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講華語的華人,算華人嗎?馬來西亞謀殺華語!華人抗爭40年

2020-12-11 騰訊網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引擎。

失去語言,即失去了民族文化,這已然是文明世界不成文的共識。

華語對華人來說便是基石和引擎。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內,華語,是聯繫世界華人的橋梁,也是凝聚華人的磁石。

在歷次巨變下,世界華人,也在盡全力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保留民族生生不息的語言傳承。

而這其中,在馬來西亞馬來種族主義政治下,大馬華人對華語數十年的保護和堅守,書寫了20世紀海外華人的民族史詩。

在這場與馬來西亞政府的角力中,華人社團及背後的華人社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精誠團結的意志,打贏了這場看不見的文化戰爭。

6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政府急速向馬來種族主義轉向,對國內少數民族進行無情打壓。華人群體,首當其衝。

而在經濟和文化的打壓中,對華語的壓制,則是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的文化炮彈。馬來西亞政府試圖以馬來人文化,統御其他民族文化。

為此,他們一方面強力推行官方語,即馬來語,試圖消除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他們推行民族配額制,按血統分配教育資源,實際上,是將教育資源無限向馬來人傾斜、並對勤思善考的華人社群進行打壓;

再一方面,他們廢除全津學校董事部,試圖剝奪華人社團辦學資質,壟斷教育資源。

面對馬來西亞政府打壓的逐漸升級,及華語生存空間的日益縮小,馬來西亞華人發起了一場「文化遊擊戰」,並堅持40年,最終打贏了馬來西亞政府,在馬來西亞,保留下中華文化的火種。

南洋傳道:華人鄉賢的授火傳薪

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國學薰陶的華人鄉賢,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打下了「樁」。

他們開壇設講,傳播傳統文化;早期的新馬地區華人鄉賢,親自為華人子弟創建學校,積極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華僑中學開始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新馬地區。

與此同時,他們捐出家資,作為建校基金和對華人學子的獎助學金。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華人社團中開始設立獎、助、貸學金,在60、70年代達到高潮。如1975年,霹靂安順應和會館同時設立會員子女獎助學金和獨立中學學生助學金;馬六甲西河堂林氏大宗祠從1974年起,專門提供兩名助學金給在培風獨中就讀的林氏宗親子弟。檳城客屬公會為提倡華文,設立華文成績優良特別獎。

華人鄉賢的垂範,擴大了華文教育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僅使華人子女能夠有機會接受系統的中學教育,而且也使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得以傳承,有效抵擋住了華人社會西化的趨勢,更重要的,在鄉賢的驅動下,華人群體開始由共同的文化認同,結成共同體,即華社。

結社抗爭:華人社團的眾人拾柴

在華文教育遭受打壓的初期,馬來西亞華人社團成為「護法」的中堅力量。

50年代起,殖民地政府便開始有意識打壓華文教育,規定教學媒介語必須是英語和馬來語。對此,馬華社會在50年代初開始系統整合教育力量。吉隆坡華校教師會於1951年8月召開馬來亞華校教師代表大會,決定成立馬來亞華校教師的聯合組織。同年12月底,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聯合會總會(簡稱教總)正式成立。

1953年,教總、各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和馬華公會曾聯合組成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並委派代表團與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談判,要求保留華文教育,但遭到拒絕。

1954年3月,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再次向馬來亞政府提交要求保留華文教育的《馬來亞聯合邦華文教育備忘錄》,仍被拒絕。其後,教總發表關於馬來亞華僑教育的三大原則:1、各族教育待遇平等;2、舉辦免費初級教育;3、華文應列為馬來西亞聯邦官方語文之一。

同年,教總向聯合國大會主席潘迪特夫人提呈一份備忘錄,要求維護馬來亞華文教育的權利。為聲援教總,共同爭取華人教育及文化的平等地位,1954年8月22日,馬來亞華文學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成立。

從此,董教總(董總和教總的合稱),這一華人社團,成為促進和堅守華文教育的核心力量。

1959年4月,馬華公會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聯合董總、教總以及其他華人註冊社團、學校代表等963個團體,在吉隆坡召開「馬來亞聯合邦全國華文教育代表大會」,大會發布了鄭重宣言:「華人教育之應成為本邦教育體制中不可分割之一環,乃吾人一致之基本要求」。這也意味著華人教育社團,已然擰成一股繩,從散布馬來西亞的小集體,成長為齊心協力的大組織。

華人社團的眾人拾柴,在沙巴州「初戰告捷」。沙巴政府發布《1955年第11號立法會議白皮書》,意圖接管華校和徵收教育稅,亞庇中華商會和山打根中華商會組織召開全邦華校董、教代表大會,誓死反抗、維護華校傳統的校董制。隨後,沙巴政府制訂了新的教育政策,如為華人社會開辦官立小學,實施小學免費教育等。

然而,華文教育遭受的壓制並未結束,相反,更強烈的炮火攻擊,正被蓄勢。

華人同心:華人社會的星星之火

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當局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限制華文教育發展的法令,如《1957年教育法令》、《達立報告書》、《1961年教育法令》等,核心便是軟性取締華文學校,將所謂國民型學校轉變為國民學校,徹底廢除華文作為考試和教學媒介語。其後,又中斷了對華文學校的教育經費,並拒絕承認華文教育的學歷。70年代後,馬來西亞政府,還實行了馬來族學生優先錄取的種族配額制(「固打制」)。此後,馬來西亞政府又通過大專法令,規定所有大學或大專學院必須得到最高元首和國會的批准才可以創辦,幾乎剝奪了華人民辦學校的權利。教育系統充斥著馬來種族主義,令人作嘔。

面對華人社團接連不斷的抗議與反對,政府也充耳不聞。

華文教育幾乎陷入了絕境,而這一次,挽救華文教育的,是全體華人。

沒有辦學經費,華人踴躍捐款,華人社會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捐款活動;1973年,在霹靂州九所華文中學的倡議下,馬來西亞各州華人社團掀起了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為華校籌募經費;

學歷不被承認,在華人社會的支持下,華文學校進行改制,在遵守政府要求的同時,加設華文教育;

華人自主辦學被禁止,華人便以公司的名義註冊,馬來西亞獨立大學以獨大有限公司註冊,並設立高等教育升學輔導處,為獨中畢業生提供升學諮詢服務。而面對種族壓迫的固打制,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再次發表《全國華團聯合聲明》,由代表5000多個華人社團的27個領導機構和聯合總會籤署,向政府提出民族間教育公平的「血諫」。

這一時期,華文教育始終處於滅亡的邊緣,全靠華人社會的星星之火,才使得華文教育不至於斷絕。

伴隨著80年代步入尾聲,華文教育迎來了一次浴火重生。

1987年9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提拔、調升不諳華文的校長和老師到華小任職從教,這顯然是想瓦解華文教育賴以存續的組織力量。一石激起千層浪,華人社會掀起巨大的反對聲浪。

時任馬來西亞教育部部長的安華宣布,政府擢升沒有接受華文教育的校長和助理的立場不變,宣布決不會向「政治壓力」低頭。

華人社會開始組織起來,以罷課集會的形式,向政府示威。10月27日,馬哈蒂爾政府援引《內部安全法令》,實行「茅草運動」,將上百名與其意見相左的人士加以拘捕,其中包括華文教育人士林晃升、沈慕羽等,控告其煽動種族情緒及威脅國家安全。

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鐵血,被捕的華人鄉賢,仍在奮聲疾呼,呼籲華人同胞繼續抗爭,保證華校這塊文化血脈不被摧垮。隨後,華人社會仍以多種形式,聲援被捕鄉賢,並不斷向政府遞交請願。

終於,馬來西亞政府做了妥協,同意將華小所有重要職位保留給具有華文資格者。這也預示著,這場消滅華語的文化戰爭,步入了尾聲。

作為這次「華小高職事件」處理者,曾經擔任馬來西亞教育部長的時任首相馬哈蒂爾,終於還是做了政策上的糾偏。4年後,馬哈蒂爾提出了「2020 年宏願計劃」, 轉變國家文化方針、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華文教育。

而其後,馬來西亞的土地上,1290所華文小學、「60+1」所華文獨立中學和3所民辦華文大專院校,見證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浴火重生,也印證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縱觀東南亞國家,大多有華人下南洋的身影,可是這些國家相比,華語文化保留最好的當屬於馬來西亞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馬來西亞有著自己獨特的中華文化教育體系,打從幼兒園開始,華人孩子們就開始接觸華文教育,小學也進入了華人小學。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高校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
  • 新加坡:年輕華人竟多不會說華語,華人遊客表示無法理解!
    我們知道,華語在新加坡有一定地位,很多新加坡人都會說華語。但是近年來,華語在新加坡的地位也是不斷下降,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幾乎只會說英語,會華語的比之前就更少了。這是很多中國旅客在新加坡最讓人不解的地方。當年建國的時候,是迫不得已被馬來西亞給踢出來的,馬來西亞不要新加坡,所以不得不獨立建國。
  •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
    一  檳城也寫作梹城,又稱檳榔嶼,是馬來西亞13個行政州之一的檳州首府所在地。檳城的中心城區又稱喬治市(GeorgeTown,因英王喬治三世而得名),位於檳榔嶼的東北。島上40%的人口居住在這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具有古老歷史文化的城市,也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榔嶼扼守馬六甲海峽北口,位於馬來半島海岸對面,最窄處海峽只有3英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風景也極為迷人。
  • 新山告示牌有三種文字,在華人佔30%的馬來西亞,竟然沒有華語
    新山告示牌有三種文字,在華人佔30%的馬來西亞,竟然沒有華語在旅遊業較發達的國家,遊客有什麼麻煩事可以求助於政府的旅遊服務機構,他們都樂於幫忙。有些人說,在馬來西亞到處都是華人,不存在語言問題其實不然,當有人帶著你時,你會感到到處都可以講中國話。但當你要自己解決交通或其他問題時,才會發現:在馬來西亞的所有公用事業部門,如機場、公共汽車、火車、碼頭汽車站、政府部門,幾乎沒有華人的影子,都要用英語溝通。原來,馬來西亞的華人人數雖多,但卻是受限制的群體。基本上被排擠在政府公務員和公用事業部門之外。
  •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不講中文卻講英文,最後鬧成了這樣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你猜到哪個了嗎?沒錯,他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有75%的人是華人,但目前新加坡人不喜歡講中文,愛上英文,甚至自創「華語」。新加坡2019年公布了一組數據,新加坡華人家庭說中文的比例從50%下降到30%,70%的華人不講中文而講英文。
  • 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 馬來西亞華語文學: 用中文書寫時代和家園變遷
    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用中文書寫時代和家園變遷(僑界關注)  近日,馬來西亞出版了已經去世的華人作家雲裡風的紀念文集。在文集中,中馬社會各界就雲裡風對馬來西亞文學發展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近100年來,馬來西亞出現了許許多多像雲裡風這樣的優秀華語文學創作者。
  • 李顯龍呼籲新加坡華人多講普通話:全世界都在學漢語
    綜合外媒報導,10月22日,新加坡舉辦紀念「講華語運動」成立40周年活動,總理李顯龍出席活動現場,並呼籲華人多講普通話,了解自己的根和文化。 報導稱,「講華語運動」是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起,目的是鼓勵新加坡華人「多講華語,少說方言」。而此次,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也特意強調了講普通話的重要性。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1.起源、歷史及規模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一樣,起源於華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以及讓華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願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過近200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澱下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
  •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使用也非常廣泛,其中「新馬華語」還擁有自己的百度和維基詞條。據維基百科,使用「新馬華語」的人數在800萬左右,這比新加坡2017年561.2萬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 馬來西亞華人小姐姐帶你體驗特殊的大馬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以馬來同胞為主體的穆斯林國家,據統計目前華人大約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2.6%。但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以外,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國家。大馬的中華文化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跟隨著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一起體驗吧!
  • 馬來西亞華人為何有錢沒權:不從軍的華人
    二戰後,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在1947年發動了爭取獨立的遊擊戰,1948年,英國殖民當局宣布馬來亞進入了持續十二年之久的「緊急狀態」。在此期間,發生了很多大事:1949年馬華公會成立(簡稱「馬華」),至今仍為馬來西亞最大華人政黨。同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由於意識形態對立,100多年來中國人移居馬來亞的移民潮停止。1957年,馬來亞殖民地宣布獨立。
  • 馬來西亞華人否認受歧視 稱與當地族群關係融洽
    海外華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況,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當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歧視華人的事件時,馬來西亞華人與其它族群的交流與融合,分歧與爭端,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但在採訪中,馬來西亞華人卻一再表示,當地的族群關係十分融洽。
  •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十年之前的數據,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數量已經突破了千萬。儘管華人華僑遍布於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分布卻極不均衡。並不是人口多的省海外華人就多,比如山東人口接近一億,但是海外華人才十萬人(其中五萬在韓國)。
  • 李光耀:我為什麼寧願得罪華人,也不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
    在新加坡的民族構成中,華人所佔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些人大多是廣東、福建一帶移民的後代。眾所周知,老一輩的南洋華僑是非常愛國的,抗戰期間,他們不僅捐款捐物,而且還有不少人直接回國參戰,這種心繫祖國的情懷令人動容。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馬來西亞是華文教育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大多數華裔從小就開始講華語、認漢字,在學校接受華語和漢文化教育。據馬來西亞統計局估算,2020年馬來西亞總人口將達到3380萬人,其中華裔人口約690萬人。△華人幾乎佔馬來西亞人口的四分之一/AP吳小紅在新加坡當過好幾年華語老師,從補習班到大學的對外華語,她的學生包括不同族裔的中小學生、留學生等。
  • 馬來西亞華人最多的城市,亞洲壁畫之都
    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有兩個最著名的城市,一個是吉隆坡,另一個就是檳城。吉隆坡自不必說,它是馬來西亞首都,也是東南亞的經濟、交通、政治中心,自然名氣大。檳城是馬來西亞華人所佔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五十年前華人佔比高達一半以上,現在華人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其實就連檳城本地的一些華人都不清楚華人有多少,我問過一個檳城華人,他非常堅定地說:「檳城華人佔檳城總人口至少7成。」他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檳城的華人真的太多了。檳城人口裡華人檳城的美食、歷史文化與建築,大部分和華人有關。
  •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吸引華人養老
    《參考消息》吉隆坡特約記者劉越4月29日報導 馬來西亞,一個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十佳華人宜居國第六,被《國際生活》雜誌評選為全球最佳退休居所第四的國家,讓人自然而然把它列為中國人海外養老的首選地之一。
  • 揭秘: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怎樣的?他們的做法令國人淚奔
    揭秘: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怎樣的?他們的做法令國人淚奔馬來西亞,這個名字對於大家來說都不會感到陌生。它是一個多民族,多元化的國家。在1990年代的時候經濟突飛猛進,被譽為是「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而在這片土地上,聚居著大量的華人,就連在華語歌壇有著超高人氣的梁靜茹都是馬來西亞人。其中,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是在明清兩朝歷經數百年從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裔,而他們也往往自稱自己是唐人、華人。
  • 在馬來西亞的菜場裡,華人買豬肉就像「做賊」,你知道為什麼嗎?
    馬來西亞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很多中國遊客所熱衷的旅遊目的地。馬來西亞社會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這三大種族所組成,而因為佔人口大多數的馬來人全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馬來西亞的國教被定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穆斯林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