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酶「一鍋」催化 高效綠色合成尼龍單體—新聞—科學網

2020-12-19 科學網

 

尼龍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合成纖維,尼龍種類較多,其中尼龍66是最重要的一種。尼龍66的主要原料之一己二酸屬於二元羧酸類尼龍單體,其合成主要依賴高汙染、高能耗的多步驟化學氧化過程。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通過理性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利用空氣中的氧為氧化劑,在水溶液中把環烷烴或環烷醇轉化為相應的二元羧酸尼龍單體。這一研究成果有望解決困擾科學界和工業界數近半個世紀的難題,相關論文《理性設計大腸桿菌菌群催化環烷烴一鍋法合成尼龍單體α, ω-二元羧酸》10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化學法合成尼龍單體,汙染環境受制約 

尼龍是聚醯胺的俗稱,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種合成纖維,它的合成不僅是纖維合成工業的重大突破,同時也是高分子化學的一個非常重要裡程碑。 

尼龍的種類較多,按照單體的結構可以分為脂肪族、芳香族以及脂肪-芳香族尼龍,其中脂肪族尼龍中的尼龍66是最重要的一種,被大量廣泛地應用到眾多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如紡織服裝、醫藥衛生、農業食品、物流運輸及軍事國防等。

「尼龍66是由己二酸與己二胺縮合製得,而己二酸作為其中主要的單體,其合成主要依賴高汙染、高能耗的多步驟化學氧化過程。」李愛濤介紹,該過程需要使用大量腐蝕性的硝酸,同時產生大量的NO、N2O等有害溫室氣體(約佔全球10%N2O),帶來諸多的環境問題,比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空洞等,因此嚴重製約著尼龍66產業的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該類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的新合成方法與工藝。例如,近期德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大學的馬蒂亞斯·貝勒教授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報導了一種不需要硝酸,就可以生產己二酸的全新工藝,即採用鈀金屬催化體系實現了丁二烯雙羰基化一步制己二酸酯。然而,該體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催化劑穩定性差、成本高以及貴金屬回收困難等,限制了其進一步的工業化應用。 

用廉價酶催化,高效綠色合成尼龍單體 

隨著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工設計的多酶級聯催化,可以將多種具有不同催化活性的酶催化劑放在同一個反應體系中,在溫和且環境友好的條件下將廉價易得的原料,通過一鍋多步法合成人類需要的高附加值產品。

此外,如果直接利用表達多種酶的細胞作為催化劑,在體內催化目標反應,可以避免酶的分離純化以及昂貴輔酶的添加,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基於這些原因,從頭設計細胞催化劑實現體內目標級聯催化反應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而將該方法用於己二酸的合成,有望解決困擾科學界和工業界數近幾十年來的難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李愛濤團隊從頭設計了一條含8個酶的生物合成途徑,期望在同一個反應體系中經過級聯催化把環己烷轉化為己二酸。

接下來,研究人員嘗試將8種酶在同一個細胞中進行表達來構建細胞催化劑,發現由於細胞負擔太重,某些酶在細胞內的表達量很低,導致整個反應的催化效率很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將8種酶分散到三種大腸桿菌中進行表達,首先獲得三種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細胞催化劑, 再將三種細胞進行組合獲得菌群催化劑。通過任務分工、團隊協作的方式,最終實現了環己烷到己二酸的高效綠色合成。

該過程在溫和條件下(常溫、常壓和水相)進行催化反應,使用自給自足的輔酶自循環,不需要任何外源的昂貴輔酶,成本低。同時反應過程沒有任何中間產物的積累,選擇性高、產物單一,後續分離純化簡單。

此外,通過「即插即用」的策略對三種細胞催化劑進行任意的組裝,可以從途徑中某個環節的中間產物出發,經過催化轉化合成己二酸產品。進一步發現,理性設計的大腸桿菌菌群還可以實現不同碳個數的環烷烴或環烷醇得到不同尼龍單體(二元羧酸)的合成,充分證明了改方法的普適性。最後,利用大腸桿菌微生物菌群作為催化劑,在發酵罐上實現了己二酸產物的放大製備,為實現生物法大規模合成α, ω-二元羧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員遊淳帶領團隊,開發了利用體外多酶體系生產氨糖的新型生物製造平臺。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基葡萄糖研究獲進展
    傳統生產氨糖的方法中,甲殼素水解法環境汙染嚴重,易導致過敏反應;發酵法由於氨糖抑制菌株生長導致發酵產物為乙醯氨糖,需進一步酸解或酶解獲得氨糖。因此,亟須開發綠色、高效、一步法氨糖生產新方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員遊淳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利用體外多酶體系生產氨糖的新型生物製造平臺。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新聞—科學網
    王曉雪等在2012年首次發現並命名了V型TA系統,其中的抗毒素是一個RNA水解酶,通過特異性降解毒素mRNA來抑制毒素的毒性;2015年,王曉雪團隊成員姚建雲等人在發現海洋細菌中發現分別含有HEPN和MNT結構域的兩個相鄰基因組成一對TA系統,並發現其中的毒素HepT具有RNase 活性,底物為mRNA。2018年研究小組對TA複合物的結構分析發現,毒素與抗毒素以6︰2的特殊比例組成了異源八聚體。
  • 生物酶科技再升級,洗滌進入「酶」時代
    全新「酶技術」,高活性生物酶分解源點汙漬如何才能迅速、徹底去除日常衣物上的汗漬、油漬,避免衣物發黃變舊呢?洗滌專家指出,如果只是藉助表面活性劑的乳化增溶等物理作用,衣物洗滌劑並不能去除所有汙漬。而生物酶具有高效催化作用,可以將難去除的有機大分子汙漬分解為易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使得去汙更徹底,衣物更清潔。
  • 研究揭示菊糖果糖轉移酶和雙果糖酐水解酶功能轉換機制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滕脈坤教授/李旭副教授課題組與江南大學沐萬孟教授課題組的合作論文「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Difructose Anhydride III Hydrolase, Which Sequentially Converts Inulin Using the Same Catalytic Residue」,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具有連續催化菊糖能力的雙功能酶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並得到國際審稿人積極評價。
  • 湖北大學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重室科研團隊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 導讀 近期,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酶催化等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 小小工業酶助力綠色大發展
    圖片來源:諾維信中國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房琳琳  2016年的一組數據,繼續奠定了諾維信在全球酶和微生物製劑行業的「獨角獸」地位。  諾維信財報顯示,去年銷售額141億人民幣左右,為全球130個國家提供生物創新產品;在全球工業酶製劑領域市場份額佔到48%;研發投入佔全球年銷售額的約13%,擁有超過6500項已授予和申請中的專利。
  • 中國科學家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中新社大連1月14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14日對外披露,該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團隊近日成功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製備高純氫氣,這為消除硫化氫汙染物同時耦合製備綠色氫能源提供了新思路。
  • 1月16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數據讓我們看到了「加載體複合物」是怎樣介導「cohesin」在DNA上的拓撲結合的,同時也為對姐妹染色單體的凝聚是怎樣形成的作進一步的機制性研究打下了基礎。 RNA聚合酶通過反向運動幫助DNA修復 因暴露於紫外線而受損的鹼基幹擾轉錄,造成RNA聚合酶停滯。
  • 安拜芮酶製劑:APT-ME-A1000酶製劑優勢顯著 「酶」我不行!
    酶製劑是指酶經過提純、加工後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製品,主要用於催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化學反應,具有催化效率高、高度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降低能耗、減少化學汙染等特點
  • 製作麵包 馴化酵母—新聞—科學網
    12月9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類已經使大多數麵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菌群:一種用於大規模的工業麵包製作,另一種用於手工製作酵母麵包。工業菌株開始發酵更快,但手工製作酵母有更多負責麥芽糖代謝的基因拷貝,這一過程通常發生在發酵過程的後期,有助於使麵團發酵。 「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 酶燃料電池的「高山流水」
    那麼,酶燃料電池是如何工作的呢?對人體友好的酶燃料電池朱之光告訴記者,同其他燃料電池相似,酶燃料電池也是將底物在陽極催化氧化,釋放電子,向電路供電,並最終傳遞至電池的陰極,將氧氣還原為水,從而實現將底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 科學家「一鍋」催出乙醇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愛琴課題組基於多步串聯反應策略,發展了一種新的化學催化方法,可將纖維素「一鍋」高效轉化為乙醇。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焦耳》。王愛琴表示,傳統上科學家多用生物發酵的手段進行轉化,但纖維素酶價格昂貴、容易中毒,所以商業化過程一直面臨技術經濟上的挑戰。在各種生物質轉化路線中,化學催化轉化具有效率高、與現有化工基礎設施容易對接的獨特優勢,頗受科研人員青睞。
  • 麵團麵點、麵包蛋糕為何要用酶製劑?
    麵團麵點、麵包蛋糕為何要用酶製劑?文|焙烤食品博士杜德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常用的酶製劑主要有以下幾種:木瓜蛋白酶、穀氨醯胺轉胺酶、彈性蛋白酶、溶菌酶、脂肪酶、葡萄糖氧化酶、異澱粉酶、纖維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菠蘿蛋白酶、無花果蛋白酶、生薑蛋白酶等。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F-Luciferase和R-Luciferas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
    螢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中能夠催化螢光素產生生物發光的酶的統稱,其中zui有代表性的是來自螢火蟲體內(Firey)和海腎(Renilla)體內的兩類螢光素酶,分別命名為F-Luciferase和R-Luciferase,同時近年來研究得較多的來源於高斯氏菌的高斯螢光素酶(Gauss luciferase)。
  • 福賽生物魏哲彥:生物酶在寵物除臭領域大有可為
    酶的生產和應用,在國內外已具有80多年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生物工程作為一門新興高新術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酶的製造和應用領域逐漸擴大。現在酶處理工藝已被公認為是一種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生產工藝,已廣泛應用於紡織、石油、造紙、食品加工、汙染治理等領域。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當時,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找到了一種可以高效分解PET塑料的細菌,並從中提煉出了相應的生物酶,震撼了學術界和工業界。之後,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John McGeehan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開始對PET降解酶的結構進行深入解析。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他實驗室發明的以糖基三氟乙醯亞胺酯為給體的糖苷化方法是目前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已被全球90家實驗室成功應用,被稱為催化糖苷化的三個裡程碑之一;以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為給體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實現了其他方法不能實現的特殊糖苷鍵的構建,被稱為俞氏糖苷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