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說起長徵,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澤東的這首長徵詩。
《七律·長徵》是毛澤東長徵詩作中最著名的一首。詩中體現出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激蕩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心。這首激勵並感動著無數人的詩作,毛澤東本人首次公開朗誦就是在甘肅中部定西市通渭縣文廟街小學。
鬥轉星移,84年後,記者重走長徵路,再次來到文廟街小學。一進學校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紅褐色大理石貼面的「V」形詩碑。詩碑的中央,一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懸於正上方,詩碑正面兩翼分別鐫刻著毛澤東手跡《七律·長徵》和紅軍長徵路線略圖。
「1935年9月29日,陝甘支隊從榜羅鎮出發,於當天到達了通渭縣城,為從思想上、物質上做好進入陝北蘇區的準備,毛澤東向楊得志、肖華詢問了部隊情況後,決定全軍在通渭城休息三天,恢復好體力,籌備糧草。」在文廟街小學,講解員劉早霞老師告訴我們,《七律·長徵》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時期以特有的方式首次公諸於世。
「紅軍入城後,在街上張貼布告和標語,向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和紀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通渭縣城住了3天。經過雪山、草地和臘子口等重重困難,突破敵人重重封鎖,最終在哈達鋪發現了陝北根據地和陝北紅軍的消息,毛澤東喜悅的心情從詩中可見一斑。」劉早霞向我們娓娓道來。
據記載,一天下午,正在通渭縣城休整的陝甘支隊召開副排長以上幹部會議,會場就設在城東的文廟街小學裡。聶榮臻政委陪著毛主席來了,毛主席微笑著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後用他那宏亮的聲音從容地開始講話。他講了很多,從長徵的意義,講到敵人的失敗,講到我們的勝利。最後,毛主席說,我寫了首詩讀給你們聽聽,不知行不行!接著,毛主席便雄壯地朗誦了這首《七律·長徵》。
張聞天同志的夫人劉英在其回憶錄《長徵瑣憶》中也寫道:「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榜羅鎮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二天到通渭城開幹部會,毛主席詩興大發,講話時即席吟誦了後來十分出名的七律《長徵》詩篇。」她還在回憶錄中寫道,「毛主席那偉大的胸襟,英雄的氣魄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激勵著我們,使我們感到有移山填海、開天闢地的力量。」
作為《七律·長徵》詩首次發表紀念地,2000年9月29日,為了紀念毛澤東《七律·長徵》發表六十五周年,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通渭縣與上海電視臺攜手共建的《七律·長徵》詩碑正式在文廟街小學落成。
這座「V」形紀念碑的設計還蘊藏著更豐富的含義:詩碑主體造型的「V」字,象徵著中國革命在這裡發生重大轉折,同時英文「victory」也是勝利的意思;另外,「V」字形狀若展開的翅膀,寓意祖國騰飛,而「V」形又是學校使用最多的一個符號,表示正確,象徵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合格公民......閃閃發光的五角星象徵著長徵精神永放光芒;三層踏步象徵著詩中的「三軍」,綠色的草坪象徵著中國革命以農村為根據地。
如今,這座詩碑不僅是文廟街小學的標誌,更成為通渭當地標誌性的建築、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