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橫縣社區文藝"民俗"唱主角 本土節目受歡迎
2010年06月04日08:27
橫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宋代詞人秦觀編管橫州時,留下了「癉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千古名句。厚重的歷史文化,孕育了橫縣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在橫縣,粵劇、師公戲、茅山舞、採茶劇、壯歌劇、舞龍獅等文化活動歷久彌新,各社區民間文藝活動火熱開展,受到群眾的喜愛。
目前,橫縣一般性民間文藝團體有200多個,常年有演出活動的有60多個,做到「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賽」,全縣各文藝團體每年排練、演出活動達到一萬多場次,藝術水平不斷提高。1996年,橫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榮譽的背後,是對橫縣長期推行本土民俗文藝工作的一種肯定。
壯劇展現壯鄉風情
橫縣校椅鎮是該縣壯族的一個主要居住區,每逢節日或喜事,能歌善唱的臨江壯族人民都是用本地區特有的壯族山歌形式來表達他們心中的喜悅,歌唱幸福的生活,傾訴男女之間的感情。1962年,在臨江村黃太和、李善寧、李奎、李輝等壯族山歌老歌手提議和組織下,臨江村壯歌業餘劇團正式成立,目前該劇團共有成員12人,其中男8人,女4人,平均年齡27歲。劇團成員都是來自臨江本村屯,有的甚至是村幹部。劇團成員白天務農經商,晚上參加演出工作。
臨江壯歌劇團演出自己創作的劇目,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宣傳法律法規、國家稅收政策、反腐倡廉的內容,也有反映倫理道德、人性愛情、養老保險、保健防疫等內容的節目,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力地配合了黨的中心工作,又非常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群眾,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劇團成立以來共創作編導了壯歌劇、歌舞劇200多個,演出6000多場,足跡遍及橫縣壯語區鄉村和鄰近賓陽縣、貴港市的壯鄉村寨。2002年,該團創作演出的壯歌劇《寒梅吐春花》在原南寧地區村屯文藝隊錄像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並被原南寧地區推薦代表南寧地區參加全區村屯文藝隊錄像比賽,也榮獲一等獎。
祭祀舞蹈走向社區舞臺
在很多人眼裡,「茅山舞」大多是和封建的祭祀活動聯繫在一起的,是一種迷信文化。而在橫縣百合鎮,當地的居民將源自道公舞的茅山舞演變為一種獨特的具有濃鬱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並在社區和民間廣泛流行,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民間文藝並廣受居民歡迎的舞蹈形式。
百合茅山舞相傳是從浦北縣福旺村傳入橫縣百合鎮、馬山鄉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舞蹈形式古樸自然,舞蹈語彙豐富,舞步規整而富有韻律。百合茅山舞共分四段,每段表演前必須四響牛角。右手轉動牛角,左手舞弄令刀,從跳「請師」、「三夫人」、「三將軍」至跳「羅幃」結束。其表演過程有請師、三夫人、三將軍、羅幃,主要內容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來自新共和壇茅山舞表演者李顯德告訴記者,茅山舞在百合鎮及其周邊地區都廣受歡迎,目前在該鎮專門從事茅山舞表演的還有20多個人,全部都是27、28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從小跟隨父輩學習茅山舞,很多人都是幾代相傳。李顯德說茅山舞表演一般都會在居民入住新房購買新車的時候進行表演,平時也會在社區舉行的一些活動種亮相,他們大多數人都將這堪稱是一種傳承民俗文化的行為,而不是封建迷信活動。
「入鄉隨俗」的大家樂藝術團
在橫縣,一提到橫州鎮宋家莊大家樂藝術團,居民們大多會豎起大拇指。居民們肯定的不止是藝術團精湛的文藝表演,更多的是對其推行「入鄉隨俗」的鄉土文化表演的肯定。
宋家莊大家樂藝術團成立於2001年。9年多來,該團長年堅持組織創作、排練和開展演出活動,通過演出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成為活躍在橫縣鄉鎮、村屯、廠礦企業、學校等基層和單位的一支宣傳演出生力軍。在到各個鄉鎮的表演中,藝術團根據橫縣多民族、多語種的分布特點,推行「入鄉隨俗」的表演戰略,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語種演出,比如在壯族聚居取,藝術團就用壯語演出,在橫州等粵語文化區則用白話出演,而在校椅鎮,藝術團則用當地的新民話進行表演,這種本土化風味廣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從2003年起,大家樂藝術團表演的舞蹈《金匾茉莉哎勢勢》《兄弟們》《買燒鴨》《中國茉莉花之都》《大長今》先後榮獲南寧市老齡委頒發的二等獎、南寧市社區文化藝術家庭才藝比賽決賽季軍和橫縣農村業餘文藝調演特等獎等。(記者羅寧)
來源:南寧新聞網
百合茅山舞獨具特色 |
大家樂藝術團廣受群眾歡迎 記者羅寧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