大影響。

兩河流域的神廟

與兩河流域一樣,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也與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相連,同時這裡也是距離最早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而黎凡特正是連接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橋梁。因此尼羅河流域地區能夠迅速吸收兩河流域地區的文明成果,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明。至於印度河流域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早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都較遠,其水利灌溉條件也遠不如尼羅河流域,因此其文明形成的時間也相對較晚。

中國與黎凡特同為歐亞大陸的兩大農業革命中心,但在這時期黎凡特兩旁的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都進入文明時代,而中國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卻依然處在新石器文化時期。如果說正是灌溉農業促成了兩河文明與尼羅河文明的興起,那麼灌溉農業發展不足也正是這時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還未能形成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又被稱為「粟文化」,粟(小米)、黍(黃米)和菽(大豆)是上古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這三種讀音相近的農作物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生長期比較短的耐旱作物,非常適合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黃河流域泛濫成災,而華北平原上的黃土疏鬆而又肥沃,當地的農耕者只要開墾這片黃土地,播種粟、黍、菽等旱作農作物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黃河的洪水、黃土的土壤特性和旱作農業的特徵,使華北平原早期的農耕者遠離黃河種植。因此這時期中國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更多是根植於黃土的黃土文化,而非依賴黃河灌溉的黃河文化,主要體現為實行刀耕火種,原始遷移農業的農耕者擴散到整個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而非實行灌溉農業的農耕者向黃河周邊靠攏。

旱作農作物粟米

與黃河流域不同,這時期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倒是大多沿江聚集,但具體原因卻並非為發展灌溉農業。雖然現在的水稻要比小麥產量高,但是在上古時期稻米的產量卻並不理想。這是因為在當時沒有優良的稻種,一年只能種一季,而且種植水稻對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在特定時期栽培與插秧,刀耕火種的上古先民還未能掌握這項技術。長江流域擁有相當豐富的魚類資源,因此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屬於「半農半漁」文化,長江流域的上古先民沿江而居,不是為了要引水灌溉,而是為了捕魚。同時也因為沿江而居,所以他們修築起大規模的堤壩型城牆,以防止洪水泛濫所帶來的危害,這也是為何長江流域這時期的城址要比華北平原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修建大規模的堤壩型城牆也促成了強有力的統治機構的出現,所以在接下來的歷史中,長江流域將會比黃河流域更早出現複雜社會,如良渚古國等。

長江流域的古城遺址

如果說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屬於「半農半漁」文化,那麼這時期在歐洲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所興起的銅石並用文化則屬於「半農半牧」文化。從西歐直到東歐遼闊平原上的土壤多為粘質土,含水量高,翻耕不易,在上古時期難以開墾,而歐洲的地理氣候環境又非常適於多汁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業。在印歐人的遊牧社會興起後,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文化,取得更大優勢。多瑙河中下遊與東歐的第聶伯河流域,原本就有大片適於放牧的肥美草場,在印歐遊牧民的衝擊下,這裡的許多「半農半牧」的社會甚至進一步演變成「純遊牧」的社會,自然也發展不出以灌溉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大河文明。至於多瑙河上遊,萊茵河流域、塞納河流域等地因為離最早的農業中心較遠,且森林茂密,很晚才得到充分開發。

馬拉戰車的出現促進了印歐遊牧文化的興

正是遊牧文化的興起,促使歐洲的文化中心從內陸的大河平原轉向愛琴海上的島嶼及面向愛琴海的希臘半島地區。約公元前3200年,西亞青銅文化通過貿易傳入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之間的愛琴海地區,愛琴海上的群島也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愛琴海是位於地中海東北部希臘半島和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海灣,其島嶼數量星羅棋布,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灣,亦名群島海。愛琴海地區主要可以分為東部的愛琴諸島、南部第一大島克裡特島與希臘半島三大區域。大約在約公元前3200—前2600 年,這三個地區先後進入青銅器時代,其中愛琴諸島最早,約自公元前 3200 年開始;克裡特島次之,約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希臘半島則直到公元前2600 年左右才進入青銅器時代。反映出源自西亞的青銅文化自東向西,從東部愛琴諸島逐漸傳播到西部希臘半島的過程。

愛琴海地圖

愛琴海諸島是希臘最早的青銅文化中心,其中的基克拉迪群島是古希臘最重要的群島,也是愛琴海青銅時代文化的直接源頭。該群島在希臘雅典的東南方向,共包括約 220 個島嶼,大多由火山噴發形成,基克拉迪意為「圓環」,它的名字源於這些島嶼圍繞提洛島環繞分布成圓圈形狀。基克拉迪群島是由賽普勒斯、小亞細亞運輸銅礦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西亞青銅冶煉術正是從這裡傳入希臘。

基克拉迪文化的大理石雕刻,開創了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基克拉迪群島上就出現了種類豐富的青銅器,包括剃刀、刀子、鑿子、箭頭、矛頭、斧頭、魚鉤等,愛琴海以基克拉迪群島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青銅貿易網絡。除了青銅器外,基克拉迪群島還以大理石雕像聞名,由於屬於火山島,大理石礦豐富,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這些雕像造型簡潔抽象,利用輪廓和凹線來表現身體結構的意象,用純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開創了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愛琴海基克拉迪文化在約公元前 2800 年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等優秀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其中最高的帕裡斯大理石像高達150釐米。手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基克拉迪文化埃維亞島上的古城人口多達 6000—13500 人,是這時期歐洲最大的定居點,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正是愛琴海上的貿易文化孕育了歐洲最早的文明。

相關焦點

  • 共論大河文明 全球15個大河流域代表達成武漢宣言
    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每一段文明,都離不開大河的哺育。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這些數千年前相繼出現的文明,與其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如說是大河泛濫的成就。依賴著地勢的走向一路蜿蜒奔向大海的大河,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泛濫,給河谷地區帶去了肥沃的土壤,滋養著平原裡生長著的萬物。人類因此獲益,在這片土地上耕種、漁獵、繁衍後代,生生不息。
  • 我國的人類文明為何是先出現在黃河流域,並非是長江流域呢?
    一個文明的形成往往跟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黃河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而不是把長江當作中華文明的孕育之地。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明差異並不是很大,南方有兩處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跟北方的龍山文化差不了多少,但是北方在部落上一個形成了國家,而另一個卻仍然停留在部落。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國家為什麼先出現在黃河流域,而長江流域為何落後1000年?
  • 全球史連載11:大河流域的興起
    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加泰土丘是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前最大的聚居地,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早期冶金中心之一,在加泰土丘西邊山丘展示了公元前 6200—前5200 年從新石器時代到銅石並用時代的演變。早在約公元前 6000 年這裡就出現了鉛制飾物,約公元前5800年又出現鉛銅合金的珠、管等飾品,在房間壁畫顏料中使用的石青、孔雀藍等表明此時已較多利用礦物原料,遺址中發現的紅銅渣證明冶銅的存在,加泰土丘冶煉銅器在周邊地區遺址多有發現,說明加泰銅器已成為貿易利器。然而冶金術的出現並沒能阻止加泰土丘走向衰敗。
  • 初中世界歷史知識點歸納: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大河流域的文明:   1.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歷史遺產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成立,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期間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法典。
  • 歷史選擇題:古希臘是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引言回溯歷史的脈絡,我們需要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用它們來形成我們精神上的血與肉,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遙遠的數千年前,隨著人類不斷的自我進化,抵禦自然災害與自我生產能力增強,文明的火種在廣袤的亞歐大陸上出現,這些火種指引了人類文明前行的方向,照亮了我們的未來。
  • 同是大河孕育的文明,為何兩河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差異那麼大?
    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都是古老的中東文明,均發源於大河流域,被稱為大河文明,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點,但是也存在許多差異,兩種文明的相似性形成了今天人類文明的人類文化和倫理道德。而兩種文明經過漫長的歲月衝刷,兩者文明的差異逐漸被擴大,兩者的多元化不僅有利於分別人類的地域性,更有利於人類的思維創新和人類文明更好的發展。
  • 農業型飲食文化,大河流域
    公元前10000—7000 年左右,人類進人新石器文化時期,這時人類也發明了冶銅技術,從而進人了所謂的「金石並用時代」,由於新石器與金屬工具的出現,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遊牧與農業的分離。由於家庭勞動主次分工導致了以男系氏族為主體的對偶家庭形成和私有制起源,進而階級與國家的產生。
  • 閱讀丨古代亞非文明之印度河文明
    人類歷史的長河從不會停止它奔騰的腳步有的文明湮滅,有的文明興起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印度河文明就是一場曾綻放在歷史天空的煙花及其絢爛,又無聲消滅這個神秘的文明而印度河文明特指的是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蹟為代表的印度遠古文明。○ 古印度文明地圖 ○第二,就歷史事實來看,印度的歷史比中國複雜太多。中國歷史發展總是有一條主線,文明從來都沒有斷層,古中國、中國和現代中國還是都是一個中國,主題文明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印度卻是不一樣。
  • [關於黃河的歷史]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
    追溯黃河歷史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
  • 法律與文明:兩河流域文明(1)
    這似乎暗示著,古代偉大的文明,尤其是大河文明,都在以傳說向哺育了他們的河流表達致敬或敬畏。河流既衝刷留下了肥沃的土壤,又為農耕提供了灌溉水源。而有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天神因為對人類失望為了毀滅人類,降下滔天洪水想毀滅世界。而一位善良的人類受神的恩典,被告知這災難,建造了一艘方舟,在洪水中帶著家人和其他物種漂泊著,等大洪水退卻後,其他人類毀滅殆盡,他們走出方舟開始在土地上繁衍。
  • 【中考考點】古代亞非歐文明,附練習…
    考點識記古代亞非文明(大河文明)公元前
  • 亞馬遜河是世界最大河流,為何沒有誕生四大文明那樣的古老文明?
    水是萬物之源,人類歷史上的四大古文明,全都誕生於河流兩邊。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以及尼羅河邊上的古埃及文明,還有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這些文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全部都是起源於大河的岸邊。
  • 「大河上下」黃河流域陶瓷展開幕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而中國陶器起源於黃河流域,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有精美的彩陶、紅陶、黑陶器等,秦漢釉陶到唐宋三彩,陶器在中國源遠流長;從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漢魏青瓷到隋唐白瓷、宋元名瓷,歷代都有著名的陶瓷窯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
  • 歷史連載:中華文明源頭在哪?長江流域的城址遠比黃河流域更古老
    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母親河,而長江流域則是中國文明的另一個重要源頭,長江是僅次於非洲尼羅河和南美洲河的世界第三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出重慶與湖北間的三峽後才稱長江,也就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黃河給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二大的華北平原,長江也給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三大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舉辦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是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屆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 世界通簡史: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的文明發展,文明與自然的聯繫
    百家原創作者:魯克話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尼羅河流域某部分的早期狀況與另一部分當前自然條件如此相似,這一點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如果假設,當年居住在今赤道雨帶區之外的尼羅河流域的居民從未遇到過乾旱的挑戰,那麼三角洲與尼羅河下遊谷地是否會保持自然的原始狀況呢?古埃及文明是否就永遠不會產生呢?他們是否會仍然住在不開化的尼羅河下遊谷地邊緣,如同今天住在傑貝勒河邊上的施魯克人和丁卡人那樣呢?這裡還有一種推論,不是關於過去,而是關於未來的。我們要明白在宇宙、地球乃至人類的時間尺度裡,六千年不過是彈指一瞬。
  • 科學為何獨獨誕生於古希臘而非別處,與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關?
    科學為何獨獨誕生於希臘而並不是其他的地方,這其實也確實與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一定關聯。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起源於西亞地區,西亞可以說是各個民族逐鹿的戰場,其文明的發展也最早。其實東西方文明的差距就在此,世界上各個文明的發源地大部分都是河流文明,擁有牢固的可耕地資源。無數文明為了積攢財富和能量都要伴隨著對國家地方民眾的控制。所以河流平原更多的出現政治家和思想家,哲學較為突出。他們每一個文明都會有自己的特徵和風格。我們常說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分界線。
  • 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九大帝國,個個都曾創造燦爛的文明
    距離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過去了大約數十萬年的時間,而人類文明的誕生卻僅僅只能追溯到七、八千年之前。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當中重要的國家政治形態,"帝國"的產生和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痕跡。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判斷,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被認為是居魯士二世於公元前550年建立的波斯帝國。建成波斯帝國的波斯人原本受到米底王國的統治,但居魯士二世帶領他們反抗奴役,並在消滅米底王國後建立了一個"帝國"。
  • 世界歷史0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尼尼微距今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兒不遠,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是亞述帝國的首都之一。 《聖經》中曾提到尼尼微城名:「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蕪,乾旱如曠野。」 可這座曾經在《聖經》中出現過的名城卻在很長時間裡消失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煙塵中。許多探險者千辛萬苦尋找它的蹤跡,直到1842年這座古亞述王國的首都才終於得以現身。
  • 匯水、匯沙丨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永久落戶雲丘山
    雲丘山景區開幕,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黃河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山西段是黃河文明的精華、中華精神的地標、大河風光的華章。古老的山西,有五千年文明的遺蹟、雄奇壯美的山河、深沉厚重的文化,歷經千年更加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