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很多人的眼中,爸爸只有兩種形態:
第一種是什麼都不會,而且做什麼都做不好的爸爸。說起爸爸帶孩子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做不好。確實是這樣,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爸爸賺錢養家,媽媽在家帶娃,就算爸爸媽媽是雙職工,帶娃的主力還是媽媽,爸爸帶的時候還是很少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放心啊!
在很多爸爸的認識中,帶孩子只要不哭不鬧就行了啊,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可以說是腦洞大開,十八般武藝齊上陣。
比如開心爸爸就見過把孩子用膠帶貼在牆上的爸爸,也見過把孩子當快遞打包起來的爸爸,還見過為了清淨把孩子扔到另一個屋子的爸爸……
就連明星爸爸鄧超也不止一次的被娘娘孫儷吐槽:
什麼讓他哄孩子睡覺,結果哄來哄去自己倒是先睡著了;什麼讓他陪孩子寫作業,結果他自己大筆一揮全部做完了……
說實話,這樣的爸爸哪個媽媽都不放心把孩子留給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不讓爸爸帶孩子,他越是做的不好,越是做的不好,越不讓他帶孩子。
第二種是什麼都不會,而且什麼都不做的爸爸。
上面那種爸爸還算好,至少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主動的來帶一會孩子,儘管做得不是很好,那只是水平的問題,態度還是很端正的。另外一種爸爸就是很多媽媽們「深惡痛絕」的了,那就是幾乎隱形了的爸爸。
當然這種爸爸還有很多種稱呼,喪偶式育兒(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幾乎不出現,就像是喪偶了一樣),詐屍式育兒(偶爾心血來潮了,過來指點一下孩子,而且還是指點的亂七八糟),父愛如山(一回家就坐在沙發上,就像是一座山一樣一動不動)等等,不管是哪一種,都能看出大家對這種爸爸的怨念之深。
實際上,我們整個社會對於爸爸的要求很低。很多時候,是允許他們一回家就刷手機,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沒什麼耐心,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他們能夠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玩玩玩具做做遊戲,帶孩子到小區裡面轉轉,抱著孩子去公園看看……就能夠收穫一大把的讚許了,也就能夠被稱作是一個「好」爸爸了。
不過就是這樣低的標準,能夠做到的人也不多。為什麼呢?
制約好爸爸成長的兩個因素
其實很多時候,爸爸們也很想做一個好爸爸的,看到可愛的孩子也想過去帶一會,給孩子講個故事,陪孩子玩一陣子的;看到操勞的妻子,也想動手幫忙,就算是稍微做點也能夠讓妻子輕鬆一些的啊!
那為什麼有了意願,到最後還是做不好呢?
其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呢,是社會對於爸爸帶孩子的不認同。
就像是開心爸爸在上面說的一樣,很多人對於爸爸帶孩子這件事情是根本不認同的,說起來就是,「他怎麼會帶孩子啊?」,「能把自己照顧好就不錯了!」,或者是一些老舊的觀點「男主外,男人家的就應該在外面打拼,在家裡面照顧孩子算什麼男人啊!」等等。
開心爸爸有個同事就是這樣。
本來休了20天陪產假的他準備大展身手,充分體現出一個爸爸不可磨滅的功勞之時,總是會受到來自自己親媽的「鄙視」。
比如孩子被寵的非要抱著睡覺,這位同事呢,想著讓孩子自己哭會,結果孩子剛哭了幾聲,奶奶就跑了過來,嘴上不停地念叨著:
「早知道讓你看孩子就不靠譜!」「這麼小的孩子就讓哭,哭壞了怎麼辦啊?」「你這爸爸實在是太狠心了!」
邊編排同事的不是,邊順手把孩子接過去了。如此的事情一天之內要發生無數次,這種情況下,他哪有什麼機會來鍛鍊自己的育兒技能,哪有什麼機會來做一個好爸爸啊?再多的熱情,被這樣幾次就消磨的乾乾淨淨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很多爸爸確實是在基礎育兒技能方面上欠缺很多。
不得不說,很多爸爸在照顧孩子這件事情上,真的是「說說天下無敵,做做無能為力」,妥妥的學院派。而學院派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做起來什麼都做不好,甚至有時候是幫倒忙。
其實帶孩子這件事,需要學習但更需要鍛鍊。光有知識沒有經驗是不行的,但沒有知識有沒有經驗更是萬萬不行的。
而且這種在技能上的欠缺對爸爸帶孩子起的是反作用,越是欠缺,越帶不好孩子,越帶不好孩子,越缺少帶孩子的機會,越是缺少機會,越成為不了一個好爸爸。
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那麼多被各種指責的爸爸們,
相對於媽媽,做一個好爸爸要容易的多
其實,想做一個好爸爸並不難,甚至可以說是容易的多。
比如這本《超級奶爸爆笑日誌》,用了一種比較另類的方式,用了一種大家更容易接受的,繪本的方式給更多的爸爸普及了最基礎的育兒知識。
比如孩子開始擺手,或者搖頭吐奶嘴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經吃飽了;比如經常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對於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大腦發育能力的幫助是很明顯的;比如帶孩子出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什麼物品最為適用;比如可以通過經常和孩子說話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儲備語言,為將來的說話奠定基礎……
開心爸爸在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好幾次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開心小的時候。
當初開心3歲左右的時候,還和我們在一個床上睡著。每天的睡眠區域就是,開心佔據了70%,開心媽媽佔據了20%,作為面積最大的開心爸爸反而只佔據了10%,每天睡覺都是用一個彆扭的姿勢,生怕把開心壓到了。還有過好幾次,晚上睡得好好的,被一腳踢在腦袋上,一拳打在鼻子上的經歷,看著這本書中的爸爸,想必很多爸爸都有著切身的體會吧!
當然,這本書更多的是反映了一個爸爸的成長歷史,從剛開始的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毛手毛腳做不好,到最後可以勝任絕大多數的育兒工作,以及可以教育出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其實每個爸爸都有成為一個好爸爸的潛力,他們也願意參與到這些婆婆媽媽的瑣事中,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換取孩子的成長,願意為了孩子的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這一切,需要爸爸自己的覺悟,需要媽媽的不斷鼓勵以及放手培養,需要周圍人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最後
其實說了這麼多,想做一個好爸爸很簡單,只要爸爸們願意去做,願意去學習,而成為一個好爸爸也很簡單,只要願意陪著孩子成長。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