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對明軍百戰百勝的大順軍, 為何見到滿族八旗就徹底慫了?

2020-12-24 歷史塵封

明末時期,已經被打殘的李自成趁大明與後金在遼東交戰,北方瘟疫橫行,大明中原軍事力量空虛之際東山再起,一句「迎闖王,不納糧」號稱聚集百萬之眾,在河南殲滅孫傳庭兵團後,大明在中原再無可以抗衡李自成義軍的軍事力量,李自成順勢攻入陝西,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攻陷北京城,大明滅亡,大順軍在對明軍的交戰中可以說是無往不利,勢如破竹,哪怕是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兵團也不是大順軍的對手,在吳三桂拒絕投降大順,回師山海關後,李自成率大軍討伐,交戰初期,吳三桂所部已漸漸不支,向後金求援,多爾袞調派三萬八旗軍支援吳三桂,號稱百萬的大順軍從此接連敗北,被八旗軍和關寧鐵騎追著打,李自成也最終戰死,再無翻身的機會。

為何對明軍百戰百勝的大順軍,吳三桂也抵擋不了,面對八旗軍卻無一勝?

大順軍的兵源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大部分都是流民和投降的明軍,戰鬥力不強,號稱百萬的大順軍能真正打硬仗的就是李自成部下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了,可是大順軍的騎兵部隊兵源素質、武器裝備和八旗軍差的不是一個檔次,只說護甲方面,八旗兵中,無論是騎兵還是重步兵的鎧甲都有三層組成,分別是軟甲,鎖甲和堅鐵甲三層以上組成。李自成的弓箭、火銃和低級的火槍根本無法奈何這樣的鎧甲。反之,八旗軍的弓箭則可以大範圍殺傷大順軍,自損百人就可以使大順軍付出上千人傷亡的代價,一片石之戰,大順軍就是被八旗軍打懵了,全線潰敗,雖李自成逃回北京的部下僅剩3萬餘人,隨後李自成退出北京,在河南、陝西一帶抵抗八旗軍,最終不敵被殺。

其實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所部的流民四散,原本投降的明軍或投奔南明或投降與後金,不會留下來給李自成賣命,加之,李自成後期多起疑心,屠殺身邊的功臣宿將,致使人心背離,失敗是在所難免,而其曾統帥的大順軍說到底,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硬仗,一路順風順水就推翻了大明王朝,而一旦遇到強大的軍事力量,往往容易瞬間崩潰。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軍隊橫掃天下,為何後來戰力斷崖式暴跌?
    八旗制度,是清代最初軍事的組織方式,努爾哈赤於萬曆二十九年,以紅藍黃白四色為基礎,編為四旗,也既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又過了十幾年之後,努爾哈赤覺得只有四旗的話,無法徹底劃分。所以,到了萬曆四十三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又增設了四鑲旗。八旗體制,自此徹底確定。
  • 渾河血戰後,遼陽城徹底暴露在了八旗的鐵騎之下
    童仲揆率領的三千浙兵優勢在於火器精良,雖然被八旗兵重重包圍,但毫無懼色,三千餘名八旗騎兵倒在了火槍之下。但彈藥畢竟有限,彈盡之後雙方短兵相接,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八旗援兵源源不斷,遼陽援軍遲遲未發,終於寡不敵眾,陳策、童仲揆相繼戰死,川浙兵幾乎全部戰死。渾河之戰是遼東戰事爆發以來明軍最有聲色的一場野戰。明軍以少抗多,以步抗騎,使八旗兵遭受到了有史以來最沉痛的打擊,死傷四五千人。
  •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 明軍槍炮為啥被八旗弓箭肆虐?明軍三千火槍一次戰鬥只打死十幾人
    而明軍騎兵都只有一匹馬,無論什麼使用都要幹活,馱載物資裝備和人員。一旦與對手對衝,肯定失敗,無法阻擋。如果下馬步戰呢?要想捨命戰鬥,就必須盔甲要好,但是明軍絕大部分盔甲外面看起來很新,但是裡面的鐵甲鐵片,每一鐵片都有好幾個眼,已經鏽爛了。其落如篩子一般,盔甲不如蒙古人。明軍這種盔甲對方射箭可以輕易射透,刀砍也容易劈開。
  • 為何八旗騎兵能戰勝裝備了大量火器的明軍,卻打不過英法聯軍?
    你知道為什麼19世紀英.法聯軍能夠用槍炮擊敗滿.蒙騎兵勁旅,而17世紀同樣裝備了大量火器的明軍卻一再的敗於八旗騎兵之手呢?薩爾滸之戰,雖然明軍投入兵力巨大,但是滿清騎兵在當時戰鬥力是相當強的,不過雙方也不是被動挨打,剛開始互有輸贏,後來因為為個別指揮官的昏庸,導致戰局扭轉,繼而全盤傾倒,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教科書式的戰敗史,滿清的勝利多少有點運氣成分在,所以說有時候還是「命」的問題。
  • 神奇的長樂琴江滿族文化村 八旗文化「活化石」
    先後被評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的鄉村」、「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琴江滿族村位於閩江下遊南岸,與福州(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隔江相望,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行政村,距長樂市區4公裡,水路距閩江出海口15公裡。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就算是和珅,我也照打不誤「和珅本以為金大菸袋是為了壯膽才這麼說的,結果金大菸袋亮出腰帶,說自己是皇室宗親,祖上是鐵帽子王,和珅瞬間慫了。恰巧和珅是正紅旗,金大菸袋也是正紅旗,和珅立刻下跪給老主子請安,而這正紅旗就為清朝八旗之一,和珅怕金大大菸袋也說明在八旗裡等級很分明清朝八旗除了正紅旗還有哪幾旗?
  • 秦軍漢軍唐軍蒙古軍明軍八旗軍,哪支軍隊最厲害,蒙古軍只排第二
    但是,這都不是秦軍百戰百勝的強項,秦軍百戰百勝的原因來源於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就是:軍功爵位制,正是這種制度讓秦軍成為虎狼之師,所謂的軍功爵位制就是以斬首敵人首級來獲取爵位的一種制度,你可以出身底層,甚至是奴隸,你可以沒文化不識字,但你只要能在戰場上立功,斬首敵的首級,你就能有爵位,進入上層社會,這是底層百姓獲得向上晉升的唯一通道,這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結合的制度。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熊廷弼曾於萬曆三十六年巡按遼東,三年任期內,他「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使遼東「風紀大振」,制定「實內固外,以夷制夷」之策,使努爾哈赤三年不敢輕舉妄動。明神宗此番想起熊廷弼,其實是對他寄予了挽救遼東危局的厚望。
  • 明軍精銳盡喪換來的只是後金的尊重?
    於是3000浙兵結車陣駐守南岸,4000白杆川兵衝進北岸八旗陣營,與之血戰,抱著死戰決心的白杆川兵,先後擊潰了正白正黃二旗,隨後撫順降將李永芳指揮炮手從瀋陽城頭髮炮,炮火使白杆兵受到了很大的傷亡,在與此同時,後金軍隊一擁而上。這支在四川赫赫有名的白杆兵,就這樣的被衝散了。秦良玉之弟秦民屏等大部分兵馬戰死,只有少數人衝過了浮橋,回到了渾河南岸陣營。
  • 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辦事處部分八旗姓氏以及家史
    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辦事處部分八旗姓氏以及家史 ——岫巖.席敬恆 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辦事處位於城南,緊領岫巖城這樣的緊要地方在清初自然少不了駐紮八旗官兵,今兒就說說雅河地方的部分八旗姓氏,以家史點滴。 先說說同心村的關家,這裡有兩戶關家,屬於同姓不宗,都是瓜爾佳氏,而且都隸屬鑲黃旗,但是牛錄佐領不同,來岫巖城駐防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但是地方為了區分這兩戶關家,故而稱之為東關和西關。
  • 明朝中後期為什麼無法對抗八旗鐵騎
    首先明朝中後期並不是無法對抗八旗,而是找到了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關寧錦防線,自始至終,清朝始終未能突破明朝在關寧錦防線的防禦,而是選擇了從長城一線進入關內。
  • 明朝火器技術如此發達,為啥總是慘敗於八旗?
    (明軍仿製葡萄牙的佛朗機炮,這種火炮在遼東前線對八旗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清軍對於明軍的火炮還是比較害怕的)在明朝末年的時候,西班牙人早已發明了以步克騎的經典軍陣——西班牙大方陣,這個陣型也早就傳入中國,並被明軍運用到了遼東前線。
  • 滿族來自哪裡?滿族的族源來歷略考,滿族的確是女真人
    滿族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是關於滿族的族源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一些人說,滿族人並非是金代女真人的後裔,同時說,滿族人和通古斯一詞有何某種關聯。那麼,什麼是女真人?什麼又是通古斯,本文追溯滿族的源流,最初發布於天涯論壇。
  • 八旗制度,清朝打江山之本、喪天下之根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他們又豈敢依恃?他們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為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在這樣一個如此遼闊、如此複雜的國土上的統治。並因此而對八旗制度進行了重大的變革,其宗旨,當然是要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變革的第一步,是制定旗餉政策,使八旗官兵向職業軍人的方向轉變。這是入關後八旗制度最深刻的一項變革。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萬曆四十三年時,他就曾率輕騎一箭穿心,把囂張的韃靼火落赤部殺得七零八落。憑這有勇有謀的風格,他三十年裡百戰百勝,吃夠了他血虧的蒙古各部落,甚至還送他一個尊稱:杜太師。 在杜松之前,上一個享受到這「太師」榮譽的明朝邊將,就是嘉靖年間多次痛擊韃靼,甚至被寫入京劇《困城》的傳奇英雄馬芳。
  • 1635年,此人向崇禎帝獻上一件武器,可以挽救明朝,為何他卻不用
    此外,1638年,洪承疇、孫傳庭在南原痛擊大順軍,直打得李自成僅剩18騎而已。眼看李自成的起義軍就要被全滅了,可就在這時,清軍突然從長城缺口進犯京城,於是崇禎被迫調洪、孫勤王。可惜崇禎沒讓明軍先滅掉起義軍,不然那會明軍若一鼓作氣消滅李自成的話,他們就可一心一意對付清軍了。其實第3次機會最為可惜,而且很少有人知道。
  •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由於戰事不斷,八旗軍隊也不斷西徵寧夏,滿族在寧夏不斷出現,滿族人數也在逐漸增多。加上清朝對寧夏軍事控制的強化,西北地區軍政建制也日益健全,增派滿蒙八旗兵駐防寧夏的局面形成了。 根據史料記載,清初寧夏總兵府綠營兵和八旗兵已經有萬人左右。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所以,滿族逐漸形成眾多的哈拉(姓氏)。 滿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了646姓,又記譜外33姓,加起來有679個姓氏之多。 綜觀多音節滿族姓氏的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以地名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