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中國繪畫依附於工藝和實用美術。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繪畫才擺脫從屬的地位,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當時的繪畫以線條為主要的造型手段,至於漢代,更形成了樸直古勁的風格。而從東漢至六朝,佛教繪畫隨著佛教影響日益擴大成為當時繪畫藝術的主流。
佛教繪畫在唐代以壁畫的形成風靡一時,形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個創作高潮,據統計當時繪有佛畫的寺院有一百八十三座,到了宋代,成都大聖慈寺的九十六院還留有唐壁畫八千五百二十四間。由此可見盛唐佛教壁畫創作數量之多,並且盛唐時的佛教壁畫也在融合各種藝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成就,宋代後,由於佛教日漸衰落,佛教繪畫也漸趨衰落。寺院壁畫也漸落入民間畫家之手。
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時,據說以白馬馱經像,而這裡的像,就是指佛畫。南北朝時。善於佛畫的畫家越來越多。東吳時期的畫家曹不興,應該是在此之前第一次把西域傳來的佛教繪畫與漢代繪畫結合得較好的畫家,曹不興被稱作佛畫的始祖。但曹不興的畫風很快被魏晉南北朝時一些優秀的畫家所改變。
西晉時畫家張協,繪七佛圖,時有畫聖之稱。繼曹、張之後,東晉時畫家顧愷之從繪畫技藝和理論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顧愷之所作的維摩詰壁畫轟動一時,與戴逵所塑佛像,獅子國王像被稱之為瓦棺寺三絕。顧愷之的繪畫無論從技藝上,還是他的以形寫神的理論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顧愷之之後,劉宋陸探微、蕭梁張僧繇都以佛畫創作名動當世。其中「秀骨清像」一派南朝畫風就是始於顧愷之,成於陸探微。陸探微筆法多學顧愷之,善於作人物畫與肖像畫,據記載,其畫像的感染力之強,讓人覺得有若神明。張僧繇吸取印度佛畫技巧,創「沒骨」畫法,其畫風重寫實。故有人評三家在肖像人物畫上「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張僧繇以印度佛畫中凹凸畫法、以沒骨畫法獨步於當時畫壇,形成獨具一格的「張家樣」。
在這一時期,大量存於石窟之內的壁畫也展示了佛教繪畫於當時的風彩。開鑿於3世紀的龜茲石窟的壁畫,具有西域佛教藝術造型和傳神的基本特徵。龜茲石窟壁畫中人物面相豐圓,身軀拙壯,而飛天、伎樂則豐乳細腰,舞姿動蕩,屬於一種典型的印度藝術風格。從這個石窟向東,受到的中原佛教藝術的影響就逐漸增大了。中原佛教繪畫藝術體系的形成可以從不同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看出其發展的軌跡。
北魏早期,印度與中原兩種繪畫藝術在此並存在。北魏晚期的敦煌壁畫中,「秀骨清像」的風格就一統天下了。壁畫中人物形象呈南朝名士之狀,與原有的風格成鮮明對比,而這種秀骨清像、飄逸自得的人物形象至北周時,又受張僧繇畫風影響,面短而豔。對西域佛像繪畫藝術之突破意味著中國佛畫藝術的成形。後經隋展子虔、初唐閻立本,至吳道子(吳家樣)和周昉(周家樣)為代表的盛唐和中晚唐畫風,中國佛畫藝術最終成形唐代佛畫主要以壁畫為主。唐代畫家尉遲乙僧的繪畫是中原與西域藝術的結合。所畫的人物「皆是外國之物象,非中華之威儀」,有著明顯的西域風格。
西域彩色暈染與中國的線條造型相合,在唐代獨具一格,他一生多次畫過《西方淨土變》,氣象萬千。吳道子是盛唐時的畫家,有畫聖之稱。與北朝畫家曹伸達、齊染畫家張僧繇、中晚唐畫家周眆合稱為佛畫四大家,是佛畫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繪畫用狀如蘭葉或薄菜條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飄欲飛之勢。後人以「吳帶當風」來形容他畫出的衣帶飄舉之勢。吳道子繪畫技術嫻熟、藝業超群行筆圓熟,把線條造型的中國畫推至極處。相傳他繪製《地獄變》,專用水墨,其畫使長安屠夫漁夫為之改業,其畫風一直影響到宋之後。中晚唐時,周亦為佛畫一大家,其所作勸士菩薩等造型,以人間體態為主,所創水月觀音盛名於世,被稱為周家樣。
禪宗盛行後,畫家開始致力於山水而非佛像。這樣佛教內容與繪畫就相脫離了,宋之後,佛畫漸趨衰微,但仍有一些較好的創作,宋太宗修汴京大相國寺,就有相當豐富的壁畫創作。元代後文人畫很少再有佛教題材的,壁畫的創作也主要是民間藝人所為。佛教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同佛教文學所產生的影響一樣,佛教繪畫在內容和題材上都極大豐富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創作。中國佛教繪畫分兩種,一種是像,主要是佛像、菩薩像、羅漢像、高僧像、鬼神像;還有一種是圖。象佛傳圖講述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跡,本生圖繪畫釋迦牟尼為著薩教化眾生之事。這一切都大量的把佛教內容用繪畫的手段表現出來,後來出現了經變圖,即描繪某一佛經內容之圖,才突破了佛傳和佛本生故事之限制。
經變這一形式使佛教繪畫進一步中國化了。變即變相之意。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淨士變、彌勒淨土變成為最常見的題材,而關於淨土的描繪也帶有唐宮廷生活的反映。佛教題材在一個程度上被改造了。佛教繪畫在技法上、形式上推動了中國繪畫的發展。璧畫早在漢代就有,但隨著壁畫藝術之發展。可以清楚地看見佛教繪畫對它舉足輕重的影響。
前文講過,中國繪畫是經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後吸收了用色彩暈染、凸凹的畫法,這一切都推動了中國繪畫藝術在技藝上的發展。又如中國佛教繪畫中的經變圖,就是中國佛教繪畫藝術在吸取佛教繪畫藝術之後的一項創造,這項創造促進了繪畫於形式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佛教繪畫藝術對漢民族的美術思想、氣質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畫家們受到了不同藝術的衝擊,在這種種衝擊下又和本民族藝術相融合,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傳之於世,這些作品歷來被人們所珍視。
佛教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相當一段時間居於主流的地位,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從仍傳於世的作品和文獻記載來看,這一切都反映了佛教繪畫藝術的確達到了以線條造型為主的中國畫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