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的時候,英文課其中的一個作業就是閱讀簡裝本的《雙城記》。這是狄更斯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講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發生的故事(1775-1789)。該書描述了法國貴族醜陋、荒唐、殘忍的行為,低層人士的正義和不正義的反抗,這一切又以一個愛情故事做主線。結果當思想狹隘的法國革命者想把善良的、與貴族劃清界限的法國貴族後代送上斷頭臺的時候,這個貴族卻被一個暗戀自己妻子的無辜英國男人卡爾登代替去死了。
在中國的著名愛情故事中,我好像還沒讀過一個情人去代替情敵赴死的情節。不知道是否存在這樣的故事?記得當年看到這個結局的時候,心裡難過得幾天不開胃。常常在問:到底愛情是什麼?情為何物?竟要以死相許?……而且卡爾登的愛情還不算是正經的愛情,只是暗戀,充其量也是令人所鄙視的「婚外戀」而已。
對我來說,《雙城記》這個故事能夠呼喚起我少年時代許多美好的往事回想。而今則搜尋記憶之河,看看是否也曾經有一些可以稱作:演繹「香港-巴黎雙城記」的故事——就別奢望那些「經天地,泣鬼神,傾國傾城」之類的形容詞啦。
巴黎在香港人的眼中是藝術、音樂、時尚、美酒、奢侈品……的天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高貴的印象,人們都是想去巴黎走一遭的。
而香港在巴黎人眼中,則是充滿了異國情調的老牌殖民地、購物天堂,但他們也常常被那濃密的「水泥森林」嚇得怕怕——
有人會問:「住在那麼高的樓上,不害怕嗎?不頭暈嗎?」
還問:「如果電梯壞了,或者停電了,怎麼爬那麼高的樓啊?」
又問:「如果從超級市場購物回來,趕上停電了,怎麼把重東西搬上去啊?」……大多數人怕的是香港的高度和和密集密集。
另一方面,香港人的自信心是比較強的,他們常常會自認為香港的國際地位很重要,並對此感到自豪,同時也會隱隱約約的在下意識裡認為外國人也會覺得香港很重要……
但我來到法國之後,就慢慢的發現,除了政府級別的在殖民地搜刮錢財的政策、和一些研究亞洲或者在工作中和亞洲有聯繫的人,一般的西方人把香港常常當作是一個可以去度假購物的地方而已,也常常是進出中國內地的門戶。在日常法文用語裡,人們常常說到:colonie de vacances這個詞組,就是指一群人一起去一個地方臨時聚居,即度假的意思。中文可以被幽默地翻譯為「度假地帶」。
至於香港的政治,社會、歷史……等等的情況,他們並非十分關心。當我明白這層意思的時候,心裡不免感到失望。
當然有教養的法國人是很懂得給人以「體面的感覺」的。如果你直接問某一個人是否關心世界的某地、某事的時候,就算他什麼都不懂,他也會侃一些話出來,不會使大家的交談有一絲的尷尬。
當今世界可以算是太平盛世了,所以,像狄更斯的《雙城記》裡那樣苦難的故事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了。現代人演繹的現代版「雙城記的故事」則輕鬆愉快很多。
一般來說,法國人到香港發展的,都是一些可以被列為「成功人士」的人。比如某大學的法文老師,他來自一個法國中部的普通家庭,他娶了一個香港太太,育有一女一兒,住在大學的教授樓裡,生活得非常的滋潤。他的小孩從小就能夠流利地說多種語言,樣子也非常可愛。他沒事的時候就參加香港的馬拉松大賽,還多次拿過冠軍……他的很多小小故事常常在學生們當中流傳……他的生活是被學生們羨慕的……
更不必再提一些企業人員,或者一些自己開公司的人了。比如一位開受到各方外交部承認的翻譯文件公司的女士,本來是來香港旅行的,現在她則賺得「盆滿缽滿」,而更樂不思蜀了……
再看看相反的方向的故事:香港人到法國的,比較多的是旅遊者。香港一般流行去東南亞、日本、韓國、臺灣、北美等地旅行度假,法國常常不是首選。來到的,則倍嘗法國的異國情調,及體驗類似「歷險記」之類的經歷。
比如說,一對來法國度蜜月的小夫妻,來到法國自助旅行,由於語言的不通就發生了很多笑話。比如一次,他們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玩累了,就進一家餐館休息進餐。太太當時非常的想喝牛奶。但他們不會用法文說「牛奶」這個詞。於是就用動作:老公指一下自己的太太,又指一下她的乳房,之後就作擠牛奶的動作,邊作邊笑彎了腰……那個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小鎮侍應生卻偏偏沒懂他的意思……被他的動作搞得更懵,吃驚地看著他出洋相……最後,太太剛好看到一幅有牛的壁畫,才指著那個畫裡的牛,使得侍應明白他們想要牛奶……這麼傳奇好笑的經歷,於是就在香港他們的朋友圈內流傳了。
購物者來法國則是動機明顯的了。不過這些故事則充滿了一些「錢臭」的味道。很多香港的名人、明星都有被傳說過,比如某某新家的一個菸灰缸也是從法國訂製的……或者某某的一瓶幹邑是花了十幾萬港幣從法國空運來的……
更不要提著名的路易·威登的手袋、旅行袋、旅行箱之類的了,翻一下香港的「八卦」雜誌,明星們分手、外出的時候所用的袋、箱之類,有幾個不是那個家喻戶曉的路易·威登的花樣的?……
這裡順便提醒一下:到法國來購物的人士,請注意,你們買了物品之後,千萬別忘記用自己的護照去做一個叫做「退稅」的手續,這個手續並非自動的,必須自己提出申請的。這樣,法國政府會把你購物總額的約百分之20的現金退還給你!……如果你不懂去做的話、或者忘記了,那就便宜了法國的國庫啦。
下面我們看看來法國留學、工作及做生意的人士:他們通常都是來學習藝術、時裝、聞酒師、廚師、電影、舞蹈、音樂……等文化類的比較多。受到法國藝術文化薰陶過的人都不難成功的。
在不同時期,法國政府也鼓勵科學、經濟、商業之類的留學生來交流的。不過,經濟、商業類的學生常常都會返回香港發展,而不會留在法國。概因,香港的文化是「工字不出頭」,人人都想做老闆。但法國則不同了,這裡做「被聘請者」才是「王」!給人打工的福利比作老闆的好得老了去啦。
想在法國作老闆,除非你大賺,發大財,否則小打小鬧的,如果你玩這個「作老闆的遊戲」,幾乎很少有不以「賠本」為game over 的。其過程則又是「辛苦+辛苦」,結果仍然等於「辛苦」。說白了,這就是「白辛苦」!
不過一些香港人常常在賠了之後,才會明白這個道理的。比如一位香港來的女士,來巴黎開了一個餐館,辛苦了幾年,賠了幾十萬港幣,後來則乖乖的去打工,申請政府屋住……
有一段時間,法國確實來了不少的香港生意人,但後來都不得見面了……大家都會猜他們肯定是到別的國家去了--法國和香港的社會、法律、經濟環境比,實在是太不同了……這,是法國的國情,一句話,兩句話也難解釋明白的,請容日後慢慢撰文介紹了。
法國通常被香港人稱為「情聖」。傳說他們如何如何的浪漫云云,其實法國人在感情方面也頂實際的,根據拿破崙法,夫妻之間是沒有互相的繼承權的,完全是我們中國俗話說的那樣:夫妻本是同林鳥,事到臨頭各自飛。
所以在狄更斯的《雙城記》裡,安排了因愛情而自願赴死的「情聖」是一個英國人,而不是,一個法國人——這實在太含義深長、令人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