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首尾無相惜步步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華民族可謂是好客的民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客不僅要禮貌待客,更要做到賓至如歸。因此,古人十分重視賓客之禮,遇有賓朋到來,熱情迎於門外,相互施禮,互致問候,然後引入堂室,入門也有禮規。古禮規定:「凡與客人者,每門讓於客。」凡遇門則讓客人先進,這是主人向客人表達的一種敬意。入席之後,在安排座次上也講究禮節。中國古代一般以東方、南方為尊,帝王於殿堂之上,往往坐北朝南,意為自己尊於群臣,在萬民之上。
至於家人堂室,有的還以居東朝西的座位為尊,這要視堂室的門廳、方位而定,賓客當然要被請於尊位落座,除去東南方位,古人還習慣以右邊為貴,引請客人入堂室時,多請從右邊入門。而作為客人,入席之間又要注意從西邊行,以示自謙。在傳授禮儀教養的讀物中是這樣概括的:「日聽呦呦歌鹿鳴,嘉賓相見即相迎。主人肅客(恭敬客人)右邊入,客遜(客人謙讓)主人西上行。拜坐畢時當舉問,酒湯初進合親呈。席終禮送詳賓客,恭敬周旋在至誠。」
另在《閨訓千字文》中則這樣指教幼童女子省賓客之事的:「宴賓集客,款曲(殷勤)盤桓(周旋)。婚喪吊賀,禮數優全。整頓器皿,擺列華筵。餚饌豐盈,蔬菜新鮮,契壺(提壺)勸飲,酒飯頻添。貪鄙嗇吝,惹恥招嫌。」教之中,充溢著待客的禮貌、周到、盛情與誠意。如果來客的職位、身份低主人一些,則必須「執食與辭」,端起食物向主人致辭。而主人則「與辭與客」,向客人答辭然後,大家落座。席間,客人面前,「宜慎咳唾,不敢叱狗,駭客於座」,也不能「怠情放肆,叱吒揮物。」如此,則顯得「張狂無教,敗德無尊」。
招待客人,還講究「盤盞潔淨,茶少堪稱,是菜是酒,不可濁混」。順便提一句,中國古代飲酒吃茶講究「茶七、飯八、酒十分」,茶飯不能太滿,但酒要滿盈,以示心誠。古人還很注意宴席間的氣氛,賓朋好友坐在一起,賓主不僅要相互敬酒,暢敘友情,主人還要「對酒設樂」,「雅歌投壺」,既顯示盛情之意,又活躍了席間的輕鬆愉快的氣氛。「投壺」是一種遊戲。席間遊戲在《禮記》中被編錄為一種宴席禮儀的必需程序。《禮記》記載,席間主人會拿出矢(一種似箭的一頭尖的棍),盛邀賓朋:「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客人則答謝道:「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然後依次把分發之矢投向壺口,投入多者為勝。除了投壺,古人還有其他種種助興取樂的遊戲,如行酒令。由於遊戲助興,宴飲中氣氛活躍融洽,一時無高下尊卑之分,賓客也因此而感到如歸家中。待客人如此講究敬誠盛情,是主人之禮。席間如果「主人未辯(『辯』通『便』,指吃畢),客不虛(『虛』指漱口口」,意即客人應當等候主人吃畢再行漱口。作為客人,到了別人家,則要注意禮敬主人,尊重主人的生活習慣。
《禮記》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進入別國境地,應當詢問異國法令禁止之事;進入他鄉,應當詢問當地風俗習慣;而進入別人家,則應了解人家的習慣和避諱。按主人安排的地方就座,「臥房櫥下,不可亂行」。在主人家不能不顧時辰地久坐,應及時告辭。送客一般要送至大門之外,施禮辭別。客人若有禮,主人才會與他再交,樂意再邀。古之周諺有言:「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反過來說,主人盛情禮周,賓客朋友才會滿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