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想吼!當媽媽「心情式育兒」,心疼孩子後請抱抱媽媽

2021-01-12 糖果的媽媽

文/糖果媽媽

一位寶爸發來私信,說妻子「婚前像仙女,生娃後卻變成了巫婆,情緒暴躁,經常發火,就像家中隱藏的一顆地雷」。

還沒等回復,他又接著說:「對不起我好像問錯人了,這應該屬於情感領域的問題吧?」糖果媽媽回答他說,沒錯,這是育兒問題。

育兒是一段奇妙的旅程,當中有孩子成長的喜悅,自然也有娃成長的煩惱,可是在這背後寶媽的付出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其中的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頻繁起夜餵夜奶,不敢生病不能吃辣要化身「奶牛」哺育寶寶,時常孤身作戰,身邊沒有其他親人幫忙,甚至連寶爸也指望不上……

「心情式育兒」並不是寶媽的初衷,太多的時候,我們都把眼光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卻鮮少靜下心來看看在其背後奮鬥著的寶媽。

哄娃吼娃看心情,累覺不愛

▼2019年4月,一個孩子站在高速路口處,獨自在風中哭泣,他的臉上還有一道道明顯的手印。附近路人趕緊報警,民警了解情況後大吃一驚。原因竟然是孩子沒有考到95分,一氣之下母親對其拳打腳踢並「遺棄」在路上。

民警在電話中苦口婆心地勸導,卻被這位母親嗆得沒話說:「反正我不要這個孩子了!我就是不負責任,你起訴我吧!」

▼2017年4月末,一位媽媽帶著老母親和1歲多的孩子開車出門遊玩。在開車過程中,她和老母親發生了爭吵,竟將車停在高速公路加速匝道上,反鎖車門後離開了。

當時氣溫已經很高了,老人和幼子很快就被悶得一身是汗。幸虧交警及時趕到,用鐵錘砸車窗,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才把老人和孩子救了出來。救出來時,孩子頭髮都溼了,臉上被悶得通紅,眼淚流幹了還在哭。

「心情式育兒」,高興了怎麼做都行,不高興了孩子多說兩句就吼得震天動地的,更別提犯錯誤了!

這種場景在生活中非常多見,上一秒寶媽還對孩子親暱到不行,喊著「我的大寶貝」,怎麼心疼都不夠,下一秒風雲突變,突然就開始吼孩子,搞的孩子不知所措。

甚至在下次寶媽再想和娃親近的時候,他也總是怯生生的。而且寶媽在吼過孩子後,內心常常感到不安和內疚,有的還自責到流淚。可是這似乎就像是一個無限的循環,總是解不開,理還亂。

媽媽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可是情緒暴走的背後,卻也有著無可奈何的原因。比如喪偶式育兒,爸爸很少承擔帶娃的責任。

根據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有不少人持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近四成的受訪者認同「女方承擔大部分家務而男方承擔大部分消費」的觀念。

再比如那些職場女性,一手掙錢一手帶娃,幾乎白天黑夜地忙活,如果趕上孩子教育得不好,或者身體出現了問題,還要承受來自各方的指責和壓力。

工作、帶娃滿負荷運轉,關鍵無人理解和響應,時間長了沒有幾個寶媽能hold住的。

媽咪情緒暴走,傷己又傷娃

媽咪情緒暴走,其實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是個傷害。對於孩子而言,自己最親近的人瞬間變臉,這會嚴重破壞到孩子的安全感,而且這種童年的陰影有的會一直伴隨孩子很久,直至成人。

他們無法確信媽媽對自己的愛,因而也容易變成「缺愛」的人,這對親子關係和對孩子健康的性格養成都是不利的。

媽媽情緒不穩定,帶出來的孩子在情緒表達和調控上也大多是欠缺的。他們或者誤以為這是種正常的表達方式,因而也對他人粗暴相對。

有的孩子還利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思維模式來控制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示範。還有的孩子被嚇怕了,產生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變得不自信和消極。

而對於寶媽而言,這又何嘗不是種傷害呢?寶媽莉莉說,她有天早起給兒子做了一頓精美的早餐,結果兒子只吃了兩口就不吃了。

莉莉追著孩子餵了半天還是無動於衷,一想到兒子的身高標準未達標,莉莉一時沒控制住情緒打了孩子,看到孩子一邊努力吞咽米飯一邊哭泣,莉莉也自責地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

這種情形讓大人有嚴重的挫敗感,認為自己不負責任,也無法承擔帶娃的重任。內疚、悔恨、痛苦、自責,種種不良的情緒全都湧了上來,勞心勞力還傷。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可是下一次卻進入了「情緒的自動模式」,那些暴躁的語言和行動總會在一定情境下不由自主地跳出來。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情緒平和的寶媽?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挺接底氣,叫《做家務的男人》。其中明星袁弘和張歆藝這對新手爸媽的甜蜜生活真是羨煞旁人。

張歆藝在拍這檔綜藝時正在哺乳期,袁弘展現了中國好老公的潛質,為妻子煲湯、做飯、按摩,不僅溫暖了妻子的胃,也溫暖了妻子的心。

在這種情況下暴躁寶媽是不存在的。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情緒平和的寶媽?給她大大的擁抱,才能讓她不再暴躁。

1、 學會時間管理

很多寶媽之所以情緒失控,很大部分原因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工作,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精力不足。全職寶媽雖然呆在家,但更應該學會時間管理。

提前做好下個月、明天的規劃,列出時間管理清單,讓一切事情有有條不紊地進行,生活有序才能內心安寧。

2、 積極調節情緒

寶媽不是萬能的,寶媽也有做不好的時候,遇到了糟糕的事情要學會傾訴和轉移,不要將所有的負擔和負能量都自己扛。

積極調節情緒,和其他家人多交流、溝通,遇到育兒的難題多請教下醫生和其他寶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堅持自己的一點興趣愛好,你就會發現生活並沒有那麼難。

3、 爸爸參與帶娃

拒絕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就要求爸爸也參與到帶娃當中來。爸爸主動參與育兒,帶出來的孩子會更加聰明,抗挫折能力更強,動手能力也顯著提高。

在這方面寶媽既要要求寶爸這樣去做,同時也請適當地放下一顆慈母的「玻璃心」,放手讓寶爸去嘗試。

4、 精力不足請外援

精力不足的情況下開口請求外援的幫忙並不丟人,如果因為帶娃吃不上飯,你可以偶爾點個外賣,還可以請求父母或其他親戚來幫忙,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僱個保姆來幫忙做飯,或者專職帶娃都可以,特別是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多一個人助力總是好的。

5、 佛系帶娃走一波

佛系帶娃,對養育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做飯不必追求精美,營養健康就好,穿衣打扮也不用多潮流,乾淨舒適就好,孩子沒有考到95分,但是比上次有進步,這就值得媽媽高興,至少不用因此而將孩子丟在高速路上不管。

總之,寶媽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次「升級打怪」之路,打得好,孩子茁壯成長,寶媽心情愉悅;打得不好,小號「練廢」不說,寶媽也身心俱疲。

拒絕心情式育兒,希望寶媽的每次吼叫都是為了孩子助威的吶喊之聲,調整情緒,其實你能做到!

相關焦點

  • 為啥孩子被「吼」還要求抱抱?不記仇的原因讓人心疼,你還捨得嗎
    原來,是女兒看到一款漂亮的娃娃,希望媽媽買下來,但媽媽明顯是不想買的,就對女兒說:「出門前咱們不是說好了嗎?我們只是出門轉轉,不買玩具的,你在家已經答應我了。」顯然,女兒並沒有理會媽媽的話,而是繼續大哭,喊著讓「媽媽買下來吧,我就想買這一個」。
  • 爸爸媽媽抱抱我,你們的愛會照亮孩子的內心!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1最近我發現兒子總是會纏著回家的媽媽。見到剛剛進屋的媽媽,他會找她說個不停。有時還會跟媽媽說,「媽媽,你抱抱我,抱抱我嘛。」每次媽媽也會到他的身邊,抱抱。而小傢伙還會趁機在媽媽的臉頰和額頭親親。一天沒有見到媽媽,孩子總是喜歡能得到一個愛的抱抱。
  • 「媽媽,求你別打了,抱抱我」,無法克制的脾氣,事後不會痛嗎?
    輔導作業太生氣,媽媽暴怒之下下重手,孩子離世前卻仍喊「抱抱」記得年初時候有這樣一則報導,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因為孩子不認真、不專心,情緒波動越來越強烈。在反覆強調無果後,媽媽的情緒越來越煩躁,孩子也因為媽媽的催促開始「鬧脾氣」,面對孩子「無理」的行為,媽媽的怒氣一下子就湧了上來,脫下腳上的拖鞋,就開始對著孩子一頓打。
  • 爸爸媽媽,求你們不要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哪些致命缺陷?
    孩子寫錯作業,父母吼這麼簡單你也都不會,太笨了,爛泥扶不上牆,以後啥也不是。孩子犯錯了,不管什麼原因,就懲罰,讓孩子道歉。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害怕,遇到事第一想的是,我又做錯了,我怎麼這麼笨啊,我只能這樣了,對不起父母啊,逐漸自我否定和沉默,很多父母都無法想像,平時那麼「乖巧」的孩子,說啥是啥,不頂嘴,怎麼會得抑鬱症呢,甚至是一句話都會去自殺。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收拾完東西,我走過去抱抱兒子:「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對不起。嚇著你了吧?」兒子在我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掉下淚。我以前是個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想打孩子就絕不手軟的暴躁媽媽。每次想發脾氣時,一分鐘之內我還能忍著。
  • 總是吼孩子,小心影響孩子智商!
    大吼大叫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傷害孩子 真人秀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跟拍過這樣一對母子—— 孩子蠻不講理,愛哭;媽媽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聲責罵孩子。 去逛超市,一路上孩子嘰嘰喳喳問個不停,媽媽不耐煩地對孩子大喊:「不要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
  • 每個喜歡吼孩子的媽媽,都該體會一下被吼是什麼滋味!不信你試試
    雖然內心裡她告訴自己,這是小練習,不是真的,但是她卻很想哭,很想哭。那一刻,她說:所有道理我都懂,但只有真正站在孩子角度,感受來自媽媽的吼罵時,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孩子那時的感受--無助,羞恥,委屈,憤怒,自責......直到最後遍體鱗傷。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收拾完東西,我回過來抱抱女兒:「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嚇著你了吧?」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吼孩子的時候特別生氣、特別狠,吼完後又真心心疼,特別後悔!天底下吼娃的媽媽都是這樣,沒一個例外。 你吼孩子,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 孩子哭著求抱抱,狠心媽媽後悔了,專家:抱10次都不夠
    今天鄰居打電話給我,我還沒來及問有什麼事,鄰居那邊就開始大哭,這讓我瞬間蒙圈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事情的起因是她兩歲多的孩子。她家孩子算是調皮的孩子,越不讓碰什麼就越碰,平時摔個手機、遙控器都是經常事,可這次孩子把小魔抓伸向了廚房的碗櫥,他把碗們從碗櫥裡拿出來堆在地上,再從地上把碗們放回碗櫥裡。
  • 「媽媽,你怎麼吼我,我都愛你」: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太感動了
    「媽媽,你怎麼吼我,我都愛你」: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讓無數家長淚奔……不久前,蘭州公交車上,發生了一件暖到爆的事。一位媽媽因為疲憊低著頭睡著了,坐在旁邊的小男孩,擔心媽媽磕著碰著,就默默地用胳膊撐著媽媽的下巴。
  • 為什麼孩子被吼哭還會伸手要抱抱?這背後的原因,暖哭無數家長
    慈母的胳膊是由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香甜?——雨果你是否發現,大部分被吼哭的孩子,在面對「盛怒」的媽媽時,往往不是選擇退避三舍,而是含淚向媽媽伸出雙手,渴求著媽媽的擁抱。孩子是在怎樣的心態驅使下,做出這樣的舉動的呢?深思背後的原因,或許會讓媽媽們垂淚不止。
  • 爸爸媽媽,你抱抱我就好了!遇事請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話!
    我知道他是好奇又想嘗試的。但是他的爺爺推著嬰兒車裡的妹妹,正喚他回家了。看到他沒動,老爺子自己推著車走了。然後設想著孩子會跟過去。沒想到小傢伙還是一動不動站在那。爺爺沒有法子,又推著車返回了。但是抱著小孫女去避風了,因為風越來越大。我想孩子應該過一會也會走。
  • 第101次,我和孩子發誓:媽媽再也不吼你!
    無論你說什麼、怎麼威逼利誘都不肯走,而我定睛估摸了一下,他要的那個七彩蛋,在整個機器裡的上百個蛋中,只有個位數,概率極低。從一個之前遵守規則的孩子突然成了會找理由溝通費勁的孩子,我在心理上有了一定落差,加上反覆勸說無效帶來的負面情緒蓋過了理智,於是我一時間更加想不出解決方案,本能開始大吼:「你過分了!現在媽媽要回家了,你一定要的話就自己留在這裡!」「哇嗚~哇嗚~」OK哭得震天動地。
  • 孩子越罵越往懷裡鑽?讀懂心理行為誘因後,你還會吼他嗎?
    可是孩子也是易受委屈的,這份安全感對小小的他來說也是脆弱的,父母除了愛還要給孩子實質性的安慰。母女倆因親子作業起衝突,女兒被罵後大哭,卻仍要媽媽抱抱姐姐和我傾訴了煩惱:她和女兒的相處出現了問題。可是當她站起來準備離開時,孩子就抓緊她袖子不讓她走,最後撲到姐姐懷裡,姐姐被女兒的哭聲吵得頭疼,就想推開女兒,沒想到女兒邊哭邊把她抱得緊緊的,姐姐很鬱悶,體會到育兒是多麼艱難。孩子越罵越往懷裡鑽?讀懂心理行為誘因後,你還會吼他嗎?
  • 品讀·原創|那個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媽媽,只是太累了
    作者:美美媽來源:《品讀》2021年第1期那個當街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媽媽,同樣令人心疼周末,送女兒上舞蹈班,我在附近的街心花園等候下課,旁邊的母女三人引起了我的關注。那位媽媽坐在石墩上看手機,她身旁的嬰兒車上掛著新買的菜,兩個女兒——一個三四歲,另一個也就一兩歲的樣子,正在一旁玩。
  • 想讓孩子更優秀,請做個「不完美」的媽媽
    有句經典的電視劇臺詞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對於孩子尤其是還很小的孩子來說,媽媽的確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不少女人,在成了媽媽後,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也真的把自己逼成了超人。有了孩子後,她們除了跟以前一樣辛苦的工作,同時還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把生活安排得妥妥貼貼。她們就像是一臺辛勤工作的機器,每天都在高速運轉、不敢停歇,裡裡外外的活都一起幹,大大小小的事都一手抓,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一個完美媽媽。
  • 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將來逃不出這三種結局,請對你的孩子溫柔點
    剛開始的時候,小朵看到自己吼完孩子後,孩子馬上會變聽話,所以認為這招很有效,於是就經常吼孩子,可是時間久了,她發現孩子的性格發生很大的變化。2、脾氣很大,和媽媽一樣暴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媽媽的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吼孩子,那麼孩子慢慢也會變成這樣的人。
  • 孩子是過敏體質,賞花之後腫成「小豬頭」,媽媽看後自責又心疼
    小哲媽媽看後十分自責,光顧著遊玩卻也忘了孩子是過敏體質這回事,以後可真得小心對待了。 小哲媽媽把孩子的樣子發到了網上,提醒各位家長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網友一:居然腫成這樣也太嚇人了吧,作為父母責任重大,不能馬虎對待孩子
  • 媽媽好想抱抱你啊,我的小寶貝!
    圖片來自網絡我其實是不太能看那種感人的視頻的,因為我的心思比較細膩,容易悲傷春秋,一看到這種視頻就特別容易掉眼淚。1、一個失去一雙前腿的貓媽媽在陪著小貓玩耍,視頻文案也很動人心弦。他是這麼寫的:媽媽好想抱抱你啊,我的小寶貝。貓媽媽在我眼裡是可愛的,也許在它的孩子眼裡是溫柔的,在別人眼裡它是頑強的。視頻裡貓媽媽每一個舉動都觸碰到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它小心的靠近孩子,輕輕為孩子舔毛,溫柔的注視著它的孩子。
  • 「愛我你就抱抱我」!孩子要的不是抱的動作,是擁抱給的安全感!
    文|福林媽咪當了媽媽後,你發現你已經煩透了抱著不會走的寶寶,在寶寶學會走路的那一刻,你是不是有一種「終於解脫抱孩子命運」的感覺?家裡小外甥就經常這樣,調皮搗蛋的他,沒少挨我姐的訓,可小傢伙就喜歡我姐抱著。哪怕是我姐生氣訓他,自己已經痛哭流涕,那也要使勁往下拽我姐的手,想讓我姐蹲下抱他,走哪兒跟到哪兒,直到我姐抱著他,自己情緒才會慢慢平復。其實,有時候孩子是能從大人的神態舉止上感知到我們的壞情緒,這種壞情緒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