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雙鍾鎮因其境內有上、下石鐘山而得名。上鍾南踞,下鍾北踞,環抱著古老而秀美的湖口老城。目前已開發的AAAA級風景旅遊名勝區是人們所熟知的下石鐘山。上石鐘山由於一直未開發,且海軍軍事基地建於此,防禦甚是嚴固。前些年這裡修建了圍牆,此山只能遠眺而不得上焉。記得在湖中讀書時,經常和同學來這裡玩,那時雖沒有圍牆,但山上奇峰險峻,山勢陡峭。第一次和小夥伴們爬到半山腰時,我的鞋子不小心掉下懸崖,後來便沒敢再爬過。所以,上石鐘山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神秘而不可測的。
據史料記載,上石鐘山歷代主要建築有上鍾寺、海清寺、觀音庵及朱元璋的系馬樁等,但均已毀,不復存在。山上尚存的名勝古蹟有瑞雲洞,又名古仙洞,但人們習慣叫「桃花洞」。洞口「古仙洞」三字為王安石所書,洞內東石壁上「忘懷天地」石刻為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題寫,還有「世外桃源」、「難得桃源」等題字及楊賡笙、程璟等名人石刻十餘處。據說1449年和1480年,因本地發生地震,出現了兩次石裂,蘇東坡、朱元璋的題詞石刻均傾倒於鄱陽湖中,不知這些珍貴的文物,湖中還能否尋見蹤跡?根據古仙洞石刻題字所述,水中武器兵工廠就建於神仙古洞旁,且古仙洞曾修葺備本廠防空,這讓我非常肯定古仙洞就是傳說中的海軍防空洞。據說洞內可容納數百人,旁有側門,曲折迂迴,長10餘裡,可通白滸塘。
依江傍湖的上石鐘山歷代為水軍駐地:明代,南湖水師營在此駐紮;清鹹豐年間,這裡為清軍水軍駐地,據說曾國藩攻打太平軍時曾屯兵於此,並把上石鐘山的寺廟拆毀,作為城池。上石鐘山飽受戰火洗禮,一些人文景觀遭到破壞後,一直未曾得到修復。民國年間,這裡為國民黨長江水師駐地,並在此設立了兵工廠,主要製造水雷;建國後,海軍38579部隊駐此,目前仍為海軍駐地。
上石鐘山還有一塊英雄石,民間傳說常遇春與陳友諒軍交戰時,為救朱元璋,常遇春槍挑巨石,嚇退敵軍,據說石上還存有槍戳痕跡。站在渡口的圍牆處能清楚地看到這塊英雄石,從城防堤過去,則可到達英雄石下方。關於這裡,記憶最深刻的是中考前一天,和閨蜜來這放風減壓,意外看到江豚,那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江豚,所以非常地驚喜。後來這裡修建了防洪堤,雖經常來這散步,但上石鐘山一直沒有上去過,江豚也再沒看到過。
丙申年冬月初六,與友人結伴,步行近一小時,穿越南門林場到達上石鐘山下,終於得見它的真容。山壁上有兩處石刻,一處刻有「凌波仙賞」四字,但沒有落款,據說是清順治年間湖口知縣喬缽所題。緊挨其旁的石刻也沒有落款,且為佛教六字真言,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山下有洞穴,洞口沒有題字,所以傳說中的古仙洞我們並沒有尋見,有一點點地遺憾。後經高人指點,我們從懸崖峭壁間到達山頂。山頂奇石眾多,且有一個大坑,同行友人猜測大坑是日軍的炮彈所致,我比較贊同這種說法。當我們翻山越嶺到達海軍圍牆處,卻尋不見下山的路,天色漸暗,最終我們選擇從懸崖峭壁間攀巖而下,再從渡口回到老城,那次也算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歷險之旅。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老城的80後來說,上石鐘山不但神秘且充滿傳奇色彩,不僅因為它含苞待放般大隱隱於市,還因為之前聽到過一種傳說。據說蘇軾第一次來湖口,曾在上石鐘山作《上觀音閣》詩一首,而且傳說蘇東坡是夜遊上石鐘山後才寫下千古名篇《石鐘山記》的。乍聽到這種說法時讓我十分詫異,這顛覆了我對蘇軾夜訪石鐘山的種種想像,更增添了我對上石鐘山的百般好奇與真切期盼,期盼著有朝一日能揭開上石鐘山神秘的面紗。這些年過去了,這種情愫始終縈繞心間。今年終於迎來了老城改造,但上石鐘山在老城開發範圍之內嗎?我不得而知,因為這裡為海軍防禦基地。但如今是和平年代,海軍駐地和以前的意義不同,上石鐘山開發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仍在期待!期待神秘的上石鐘山早日開發,期待尋到王安石所書的「古仙洞」,期待能欣賞到這處「世外桃源」的真實模樣。希望不久的將來,這個願望可以實現。(作者:王筱娟)
湖口熱線 爆料
請加微信號:yanwo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