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2021-01-12 騰訊網

作者:R.son 編輯:蛋撻

去了一趟東南亞,才發現東南亞華語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有趣

跟著導遊逛果園,導遊全程七拐八拐的語調拖著長音介紹:

來看一下,左sou(三聲)邊第一棵似(是)三竹(山竹)樹,立色(綠色)的似(是)芒果,外面的龍遠(龍眼)就似(是)你們叫的貴遠(桂圓)。你們次不次(吃不吃)木奶果?次了木奶果兩天以後胸部就會變小。

同行的男女老少被逗得哈哈大笑,導遊的「怪味泰普」實在太魔性了,不出兩天,全團的口音都像是被安上了彈簧。

在出發之前,泰語只會「薩瓦迪卡」、英語也不太靈光的上流君還在擔心語言障礙,可到了那邊才發現,用普通話和當地人交流,竟然也能遊刃有餘?

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使用也非常廣泛,其中「新馬華語」還擁有自己的百度和維基詞條。據維基百科,使用「新馬華語」的人數在800萬左右,這比新加坡2017年561.2萬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part.1 東南亞華語,味道是怪了點

還記得在《非正式會談》中,來自泰國和印度的混血「天樂」介紹自己時,稱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鵝科醫生」。

管楊迪叫「養地」,管大左叫「大jio」,憑藉魔性口音和開朗性格,天樂穩坐節目的「搞笑擔當」一角。

雖然東南亞人操著一口帶有喜感的怪味華語,但細細琢磨還是能總結出一些他們的發音規律。

語調上來看,東南亞華語最常混淆是四聲和一聲,「學校」在他們口中成了 「學銷」,「老師」被念成「老室」,平聲仄聲對他們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

語言習慣上,東南亞華語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閩粵兩地的語氣助詞以及方言用詞的習慣。具體說來,東南亞華語會引用閩南語(含潮汕話)中的個別用詞,也會借用廣東話中的助詞和倒裝句式。

視頻中的「做莫」便是一個閩南語用詞,是「幹嘛」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趁採」(發音:qin cai),是「隨便」的意思。如果你在華人餐館點菜卻不知道吃什麼,可以嘗試說一下「qin cai」,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到這兩個詞,潮汕的小夥伴肯定會心一笑,因為這兩個詞也普遍運用於當代潮汕話的口語中。

在東南亞華語口語的表達上,常用粵語的「咩」表示疑問,用「先」來實現倒裝。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一般不會說「你先吃飯」,而是說「你吃飯先」。表示疑問時,用「你吃飯了咩」而不用「你吃飯了嗎」。

下次再聽到「咩咩咩」的聲音,可能不是羊,也可能不是廣東人,可能是東南亞人。

part.2 都是東南亞華語,但各國各領風騷

東南亞是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地區。數據顯示,到2017年,東南亞華僑華人總數約3348.6萬,約佔東南亞總人口的6%,約佔全華僑華人總數的73.5%。

從國家角度看,印尼華僑華人總數在1000萬以上,屬全球華僑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馬來西亞2840萬公民中,華人佔23.4%,即約665萬人。這樣看來,華語在東南亞被廣泛使用也是情理之中。

東南亞華人比例圖

馬來西亞華語——混雜多種語言的集大成者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在日常華語的表述中,融入了馬來語、華語、英語、閩南語、粵語等等,和中英夾雜的Chinglish相比,馬來西亞華語可以說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實現了「多種語言匯成一句話」的奇妙玄學。

比如這句「teruk sia!學這個又兇、又顯、又沒用,then還要我學,really浪費時間leh!」你能看懂是咩意思嗎?

答案揭曉:這句話中,「teruk」是馬來語,表示「很艱難」或「嚴重」的意思、「兇」是閩南語「傷」的音譯,這裡指「很辛苦,費神費力,很累人」,then和really是英語

在馬來西亞口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詞彙來自馬來西亞語英語

「我要去巴剎」,這個「巴剎」便是借用馬來語「pasar」一詞,是「市場、市集」的意思;

「我來自甘榜」中的「甘榜」,其實是馬來語「kampung」,意為「鄉村」;

如果你要誇張一個人,可以說「你很pandai」,這個「pandai」(發音:班呆,也有發音「班奈」)其實是「聰明」的意思;

如果聽到有人說「你pattern很多咧」,意思是說「你花樣很多,別耍花樣」;

「percent」一詞,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念做「巴仙」,「港普」中有時也會用到,馬來西亞華人的運用會講成「一百巴仙準的啦」,即「百分之一百準確」。

除了多種語言混雜,馬來西亞華語還偏愛在表達語意前加上助詞前綴拖長尾音。比如「wa biang ne,今天真是熱到~~」,其中「wa biang ne」就是沒有實質含義的語氣詞,而「熱到」中的「到」字,則一定要拖得長一些才正宗

泰國華語——是咖喱味本味沒錯了

說到泰國華語,近年來可謂是異軍突起。雖然泰國說華語並不是主流,但由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到泰國旅行,無形中也提升了泰國人學習華語的興趣。而泰國人講的華語相比新馬華語,可謂更加魔性

泰國華人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潮汕地區,他們的華語也是兼具了泰國口音地方口音的味道。一般泰國華人家庭即使不會講普通話,也會保留講地方方言的傳統。

視頻中的導遊大叔,祖籍便是廣東汕頭人,自爺爺輩移居到泰國,他的口語中能聽出些許潮汕話的味道。

在泰語內,很多菜餚食物的名稱都有借鑑潮州話。比如管「粥」叫「糜 (muei)」,「河粉」是「粿條 ( guo diao)」,「餃子」是「餃 ( giao)」

泰國華語的詞彙算是比較接近大陸普通話,除了蜜汁語調語速快、咬字不清晰等特點,都使得泰國華語聽起來頗具喜感。

除了馬來西亞和泰國,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也是各有各的特點。

新加坡華語號稱是馬來西亞華語的「孿生兄弟」,但想要分辨出兩地人的口音,還是有跡可循,最大的不同便是新加坡華語更偏向英語詞彙的使用,中間也會引入一些閩南語和廣東話。

而在印度尼西亞,雖然有著東南亞國家中數量最多的華人群體,但華語的使用,在老一輩人中居多。

part.3 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說不好東南亞華語的華人,不是優秀的東南亞華人。說到東南亞華語,人們或許會有兩個疑問——為什麼有那麼多華人到了東南亞?來自閩粵各地的華人們,後來為何統一了標準音?

這就要從比較遠的故事說起:

華人下南洋自古有之,但是馬來西亞(泛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傳說以馬六甲王朝蘇丹滿速沙迎娶明朝公主漢麗寶為開端,到了清朝末年,大量的華工越洋謀生,包括泉漳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等等,其中又以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為主。

馬來西亞華語分布圖

圖中綠色部分代表受閩南語(包括潮汕話)影響較深的區域,橙色部分代表華語受粵語影響較深的地區,淺藍色部分代表受客家話影響,紫色則代表受多種方言影響。

在福建和潮汕,至今還保留一個詞,叫「過番」,番即番外,即指這些早年遠渡南洋的華人。

早年間,由於這些來自各處的華人語言不通,便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如:新加坡福建會館、二府會館、柬埔寨福建會館。這些會館不僅為同族裔的人提供庇護保障,同時還行使教育、傳承華文文化的功能。這時的華人是各自講不同的方言。

後來,確立了標準漢語為國語,東南亞華人才以標準漢語作為通用語。例如早期新加坡的華語教育還保留文言文和20世紀初中國白話文的詞彙和特色,當年華語發音一律根據《國音字典》和《國音常用字彙》,因此即使到了當代,還有不少發音方面保留一些就讀音。

1911年新加坡華校的中文課本

新中國成立後,新加坡華語相對直接受到臺灣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簡體字、拼音)才逐漸流入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其他地方,不少東南亞華人至今還在使用繁體中文。

這樣看來,去東南亞旅遊根本不用太過擔心語言問題。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

相關焦點

  • 東南亞最繁華唐人街在曼谷,可交流最順暢的卻不是普通話
    眾所周知,外國最多華人聚居的地方應該是東南亞了,而東南亞最繁華的唐人街,非泰國曼谷莫屬。曼谷的唐人街聚居了大量的華人,但這裡交流最普遍說的語言卻不是普通話,而是廣東的潮汕話。很多人對曼谷唐人街的第一印象,都感覺穿越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唐人街長約2公裡,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距今已經近200年歷史了。唐人街路邊小攤小販眾多,商品琳琅滿目,街邊很多房子都很老舊,但生意卻非常的火爆,這裡是曼谷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 東南亞最有名小國,面積不及重慶114分之1,華語是官方語言!
    提起東南亞,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新、馬、泰,因為它們是最早發展旅遊業的國家,尤其是新加坡,不僅旅遊業發達,還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傲視其他東南亞國家,是該區域最有名,也是最發達的綜合體。如今的新加坡大約有七成華人後裔,儘管英文是該國的第一語言,但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還是會講相對流利的華語,華語也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新加坡華語和普通話比較接近,只是新加坡人發音的時候更加抒情而已。新加坡的旅遊業過去是和馬來西亞、泰國捆綁在一起的,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旅遊資源比較豐富,開放性較強,服務業和大交通都比較成熟。
  • 推薦三本數理學霸言情小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推薦三本數理學霸言情小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個學渣都想成為一個學霸,小編也不例外,每次看到小說中的男女主都超級羨慕,為什麼她們那麼聰明!下面就介紹幾本內容特別精彩的女主是數理學霸的言情小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天才基本法》——長洱這是一本穿越題材的小說,但是女主擁有金手指的方法和其他穿越題材的小說是不一樣,其他小說中是因為穿越才獲得了金手指。女主的金手指可以說是遺傳?因為她父親也是一個學霸。
  • 最像中國街的東南亞街道,裡面幾乎全是華人,就在新加坡!
    如今,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是英文,不過最多人使用的是漢字和普通話。很多人喜歡到東南亞旅遊,知道這裡有很多華人,文化上也和中國相對接近。要論華人最多的國家,必屬新加坡,佔比足足超過七成。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新加坡也有唐人街,它就是牛車水。牛車水並不是一條街道的稱呼,而是附近數條街道的統稱,這裡是最早南下新加坡的華人居住的地方。新加坡的華人來源比較複雜,不過大多數來自廣東、福建兩省,人數最多的是福建移民,講閩南語為主,其次是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等。
  • 印尼語和馬來語的差異--助你走遍半個東南亞
    印尼語和馬來語的差異--助你走遍半個東南亞馬來語,在語言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使用於馬來西亞以及汶萊
  • 只要學會這個少數民族語言,走遍東南亞都不怕!有7千萬人在說它
    在中國,在雲南,有一個名叫傣族的少數民族,這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少數民族。它的孔雀舞,它的潑水節,它的佛塔........野史君原來有個同學,就是傣族,是那種真正的傣族。生活在傣族的村落,會說傣語,會跳美麗的孔雀舞。
  • 原來這些歌,都來自東南亞?
    在華語樂壇中,東南亞歌曲被翻唱為華語、粵語、臺語(閩南語)等歌曲的起源很早,至少二戰後在臺灣已有文夏演唱的〈曼卡灣蘇羅〉(臺語)、在香港有潘秀瓊的〈梭羅河之戀〉(1957;華語)、鄭君綿、鄭碧影演唱的〈馬來亞之戀〉(1962;粵語)面世,以上三首歌曲都出自印尼歌曲〈Bengawan Solo〉。
  •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單是在我國,很多其他國家也都是存在文理分科的情況,雖然現在國家的考試教育政策有改動,但是大家還是在思想觀念上存在文理分家的心理暗示。而很多家長受到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樣的思想觀念影響,都希望孩子能夠在理科方面的學習上有一番早就,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每年理科生報名高考的人數遠遠超過文科生。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他在很多場合都介紹了學習普通話的好處,他希望新加坡人能夠少用(不是「放棄」)廣東話,福建話,閩南語等方言。李光耀立刻開始推行「講華語運動」。港劇在免付費電視臺必須改以華語配音播出,新加坡各家中文廣播電臺也改以華語為聽眾播出新聞、娛樂和音樂節目,禁播方言節目。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明星們(包括成龍、四大天王劉德華等)拍電影是準備了粵語版和普通話版本就是面向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市場。
  • 普通話在東南亞地區受到熱捧 漢語地位直追英語
    隨著中國崛起,掌握漢語普通話在東南亞被視為和會講英語一樣是經濟上的必需。但推行雙語並不是件容易事,即使在超過3/4人口為華人的新加坡。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加坡政府開始為學習漢語普通話的居民提供補貼。結果證明,普通話課程非常受歡迎。
  • 這個東南亞國家很特別,到處英文標誌,卻有七成國民會講華語!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出國旅行成為一種時尚,在眾多地區中,東南亞國家較受國民歡迎,原因是文化相近,且距離不遠。東南亞最受歡迎的旅遊國家是哪個?很多人首先想到泰國,事實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很受歡迎。作為東南亞經濟最發達且較早開發旅遊業的國家,新加坡的優勢非常多。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比超過七成的城市國家,但真正身臨其境時發現這個國家的大多數區域滿街的英文標識和簡介,雖然部分區域也能看到中文字,但地位排在英文之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學好數理化依然走遍天下都不怕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李兵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的人類設備幾乎都是數位化的。所謂數位化,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微處理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嵌入式計算機。此外,人們在設計和生產這些設備的過程中,也會大量用到計算機。 當3D列印的字眼已經布滿大街小巷,新科技改變的不只是人類生活,還有上層建築,比如學科發展和科學方向。
  • 東南亞自助旅遊攻略
    東南亞可謂國人最熟悉的出境旅遊目的地之一,從1988年泰國開放始,至2002年,東南亞國家幾乎已全部開放,去東南亞旅遊就一直是個熱門之選,「新馬泰遊」也一直是點擊率極高的字眼。    近年來,東南亞成了「廉價出境遊」的代名詞。
  • 澳門日報:學好普通話 瀟灑走天下
    《澳門日報》發表文章指出,澳門是國際旅遊城市,內地始終是訪澳旅客的第一客源地,學好普通話,旣是待客之道,也是提升競爭力所需。  由澳門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推展的「澳門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本月內開展,年中公布結果。透過調查政府部門、機構與高教、非高教領域學生及各階層,以搜集各界使用普通話情況,檢視整體語言使用現狀。
  • 日本揚言不怕中國遊客減少 藉機招攬東南亞遊客
    日本揚言不怕中國遊客減少 藉機招攬東南亞遊客 資訊標籤: 日本揚言不怕 中國遊客減少 釣魚島爭端發酵
  • 李顯龍呼籲新加坡華人多講普通話:全世界都在學漢語
    綜合外媒報導,10月22日,新加坡舉辦紀念「講華語運動」成立40周年活動,總理李顯龍出席活動現場,並呼籲華人多講普通話,了解自己的根和文化。 報導稱,「講華語運動」是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起,目的是鼓勵新加坡華人「多講華語,少說方言」。而此次,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也特意強調了講普通話的重要性。
  • 東南亞「最糾結」的城市,街上隨處可見榴槤,但禁止帶進酒店
    東南亞一直是很多中國遊客首選的旅遊目的地,主要原因是性價比較高。在東南亞各國遊中,印尼是最近幾年的新寵。提起印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首都雅加達和度假勝地峇里島,其他地方了解甚少,美娜多就是其中一個美麗,但被忽略的地方。
  • 農村年輕人都說普通話,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
    說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常年在外地打拼的朋友一定會對這句話深有感觸。中國地域遼闊,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各種語言和口音天差地別,雖說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體系,但是放到全國的範圍內,只有普通話才算得上是通用語言。
  • 三大唱片進軍東南亞,如何在魔幻市場分得一杯羹?
    某種程度上,三大唱片紛紛布局東南亞也代表了國際音樂資本的一個流動趨勢。那麼,在看似有些魔幻的東南亞市場,外來者如何分得一杯羹?華語樂壇舊事與魔幻東南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東南亞與中國的流行音樂處於相互滋養的狀態。上世紀50年代,很多部分歌曲就以翻唱的形式出現在華語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