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對於中國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南昆鐵路全線鋪通,重慶直轄市正式成立,中國失去的領土香港正式回到祖國懷抱,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全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始建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截流,除此之外還有轟動全球的1997年金融危機。
實際上,在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在全球化發展尚未到"地球村"和"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期的中國,1997年應當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一年,香港回歸,金融危機爆發,對於當時的中國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針對1997年的這場金融危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編輯部主任葉海林,曾經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中國作為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挺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香港。"。
對於這樣的觀點,其正確與否還需要重新追溯20世紀90年代末期香港回歸和金融危機的爆發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衝擊,中國是如何挺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又是為什麼一定要挺過這次金融危機呢,這場危機對香港產生的怎樣的衝擊?
一、金融危機:來勢洶洶
1997年的下半年是亞洲金融界的多事之秋,二戰之後,經歷了冷戰格局的世界重新煥發出發展的活力,在亞洲地區,亞洲四小龍、四小虎迅速成長起來的經濟為人稱道,但卻未曾想20世紀末期的一場人為的危機席捲了整個亞洲。
1.席捲全亞洲:金融風暴
前不久,美國股市的熔斷暴跌,許多網友直呼見證了歷史,美國金融行業發生的震蕩,就連股神巴菲特都感嘆:
"我活了快90年,還沒見過這種場面"
但實際上早在20時期90年代末期在亞洲就爆發過類似的金融危機。
時間回溯到1997年,當時的金融危機可以說完全是由主觀因素導致的,是華爾街金融大亨索羅斯一手促成的。我們都知道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是有預兆的。
主要表現就是金融市場存在的泡沫,正是資本催生了泡沫,儘管經濟泡沫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發展一片向好欣欣向榮的表徵,但與此同時當經濟泡沫越來越大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特定情況下地泡沫破裂,金融危機就是由此而來的。
2.危機中心:被戳破了經濟泡沫的泰國
泰國在1997年雖然還沒有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但其發展速度之快,發展形勢之迅猛,大有趕超亞洲四小龍國家的勢頭,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泰國成為了全球資本市場第一個金融崩潰的國家。
要說泰國和美國是怎麼牽扯到一起的,還要從泰國在當時推行的匯率制度說起,在冷戰格局結束之後,美國為了維持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在全球推行了美元和黃金掛鈎的體系。
這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貨幣都要以美元為參照物,因為美元是和黃金能夠相提並論的,對於美國來說,實際上變相的穩固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永遠不會消亡的地位。
泰國在1997年之前推行的都是固定匯率制度,即泰銖和美元是綁定的,好處就是泰銖可以無限制的兌換美元,但在美國經濟陷入低谷的時候,亞洲各國正處於經濟發展一片繁榮的時期,亞洲各國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只增不減,美元貶值嚴重。
對於美國來說,泰銖和美元的綁定恰好給了金融市場中一些資本大鱷做空泰銖的機會,通過一系列暗箱操作,逼迫泰銖貶值。
具體來說,最初就是由美國金融界的大亨索羅斯等人開始的,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大量借錢,買入泰銖,再將買入的泰銖換成美元,實際上是變相的掏空泰國的外幣儲備。
當時的泰國沒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當國際市場上有大量資本買入泰銖的時候,央行的外匯儲備就不足以維持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
這一招不僅讓泰國銀行的外匯儲備告罄,也讓這些國際上的資本家們通過操縱泰銖和美元之間的貨幣匯率槓桿,從中賺取了大量差價,當泰國的外幣儲備被掏空,泰銖貶值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用美元換取更多的泰銖,泰國銀行恰好需要大量的泰銖來補充自己的外匯儲備。
3.泰國央行失敗:無力抵抗資本家的操縱
泰國央行在外匯儲備幾乎耗盡之後,雖然有亞洲最強大的銀行之一,新加坡銀行的支持,也不得不抓緊時間抽身。
但索羅斯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所在,來自全世界的資本都開始在泰國市場上牟取利潤。
泰國一面提高貸款利息,希望這些國際資本能夠知難而退,一面也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但這些措施非但沒能讓這些國際資本知難而退,反而還將泰銖的國際貨幣匯率直接交到了索羅斯這些金融大鱷的手中。
結果不難預料,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過操縱泰銖的匯率從中賺取財富,直接結果是泰國國內的金融、房地產和股市受到重創,泰國人積攢了數十年的財富幾乎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
泰國央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了本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讓泰銖被國際市場做空。而索羅斯等人看到了泰國無力抵抗的現實之後,逐漸將矛頭指向亞洲其他國家,準備採取同樣的方式從亞洲金融市場賺取豐厚利潤。
4.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應和舉措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經濟市場也被索羅斯一一打垮,他們對於這股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強大力量也做出了抵抗,同泰國央行一樣,他們無非就是通過提高銀行貸款利率,試圖藉此使他們知難而退,但索羅斯等人根本就不會受到利率上升的影響。
反而是因為利率的上漲使得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進一步上升,國內企業的發展漸漸失去了支撐,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國內的經濟發展受阻,國際上還有資本在做空金融市場。
雙重打擊之下,外國資本家從中賺取了超額利潤,但也對亞洲各國的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傷害。索羅斯等人的目標是亞洲四小龍國家,當他們按照順序依次開始展開攻擊的時候,在香港遭受到了阻力。
二、在金融風暴中異常堅挺的港幣
1.香港的殊死一搏
雖然1997年的金融危機對整個亞洲的金融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影響,但最初受到打擊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臺灣並沒有受到嚴重衝擊,此外,對於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也沒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索羅斯等人在泰國、韓國等地金融市場的大獲全勝,使得他信心大增,野心膨脹,開始將目標瞄準亞洲四小龍國家,香港對於索羅斯等人來說也是池中之物。
其實在當時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資本無非就是在進行一場豪賭,他們認為香港和泰國、印尼、韓國等國家一樣,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從而無法維持聯繫匯率,聯繫匯率就是通過投資基金套現來賺取收入。
如果當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向銀行借入大量港元,再將港幣拋入港幣市場,那麼香港要麼選擇接受,要麼直接放棄聯繫匯率,總之只要港幣貶值,索羅斯就能從中賺取利潤。
但是令索羅斯等人大失所望的是,香港在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抵抗是相當優秀的,遠遠超過東亞各國國家,所以香港決定要與索羅斯等人放手一搏,寧願使得恒生指數歸為零,所以即使香港股市也面臨一瀉千裡的時候,港幣的匯率也沒有因此降低,港幣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並沒有貶值。
2.來自中國政府的"信心":支持特區政府放手去搏
1997年7月1日,正值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日,但是就在這之後一天,亞洲開始爆發金融危機,但是就在回歸的當日,中國中央政府就將淨值1971億港元的土地基金交給特區政府,這舉措對於增強香港特區政府的外匯儲備大有裨益,自然,對於香港能夠挺過後來的金融危機,中央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據當時的數據顯示,1997年中國大陸政府的外匯儲備高達1398.9億美元,排名第二位,日本外匯儲備2078.22億美元,排名第一,香港的外匯儲備820億美元,排名第五,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加在一起的外匯儲備高達2000多億美元。
所以有這樣的外匯儲備,自然不會再次發生像泰國、印尼這些國家因為外匯儲備不充足使得外國資本有機可乘的事件。
三、中國挺過金融危機:並不只是為了香港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知道當時雖然亞洲各個國家的經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都受到了影響和衝擊,但比起中國大陸,顯然香港遭受著直接的創傷,儘管最終香港是挺過了這次金融危機,但其股市也受到了重創。
我們不否認香港能夠順利渡過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有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但根本上還是香港特區政府經濟發展的積澱和有效的對應政策。
而對於中國大陸來說,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自然有義務幫助香港度過此次金融危機,但根本上其是要對整個中國的所有人民負責任的,就算香港沒有遭受危機,或者是香港特區政府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挺過這次金融風暴,中央政府都必須順利度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支撐,這是它作為大國對人民的責任和擔當。
葉海林先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金融危機對於香港來說的衝擊遠超於中國,1997年中國大陸因為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和美元的自由兌換,因而即使這些國際資本想要操控,也是存在相當大的難度的。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整個中國政府勢必是要共同度過危機的,所以幫助香港特區政府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的當務之急,因而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大陸因為有一道堅固的防火牆避免了國際金融風暴的衝擊,而香港卻亟需幫助和支持,所以中央政府就責無旁貸地投入到了幫助香港特區政府支撐過此次金融危機的防控當中。
四、香港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1998年的香港保衛戰,是索羅斯量子基金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在最後博弈階段是中國人民銀行給香港注資,讓索羅斯大軍吃了啞巴虧。
最終的報導顯示,索羅斯個人損失就有8億美元,可想其他成員日子也不好過,而這次中國香港則淨賺100多億美元。
這場博弈以香港特區政府取得勝利為結束,索羅斯也承認他對香港的攻擊是無效的,大部分是因為群羊效應並不存在,香港自身的金融發展和支撐以及來自中央政府支持的底氣無疑是勝利的關鍵所在。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是中國的政府,是要對所有中國人民負責任的政府,1997年的金融危機對於中國大陸的影響並不算大,香港受到國際資本的攻擊,支持和幫助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從來都是責無旁貸的。
就算香港沒有受到侵襲,中國大陸也必須要堅挺過金融危機,因而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因果關係,我們不能忽略中央政府在香港與索羅斯的博弈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但也不能過於高估,香港特區政府對於此次金融危機也付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戰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