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已經被打殘的李自成趁大明與後金在遼東交戰,北方瘟疫橫行,大明中原軍事力量空虛之際東山再起,一句「迎闖王,不納糧」號稱聚集百萬之眾,在河南殲滅孫傳庭兵團後,大明在中原再無可以抗衡李自成義軍的軍事力量,李自成順勢攻入陝西,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攻陷北京城,大明滅亡,大順軍在對明軍的交戰中可以說是無往不利,勢如破竹,哪怕是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兵團也不是大順軍的對手,在吳三桂拒絕投降大順,回師山海關後,李自成率大軍討伐,交戰初期,吳三桂所部已漸漸不支,向後金求援,多爾袞調派三萬八旗軍支援吳三桂,號稱百萬的大順軍從此接連敗北,被八旗軍和關寧鐵騎追著打,李自成也最終戰死,再無翻身的機會。
為何對明軍百戰百勝的大順軍,吳三桂也抵擋不了,面對八旗軍卻無一勝?
大順軍的兵源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大部分都是流民和投降的明軍,戰鬥力不強,號稱百萬的大順軍能真正打硬仗的就是李自成部下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了,可是大順軍的騎兵部隊兵源素質、武器裝備和八旗軍差的不是一個檔次,只說護甲方面,八旗兵中,無論是騎兵還是重步兵的鎧甲都有三層組成,分別是軟甲,鎖甲和堅鐵甲三層以上組成。李自成的弓箭、火銃和低級的火槍根本無法奈何這樣的鎧甲。反之,八旗軍的弓箭則可以大範圍殺傷大順軍,自損百人就可以使大順軍付出上千人傷亡的代價,一片石之戰,大順軍就是被八旗軍打懵了,全線潰敗,雖李自成逃回北京的部下僅剩3萬餘人,隨後李自成退出北京,在河南、陝西一帶抵抗八旗軍,最終不敵被殺。
其實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所部的流民四散,原本投降的明軍或投奔南明或投降與後金,不會留下來給李自成賣命,加之,李自成後期多起疑心,屠殺身邊的功臣宿將,致使人心背離,失敗是在所難免,而其曾統帥的大順軍說到底,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硬仗,一路順風順水就推翻了大明王朝,而一旦遇到強大的軍事力量,往往容易瞬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