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國家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在早期與大河流域的協同治理存在著極大關聯。
——(英)湯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
在農業革命之後,由於大河流域地區的農業優勢,人類歷史的重心開始逐漸走向大河流域地區。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聶伯河流域的興起。其中兩河流域拔得頭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城邦國家;尼羅河流域則後來者居上,先兩河流域一步完成統一,建立了最早的領土國家;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雖然尚未進入文明時代,但也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文化成果,並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唯獨歐洲的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在曇花一現般興起後,便轉而走向衰敗。
那麼同樣是大河流域地區,為什麼是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最先進入文明時代?有哪些因素制約了當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發展?河網密布的歐洲又為何沒能發展出大河文明呢?
顯然兩河流域能最早進入文明時代是受了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這裡是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同時兩河流域南部泛濫的河水和乾旱的氣候,又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聯合起來,共同修建大規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聯合各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機構,這就促成了國家的出現。兩河流域資源匱乏,但水陸交通便利,因此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而兩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於商業貿易的需要。此外,兩河流域周邊的伊朗高原、小亞細亞等地的銅礦與冶金術,也對兩河文明的出現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兩河流域一樣,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也與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相連,同時這裡也是距離最早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而黎凡特正是連接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橋梁。因此尼羅河流域地區能夠迅速吸收兩河流域地區的文明成果,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明。至於印度河流域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早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都較遠,其水利灌溉條件也遠不如尼羅河流域,因此其文明形成的時間也相對較晚。
中國與黎凡特同為歐亞大陸的兩大農業革命中心,但在這時期黎凡特兩旁的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都進入文明時代,而中國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卻依然處在新石器文化時期。如果說正是灌溉農業促成了兩河文明與尼羅河文明的興起,那麼灌溉農業發展不足也正是這時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還未能形成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又被稱為「粟文化」,粟(小米)、黍(黃米)和菽(大豆)是上古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這三種讀音相近的農作物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生長期比較短的耐旱作物,非常適合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黃河流域泛濫成災,而華北平原上的黃土疏鬆而又肥沃,當地的農耕者只要開墾這片黃土地,播種粟、黍、菽等旱作農作物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黃河的洪水、黃土的土壤特性和旱作農業的特徵,使華北平原早期的農耕者遠離黃河種植。因此這時期中國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更多是根植於黃土的黃土文化,而非依賴黃河灌溉的黃河文化,主要體現為實行刀耕火種,原始遷移農業的農耕者擴散到整個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而非實行灌溉農業的農耕者向黃河周邊靠攏。
與黃河流域不同,這時期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倒是大多沿江聚集,但具體原因卻並非為發展灌溉農業。雖然現在的水稻要比小麥產量高,但是在上古時期稻米的產量卻並不理想。這是因為在當時沒有優良的稻種,一年只能種一季,而且種植水稻對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在特定時期栽培與插秧,刀耕火種的上古先民還未能掌握這項技術。長江流域擁有相當豐富的魚類資源,因此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屬於「半農半漁」文化,長江流域的上古先民沿江而居,不是為了要引水灌溉,而是為了捕魚。同時也因為沿江而居,所以他們修築起大規模的堤壩型城牆,以防止洪水泛濫所帶來的危害,這也是為何長江流域這時期的城址要比華北平原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修建大規模的堤壩型城牆也促成了強有力的統治機構的出現,所以在接下來的歷史中,長江流域將會比黃河流域更早出現複雜社會,如良渚古國等。
如果說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屬於「半農半漁」文化,那麼這時期在歐洲多瑙河流域與第聶伯河流域所興起的銅石並用文化則屬於「半農半牧」文化。從西歐直到東歐遼闊平原上的土壤多為粘質土,含水量高,翻耕不易,在上古時期難以開墾,而歐洲的地理氣候環境又非常適於多汁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業。在印歐人的遊牧社會興起後,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文化,取得更大優勢。多瑙河中下遊與東歐的第聶伯河流域,原本就有大片適於放牧的肥美草場,在印歐遊牧民的衝擊下,這裡的許多「半農半牧」的社會甚至進一步演變成「純遊牧」的社會,自然也發展不出以灌溉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大河文明。至於多瑙河上遊,萊茵河流域、塞納河流域等地因為離最早的農業中心較遠,且森林茂密,很晚才得到充分開發。
正是遊牧文化的興起,促使歐洲的文化中心從內陸的大河平原轉向愛琴海上的島嶼及面向愛琴海的希臘半島地區。約公元前3200年,西亞青銅文化通過貿易傳入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之間的愛琴海地區,愛琴海上的群島也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愛琴海是位於地中海東北部希臘半島和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海灣,其島嶼數量星羅棋布,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灣,亦名群島海。愛琴海地區主要可以分為東部的愛琴諸島、南部第一大島克裡特島與希臘半島三大區域。大約在約公元前3200—前2600 年,這三個地區先後進入青銅器時代,其中愛琴諸島最早,約自公元前 3200 年開始;克裡特島次之,約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希臘半島則直到公元前2600 年左右才進入青銅器時代。反映出源自西亞的青銅文化自東向西,從東部愛琴諸島逐漸傳播到西部希臘半島的過程。
愛琴海諸島是希臘最早的青銅文化中心,其中的基克拉迪群島是古希臘最重要的群島,也是愛琴海青銅時代文化的直接源頭。該群島在希臘雅典的東南方向,共包括約 220 個島嶼,大多由火山噴發形成,基克拉迪意為「圓環」,它的名字源於這些島嶼圍繞提洛島環繞分布成圓圈形狀。基克拉迪群島是由賽普勒斯、小亞細亞運輸銅礦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西亞青銅冶煉術正是從這裡傳入希臘。
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基克拉迪群島上就出現了種類豐富的青銅器,包括剃刀、刀子、鑿子、箭頭、矛頭、斧頭、魚鉤等,愛琴海以基克拉迪群島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青銅貿易網絡。除了青銅器外,基克拉迪群島還以大理石雕像聞名,由於屬於火山島,大理石礦豐富,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這些雕像造型簡潔抽象,利用輪廓和凹線來表現身體結構的意象,用純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開創了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愛琴海基克拉迪文化在約公元前 2800 年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等優秀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其中最高的帕裡斯大理石像高達150釐米。手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基克拉迪文化埃維亞島上的古城人口多達 6000—13500 人,是這時期歐洲最大的定居點,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正是愛琴海上的貿易文化孕育了歐洲最早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