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大家雙十一快樂!
沒對象的,可以過過光棍節。
在幫對象清空購物車的,可以過過購物節。
生活在國外的嘛,也有節日可以過喲:
11月11日在天主教地區是「聖馬丁節」(Sankt-Martins-Tag)。馬丁是四世紀的一名羅馬軍人,相傳在暴風雪中割袍給一名乞丐取暖,而該乞丐是耶穌的化身。11月11日正是馬丁去世的日子,他死後被天主教列為聖人。
11月11日對於新教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生於11月10日,在出生後第二天——也就是「聖馬丁節」——接受了嬰兒洗禮,他因此得名馬丁。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德國刑法小站」原創)
——德裔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這幾日最轟動的新聞莫過於美國大選。9日結果出爐,川普戰勝希拉蕊,明年將就任美國新一任總統。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儘管最初的移民多來自英國,但是十九世紀大量的德國移民湧入,德裔美國人因而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族群,直至今日。川普正是德國後裔,他的祖父來自德國的小鎮Kallstadt,該鎮離巴符州的曼海姆、黑森州的法蘭克福都不遠,不過卻屬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對了,這個州還有一個城市叫特裡爾(Trier),特別多中國人愛去,猜猜為什麼?因為……那是馬克思的誕生地,最近中國人往那邊送了一個好大好大的馬克思雕像,把當地民眾給惹毛了……)
川普(Trump)這個姓在德語中本是Trumpf,用德語發音大致是「特魯姆夫」,是不是一股濃濃的德國鄉村味?川普也恰恰是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贏得了天下。——英語中的trump與德語中的trumpfen都有著「出王牌制勝」的含義。
——美國多地遊行示威燒國旗——
今年的大選所造成的美國內部分裂是前所未有的。川普與希拉蕊撕得很難看,二人的支持者之間也勢不兩立。
川普秉持著右翼保守主義的政治立場,其張揚的個性與不羈的言行在競選過程中打破了西方世界近幾十年形成的政治正確,在獲得了部分人熱烈支持的同時也深深地觸怒了另一部分人。
即便在大選塵埃落定之後,許多反對者依然不服氣。各種大牌明星在網絡上狂刷存在感,美國快要完蛋的聲音喧囂塵上,甚至多地爆發了示威遊行活動,抗議他當選總統,並喊出「他不是我們的總統」的口號。其中,還有人燒了美國國旗。
燒國旗在美國並不少見,這種行為在美國目前仍是合法的,但是爭議性非常大。1968年,美國國會曾出臺法律禁止褻瀆國旗。然而,燒旗的人依然不少,並最終在1989年,聯邦最高法院以5比4的微弱優勢,認為焚燒國旗是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象徵性言論自由。美國國會之後再次立法,但聯邦最高法院在1990年再次以5比4重申了焚燒國旗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
「2006年6月27日,最近一次的禁止褻瀆國旗修正議案在參議院因一票之差被否決。」
這種膠著的局面也充分反映出美國政治的左右之爭——左派自由主義與右派保守主義。相比民主黨的自由主義,共和黨更強調愛國主義。換言之,民主黨支持者多認可燒國旗是自由,而共和黨支持者多認為應對燒國旗行為進行懲罰。所以,在反川普遊行中燒國旗也是可想而知的。
——焚燒本國國旗與他國國旗在德國都是犯罪——
在美國,言論自由幾乎成為了「霸王條款」——言論自由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開明」。比如,我國《刑法》第299條規定:「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焚燒國旗、國徽等在德國也是犯罪,而且刑罰也與中國非常相似。
褻瀆德國國旗或者各州的州旗的,按照《刑法典》第90a條,處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加重犯罪構成甚至可以最高判處五年自由刑。
然而,按照聯邦憲法法院的說法,該條保護的不是所謂的「國家名譽」。它的法益保護邏輯是這樣子的:褻瀆國旗,危害了聯邦德國的存在及其憲法秩序;進而損害了自由民主的法治國;法治國是用來保護公民法益的,所以最終損害了公民的法益。所以,這條是抽象危險犯,將可罰性前置了。(這邏輯鏈,總感覺哪裡有點不對勁)
德國甚至更進一步,《刑法典》第104條規定了毀損外國國旗的刑事責任,處兩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這一條保護的法益與第90a條並不相同,而且存在爭議。一般認為保護的就是外國的國家名譽,還有人認為,除了國家名譽,還通過防止外交糾紛保護了德國國內的安寧。
不過第104條受到第104a條的限制,即必須符合三個條件才能對行為人進行追訴:1.該國須與德國有外交關係,且有生效的互惠擔保;2.外國政府提出刑罰要求;3.德國政府授權刑事追訴。
所以,燒外國國旗受追訴的機率還挺小的。
——題外話:為什麼川普能贏?——
城市的精英階層、高學歷者、少數族裔大多是反對川普的。川普在他們眼中劣跡斑斑——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宗教歧視、民粹主義,等等等等。他的外交政策被外交專家們批評為空洞無物,他的經濟政策也被經濟專家批評為不顧實際,更別提他要修的那條「南境長城」了。
主流媒體幾乎沒有喜歡川普的。美國如此,德國亦然,德國各大報紙都把川普描繪成「小丑」的形象。他們似乎從未預見到川普能贏,而當這一天真實到來時,頓時感覺天旋地轉。
川普是依靠草根最終取得了勝利,他的勝利也許是Loser的勝利,儘管Trump這個名字帶著Winner的含義。
應當說,這麼多人支持川普,並不是完全認為他的政策可行,而只是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尤其是兩極分化的嚴重。民主黨和希拉蕊的支持者多分布在東西海岸——美國最富饒最先進的地區,在這裡聚集著紐約的金融精英和加州的科技精英,時代的Winner。然而,信息化與貿易全球化的成果卻似乎只是被這少數精英給獨佔了,反觀傳統實業,卻並沒有什麼起色,反而因為外國競爭的原因而愈發凋零。
一群人推動著時代發展並享受到了巨大的好處,而大多數人卻在時代前進的過程中被拋落了。這種反差造成了巨大的失落感。於是,川普代表這群時代的Loser喊出了不滿的聲音,他要求對外國商品徵高稅,他要求美國企業回遷,他要求廢止自由貿易協定,他要求把搶了美國人飯碗的非法移民趕走。他們不喜歡全球化,他們想回到記憶中美好的舊時代。川普贏了,因為Loser佔據了這個社會的大多數。
問題是,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時代潮流呢?自由化、全球化、高科技,這不應該是時代的發展趨勢麼?然而,當大多數人未能從時代發展中受益,或者即使有所受益,但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與少數人的距離越拉越遠時,一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本能的不平衡感就會油然而生。公平與效率,是一個永恆的問題。19世紀的工業化同樣造成過類似的失落局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才產生了川普老鄉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才會有了20世紀席捲半個世界的社會主義實驗。
如果放眼全球,川普勝利的大背景是右翼民粹主義在全球的興起。英國脫歐,德國選擇黨異軍突起,法國國民陣線日益壯大,波蘭與匈牙利都選出了極右翼政府,在這背後都能找到對現有經濟形勢不滿的原因。離我們近點的,臺灣與香港也都呈現出這樣的問題。大陸曾向臺灣與香港釋出大量紅利,卻被當地一小群權貴給獨佔了,大多數平民並沒有享受到,反而眼看著貧富的距離越拉越大,這種憤懣與不滿也是造就太陽花和雨傘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讓「川普們」無法站上政治舞臺的唯一方式是減少這些Loser的數量。而這無疑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嚴峻考驗著政治家的能力。川普的政策會緩和這一局面,還是加劇這一局面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德國刑法小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