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民族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引擎。
失去語言,即失去了民族文化,這已然是文明世界不成文的共識。
華語對華人來說便是基石和引擎。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內,華語,是聯繫世界華人的橋梁,也是凝聚華人的磁石。
在歷次巨變下,世界華人,也在盡全力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保留民族生生不息的語言傳承。
而這其中,在馬來西亞馬來種族主義政治下,大馬華人對華語數十年的保護和堅守,書寫了20世紀海外華人的民族史詩。
在這場與馬來西亞政府的角力中,華人社團及背後的華人社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精誠團結的意志,打贏了這場看不見的文化戰爭。
6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政府急速向馬來種族主義轉向,對國內少數民族進行無情打壓。華人群體,首當其衝。
而在經濟和文化的打壓中,對華語的壓制,則是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的文化炮彈。馬來西亞政府試圖以馬來人文化,統御其他民族文化。
為此,他們一方面強力推行官方語,即馬來語,試圖消除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他們推行民族配額制,按血統分配教育資源,實際上,是將教育資源無限向馬來人傾斜、並對勤思善考的華人社群進行打壓;
再一方面,他們廢除全津學校董事部,試圖剝奪華人社團辦學資質,壟斷教育資源。
面對馬來西亞政府打壓的逐漸升級,及華語生存空間的日益縮小,馬來西亞華人發起了一場「文化遊擊戰」,並堅持40年,最終打贏了馬來西亞政府,在馬來西亞,保留下中華文化的火種。
南洋傳道:華人鄉賢的授火傳薪
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國學薰陶的華人鄉賢,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打下了「樁」。
他們開壇設講,傳播傳統文化;早期的新馬地區華人鄉賢,親自為華人子弟創建學校,積極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華僑中學開始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新馬地區。
與此同時,他們捐出家資,作為建校基金和對華人學子的獎助學金。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華人社團中開始設立獎、助、貸學金,在60、70年代達到高潮。如1975年,霹靂安順應和會館同時設立會員子女獎助學金和獨立中學學生助學金;馬六甲西河堂林氏大宗祠從1974年起,專門提供兩名助學金給在培風獨中就讀的林氏宗親子弟。檳城客屬公會為提倡華文,設立華文成績優良特別獎。
華人鄉賢的垂範,擴大了華文教育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僅使華人子女能夠有機會接受系統的中學教育,而且也使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得以傳承,有效抵擋住了華人社會西化的趨勢,更重要的,在鄉賢的驅動下,華人群體開始由共同的文化認同,結成共同體,即華社。
結社抗爭:華人社團的眾人拾柴
在華文教育遭受打壓的初期,馬來西亞華人社團成為「護法」的中堅力量。
50年代起,殖民地政府便開始有意識打壓華文教育,規定教學媒介語必須是英語和馬來語。對此,馬華社會在50年代初開始系統整合教育力量。吉隆坡華校教師會於1951年8月召開馬來亞華校教師代表大會,決定成立馬來亞華校教師的聯合組織。同年12月底,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聯合會總會(簡稱教總)正式成立。
1953年,教總、各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和馬華公會曾聯合組成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並委派代表團與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談判,要求保留華文教育,但遭到拒絕。
1954年3月,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再次向馬來亞政府提交要求保留華文教育的《馬來亞聯合邦華文教育備忘錄》,仍被拒絕。其後,教總發表關於馬來亞華僑教育的三大原則:1、各族教育待遇平等;2、舉辦免費初級教育;3、華文應列為馬來西亞聯邦官方語文之一。
同年,教總向聯合國大會主席潘迪特夫人提呈一份備忘錄,要求維護馬來亞華文教育的權利。為聲援教總,共同爭取華人教育及文化的平等地位,1954年8月22日,馬來亞華文學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成立。
從此,董教總(董總和教總的合稱),這一華人社團,成為促進和堅守華文教育的核心力量。
1959年4月,馬華公會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聯合董總、教總以及其他華人註冊社團、學校代表等963個團體,在吉隆坡召開「馬來亞聯合邦全國華文教育代表大會」,大會發布了鄭重宣言:「華人教育之應成為本邦教育體制中不可分割之一環,乃吾人一致之基本要求」。這也意味著華人教育社團,已然擰成一股繩,從散布馬來西亞的小集體,成長為齊心協力的大組織。
華人社團的眾人拾柴,在沙巴州「初戰告捷」。沙巴政府發布《1955年第11號立法會議白皮書》,意圖接管華校和徵收教育稅,亞庇中華商會和山打根中華商會組織召開全邦華校董、教代表大會,誓死反抗、維護華校傳統的校董制。隨後,沙巴政府制訂了新的教育政策,如為華人社會開辦官立小學,實施小學免費教育等。
然而,華文教育遭受的壓制並未結束,相反,更強烈的炮火攻擊,正被蓄勢。
華人同心:華人社會的星星之火
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當局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限制華文教育發展的法令,如《1957年教育法令》、《達立報告書》、《1961年教育法令》等,核心便是軟性取締華文學校,將所謂國民型學校轉變為國民學校,徹底廢除華文作為考試和教學媒介語。其後,又中斷了對華文學校的教育經費,並拒絕承認華文教育的學歷。70年代後,馬來西亞政府,還實行了馬來族學生優先錄取的種族配額制(「固打制」)。此後,馬來西亞政府又通過大專法令,規定所有大學或大專學院必須得到最高元首和國會的批准才可以創辦,幾乎剝奪了華人民辦學校的權利。教育系統充斥著馬來種族主義,令人作嘔。
面對華人社團接連不斷的抗議與反對,政府也充耳不聞。
華文教育幾乎陷入了絕境,而這一次,挽救華文教育的,是全體華人。
沒有辦學經費,華人踴躍捐款,華人社會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捐款活動;1973年,在霹靂州九所華文中學的倡議下,馬來西亞各州華人社團掀起了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為華校籌募經費;
學歷不被承認,在華人社會的支持下,華文學校進行改制,在遵守政府要求的同時,加設華文教育;
華人自主辦學被禁止,華人便以公司的名義註冊,馬來西亞獨立大學以獨大有限公司註冊,並設立高等教育升學輔導處,為獨中畢業生提供升學諮詢服務。而面對種族壓迫的固打制,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再次發表《全國華團聯合聲明》,由代表5000多個華人社團的27個領導機構和聯合總會籤署,向政府提出民族間教育公平的「血諫」。
這一時期,華文教育始終處於滅亡的邊緣,全靠華人社會的星星之火,才使得華文教育不至於斷絕。
伴隨著80年代步入尾聲,華文教育迎來了一次浴火重生。
1987年9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提拔、調升不諳華文的校長和老師到華小任職從教,這顯然是想瓦解華文教育賴以存續的組織力量。一石激起千層浪,華人社會掀起巨大的反對聲浪。
時任馬來西亞教育部部長的安華宣布,政府擢升沒有接受華文教育的校長和助理的立場不變,宣布決不會向「政治壓力」低頭。
華人社會開始組織起來,以罷課集會的形式,向政府示威。10月27日,馬哈蒂爾政府援引《內部安全法令》,實行「茅草運動」,將上百名與其意見相左的人士加以拘捕,其中包括華文教育人士林晃升、沈慕羽等,控告其煽動種族情緒及威脅國家安全。
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鐵血,被捕的華人鄉賢,仍在奮聲疾呼,呼籲華人同胞繼續抗爭,保證華校這塊文化血脈不被摧垮。隨後,華人社會仍以多種形式,聲援被捕鄉賢,並不斷向政府遞交請願。
終於,馬來西亞政府做了妥協,同意將華小所有重要職位保留給具有華文資格者。這也預示著,這場消滅華語的文化戰爭,步入了尾聲。
作為這次「華小高職事件」處理者,曾經擔任馬來西亞教育部長的時任首相馬哈蒂爾,終於還是做了政策上的糾偏。4年後,馬哈蒂爾提出了「2020 年宏願計劃」, 轉變國家文化方針、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華文教育。
而其後,馬來西亞的土地上,1290所華文小學、「60+1」所華文獨立中學和3所民辦華文大專院校,見證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浴火重生,也印證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