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為什麼沒有被打垮?因為它屬於中國

2020-12-25 騰訊網

1997年,對於中國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南昆鐵路全線鋪通,重慶直轄市正式成立,中國失去的領土香港正式回到祖國懷抱,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全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始建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截流,除此之外還有轟動全球的1997年金融危機。

實際上,在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在全球化發展尚未到"地球村"和"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期的中國,1997年應當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一年,香港回歸,金融危機爆發,對於當時的中國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針對1997年的這場金融危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編輯部主任葉海林,曾經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中國作為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挺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香港。"

對於這樣的觀點,其正確與否還需要重新追溯20世紀90年代末期香港回歸和金融危機的爆發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衝擊,中國是如何挺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又是為什麼一定要挺過這次金融危機呢,這場危機對香港產生的怎樣的衝擊?

一、金融危機:來勢洶洶

1997年的下半年是亞洲金融界的多事之秋,二戰之後,經歷了冷戰格局的世界重新煥發出發展的活力,在亞洲地區,亞洲四小龍、四小虎迅速成長起來的經濟為人稱道,但卻未曾想20世紀末期的一場人為的危機席捲了整個亞洲。

1.席捲全亞洲:金融風暴

前不久,美國股市的熔斷暴跌,許多網友直呼見證了歷史,美國金融行業發生的震蕩,就連股神巴菲特都感嘆:

"我活了快90年,還沒見過這種場面"

但實際上早在20時期90年代末期在亞洲就爆發過類似的金融危機。

時間回溯到1997年,當時的金融危機可以說完全是由主觀因素導致的,是華爾街金融大亨索羅斯一手促成的。我們都知道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是有預兆的。

主要表現就是金融市場存在的泡沫,正是資本催生了泡沫,儘管經濟泡沫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發展一片向好欣欣向榮的表徵,但與此同時當經濟泡沫越來越大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特定情況下地泡沫破裂,金融危機就是由此而來的。

2.危機中心:被戳破了經濟泡沫的泰國

泰國在1997年雖然還沒有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但其發展速度之快,發展形勢之迅猛,大有趕超亞洲四小龍國家的勢頭,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泰國成為了全球資本市場第一個金融崩潰的國家。

要說泰國和美國是怎麼牽扯到一起的,還要從泰國在當時推行的匯率制度說起,在冷戰格局結束之後,美國為了維持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在全球推行了美元和黃金掛鈎的體系。

這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貨幣都要以美元為參照物,因為美元是和黃金能夠相提並論的,對於美國來說,實際上變相的穩固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永遠不會消亡的地位。

泰國在1997年之前推行的都是固定匯率制度,即泰銖和美元是綁定的,好處就是泰銖可以無限制的兌換美元,但在美國經濟陷入低谷的時候,亞洲各國正處於經濟發展一片繁榮的時期,亞洲各國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只增不減,美元貶值嚴重。

對於美國來說,泰銖和美元的綁定恰好給了金融市場中一些資本大鱷做空泰銖的機會,通過一系列暗箱操作,逼迫泰銖貶值。

具體來說,最初就是由美國金融界的大亨索羅斯等人開始的,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大量借錢,買入泰銖,再將買入的泰銖換成美元,實際上是變相的掏空泰國的外幣儲備。

當時的泰國沒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當國際市場上有大量資本買入泰銖的時候,央行的外匯儲備就不足以維持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

這一招不僅讓泰國銀行的外匯儲備告罄,也讓這些國際上的資本家們通過操縱泰銖和美元之間的貨幣匯率槓桿,從中賺取了大量差價,當泰國的外幣儲備被掏空,泰銖貶值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用美元換取更多的泰銖,泰國銀行恰好需要大量的泰銖來補充自己的外匯儲備。

3.泰國央行失敗:無力抵抗資本家的操縱

泰國央行在外匯儲備幾乎耗盡之後,雖然有亞洲最強大的銀行之一,新加坡銀行的支持,也不得不抓緊時間抽身。

但索羅斯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所在,來自全世界的資本都開始在泰國市場上牟取利潤。

泰國一面提高貸款利息,希望這些國際資本能夠知難而退,一面也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但這些措施非但沒能讓這些國際資本知難而退,反而還將泰銖的國際貨幣匯率直接交到了索羅斯這些金融大鱷的手中。

結果不難預料,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過操縱泰銖的匯率從中賺取財富,直接結果是泰國國內的金融、房地產和股市受到重創,泰國人積攢了數十年的財富幾乎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

泰國央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了本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讓泰銖被國際市場做空。而索羅斯等人看到了泰國無力抵抗的現實之後,逐漸將矛頭指向亞洲其他國家,準備採取同樣的方式從亞洲金融市場賺取豐厚利潤。

4.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應和舉措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經濟市場也被索羅斯一一打垮,他們對於這股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強大力量也做出了抵抗,同泰國央行一樣,他們無非就是通過提高銀行貸款利率,試圖藉此使他們知難而退,但索羅斯等人根本就不會受到利率上升的影響。

反而是因為利率的上漲使得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進一步上升,國內企業的發展漸漸失去了支撐,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國內的經濟發展受阻,國際上還有資本在做空金融市場。

雙重打擊之下,外國資本家從中賺取了超額利潤,但也對亞洲各國的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傷害。索羅斯等人的目標是亞洲四小龍國家,當他們按照順序依次開始展開攻擊的時候,在香港遭受到了阻力。

二、在金融風暴中異常堅挺的港幣

1.香港的殊死一搏

雖然1997年的金融危機對整個亞洲的金融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影響,但最初受到打擊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臺灣並沒有受到嚴重衝擊,此外,對於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也沒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索羅斯等人在泰國、韓國等地金融市場的大獲全勝,使得他信心大增,野心膨脹,開始將目標瞄準亞洲四小龍國家,香港對於索羅斯等人來說也是池中之物

其實在當時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資本無非就是在進行一場豪賭,他們認為香港和泰國、印尼、韓國等國家一樣,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從而無法維持聯繫匯率,聯繫匯率就是通過投資基金套現來賺取收入。

如果當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向銀行借入大量港元,再將港幣拋入港幣市場,那麼香港要麼選擇接受,要麼直接放棄聯繫匯率,總之只要港幣貶值,索羅斯就能從中賺取利潤。

但是令索羅斯等人大失所望的是,香港在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抵抗是相當優秀的,遠遠超過東亞各國國家,所以香港決定要與索羅斯等人放手一搏,寧願使得恒生指數歸為零,所以即使香港股市也面臨一瀉千裡的時候,港幣的匯率也沒有因此降低,港幣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並沒有貶值。

2.來自中國政府的"信心":支持特區政府放手去搏

1997年7月1日,正值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日,但是就在這之後一天,亞洲開始爆發金融危機,但是就在回歸的當日,中國中央政府就將淨值1971億港元的土地基金交給特區政府,這舉措對於增強香港特區政府的外匯儲備大有裨益,自然,對於香港能夠挺過後來的金融危機,中央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據當時的數據顯示,1997年中國大陸政府的外匯儲備高達1398.9億美元,排名第二位,日本外匯儲備2078.22億美元,排名第一,香港的外匯儲備820億美元,排名第五,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加在一起的外匯儲備高達2000多億美元。

所以有這樣的外匯儲備,自然不會再次發生像泰國、印尼這些國家因為外匯儲備不充足使得外國資本有機可乘的事件。

三、中國挺過金融危機:並不只是為了香港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知道當時雖然亞洲各個國家的經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都受到了影響和衝擊,但比起中國大陸,顯然香港遭受著直接的創傷,儘管最終香港是挺過了這次金融危機,但其股市也受到了重創。

我們不否認香港能夠順利渡過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有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但根本上還是香港特區政府經濟發展的積澱和有效的對應政策。

而對於中國大陸來說,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自然有義務幫助香港度過此次金融危機,但根本上其是要對整個中國的所有人民負責任的,就算香港沒有遭受危機,或者是香港特區政府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挺過這次金融風暴,中央政府都必須順利度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支撐,這是它作為大國對人民的責任和擔當。

葉海林先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金融危機對於香港來說的衝擊遠超於中國,1997年中國大陸因為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和美元的自由兌換,因而即使這些國際資本想要操控,也是存在相當大的難度的。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整個中國政府勢必是要共同度過危機的,所以幫助香港特區政府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的當務之急,因而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大陸因為有一道堅固的防火牆避免了國際金融風暴的衝擊,而香港卻亟需幫助和支持,所以中央政府就責無旁貸地投入到了幫助香港特區政府支撐過此次金融危機的防控當中。

四、香港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1998年的香港保衛戰,是索羅斯量子基金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在最後博弈階段是中國人民銀行給香港注資,讓索羅斯大軍吃了啞巴虧。

最終的報導顯示,索羅斯個人損失就有8億美元,可想其他成員日子也不好過,而這次中國香港則淨賺100多億美元。

這場博弈以香港特區政府取得勝利為結束,索羅斯也承認他對香港的攻擊是無效的,大部分是因為群羊效應並不存在,香港自身的金融發展和支撐以及來自中央政府支持的底氣無疑是勝利的關鍵所在。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是中國的政府,是要對所有中國人民負責任的政府,1997年的金融危機對於中國大陸的影響並不算大,香港受到國際資本的攻擊,支持和幫助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從來都是責無旁貸的。

就算香港沒有受到侵襲,中國大陸也必須要堅挺過金融危機,因而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因果關係,我們不能忽略中央政府在香港與索羅斯的博弈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但也不能過於高估,香港特區政府對於此次金融危機也付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戰略努力。

相關焦點

  • 葉海林:中國當年之所以要扛住97金融危機,其實是為了香港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只要穩穩地度過了履歷中的每一次危機,就會變得更加堅韌。世界上有234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雖然會因為領土、財富等問題發生爭執,卻也無法避免有時候會一同經歷全球性的危機。金融危機的爆發歷史上,出現過幾次金融危機,其中就有1997年的金融危機。
  • 2020年疫情影響下的菲律賓,會不會重蹈1997亞洲金融危機!
    這一切都是因為出現美元緊缺,流動性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7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是因為出現美元緊缺,這些曾經給菲律賓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第一,金融危機遲滯了菲律賓經濟的增長,通脹壓力加大。
  • 【澤平宏觀】捍衛金融國土: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啟示錄
    「2008年金融危機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這次是因為中國。中國的通縮壓力正傳導至全球,情況已經很嚴重了。中國轉型消費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太遲,硬著陸無法避免。」此外,他還指出:「除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還有油價、原材料價格暴跌,以及各國的競爭性貶值,這三個通縮源頭,現在已經齊活兒了。類似如今全球的通縮環境,只有在80年前遇到過一次,而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知道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 1997年 香港回家
    2月19日,3年沒有公開亮相的鄧小平,在三O一醫院平靜地去世。臨終囑託: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設靈堂;留下角膜,供醫學研究用;骨灰撒入大海。他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也是改革的守護者。 國人相對平靜地接受了他的離去,沒有21年前毛主席去世時那種莫名的恐慌,這也是拜他之賜。 更多的人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香港回歸那一天。
  • 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 泰銖大幅貶值
    每次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詬病不斷暴露產生的。這對全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塊看一下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 夏春:索羅斯們是金融危機的黑武士嗎?
    近期,媒體在不斷炒作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重現的話題,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也在時隔多年後再一次遭受質疑。在這個敏感的時候,年近86歲的喬治•索羅斯高調發聲,表明做多美債,做空美股和亞洲貨幣。對他和其他賣空者的批評之聲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本文標題似乎是多此一舉,索羅斯大發危機財的「黑武士」形象已經昭然若揭、板上釘釘。
  • 香港金融保衛戰:「魔鬼」索羅斯橫掃亞洲,決戰香港
    「魔鬼」索羅斯這個地球上有個鬼神一般的男人,曾以一人之力,挑戰整個國家。22年前他一手製造了赫赫有名的亞洲金融危機,將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經濟大國的財富洗劫一空,把這些國家老百姓幾十年的辛勤勞動成果,全都擄掠乾淨,導致整個亞洲東南部國家,經濟在短短幾個月裡倒退數十年,甚至因此爆發了多場戰爭衝突,和社會動蕩,整個亞洲金融戰場,幾乎全部淪陷。
  • 曾經亞洲富有的國家,後來躲過金融危機,現在為何到衰落的邊緣?
    因為新加坡旅遊業相當的發達,去過新加坡的遊客都會感嘆,著裡就和城市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很小,眾所周知香港很小了吧,它比香港要再小三分之一。雖然面積小,但是這裡各方面都很全面。非常出名的是這裡的醫療和教育行業,從最開始什麼都沒有的國家,發展到了如今東南亞的領頭者。它發展起來的原因呢,很大一部分就是天然的地理優勢,擁有著馬六甲海峽通道,必然是要發達的。
  • 香港的房子為什麼那麼貴,只因為它!你有你家也升值的快!
    根據香港官方公布的最新數據,在2017年6月香港住宅樓就已經較2016年上漲近20%,這是香港第13個月房價持續上升。很多人都會將這一輪香港房價的上升歸結於,中資地產商的赴港開發,進一步提高了香港地價,從而促使房價的上升。香港金管局則提供了另外一組數據來佐證香港房價之高。香港市民家庭貸款與收入的比率已經高達71%,而總樓價對家庭收入的比率,已經達到16,超過了1997年的樓市高峰。
  • 改革開放40周年之1997:香港回歸祖國( / )
    1997年7月1日0時整,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升起。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圖為香港政權交接典禮上,中國國旗升旗儀式現場。1998年6月11日,北京一股民在某證券交易所內失望掩面。亞洲金融危機重創亞洲股市,中國股市也未倖免。
  •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機:起源、導火索、傳導機制、影響及應對(上)
    1)2020年美國流動性危機:長期貨幣超發下經濟金融脆弱性加劇,美股泡沫堆積、企業槓桿高企,疫情只是觸發危機的導火索,從金融周期角度看,這是一次總清算。2)2008年次貸危機:流動性過剩、政策刺激、金融創新共同催生了美國房市股市泡沫。隨著貨幣政策收緊,次貸危機爆發並迅速升級為國際金融經濟危機。3)1997年亞洲債務危機:亞洲地區高利率環境疊加金融自由化,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催生泡沫。
  • 越南經濟紅燈頻閃 可能引發第二次金融危機
    越南經濟紅燈頻閃亞洲國家人人自危擔心引發第二次東南亞金融危機近期,越南金融領域出現很多不穩定現象,通貨膨脹嚴重,股市折腰跌損,越南盾隨美元走勢疲軟,自3月下旬急跌後,其匯率持續下滑。導致金融市場異常動蕩,並且出現大量國際資本外逃,貨幣危機一觸即發。這一系列現象讓人們擔憂,一場類似20世紀末從泰國爆發、波及數國的金融危機是否將要重卷東南亞?貨幣貶值今年以來,越南多項經濟指標亮起紅燈。隨著原油和糧食價格飆升,越南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5月份越南按年率計算的通脹率飆升至25.2%的水平,為13年來最高。
  • 香港、首爾還是東京? 亞洲金融中心呼之難出
    想在亞洲尋找區域中心的企業和投資者有著太多的選擇,如果人們相信該地區主要城市那些口號的話。  有些投資者會覺得中國香港自稱「亞洲國際都會」是有說服力的,而另一些人則可能被「非常新加坡」或者「時髦的首爾」等口號所打動。而那些喜歡新穎地點的人,總可以選擇吉隆坡,這座「夢幻都市」位於「馬來西亞,真正亞洲」的心臟地帶。
  • 21年前 香港一場危機的啟示:自助者 天助之
    連續幹掉東南亞四國如果說,今天香港面對的還是社會騷亂,21年前的危機則是,來自外部目的明確的攻擊:癱瘓香港金融經濟體系,從中漁利。沒錯,這就是1998年,香港金融風暴。當時對陣的一方是特區政府,另一方則是赫赫威名的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
  • 金融危機中的凱恩斯主義回歸
    王正鵬:金融危機中的凱恩斯主義回歸財經專欄作家,和訊網投資資訊部總監。剛剛上臺的歐巴馬,人們問他,你是堅持凱恩斯主義還是堅持自由資本主義?歐巴馬回答說,我只堅持實用主義。
  • 1997 中英街與香港回歸
    1949年,它是敵我鬥爭的前沿,社會主義在這頭,資本主義在那頭。  1978年,它是落後與發達的分野,窮親戚在這頭,闊太太在那頭。  1997年,它就是一條250米長的小街,中國人在這頭,中國人也在那頭。  那一年,「中英街」三個字已喪失實際的意義,成為一個符號,逐漸歸隱。
  • 在2020年,香港亞洲第一金融中心的位置被替代,東京這次嶄露頭角
    每一個國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情況,當然也因為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所以每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都有很大的差別。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國際上的城市排名。根據GFCI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每一年我們都會評定出全球各大城市的經濟實力。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長期以來坐穩國際金融大都市前三位置的城市,基本上是紐約、倫敦、香港無疑。
  • 李嘉誠的 68 年,香港的商業史
    1988 年,香港貿易總額超越韓國、臺灣和新加坡,居亞洲四小龍首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1986 年《英雄本色》上映時,風靡亞洲。   到 1998 年,香港製造商在香港和內地,僱傭了大約 500 萬工人,比 1984 年增長了 5 倍。這個階段「香港內地,前店後廠」的說法出現了。因為跨國公司選擇香港作為區域總部,香港既促成了這種情況,也受益於此。
  • 金融危機留下曼谷爛尾樓 10年後儼然成都市景觀
    10年了,曼谷爛尾樓不想復活  方曉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泰國首都曼谷的許多建築項目突然下馬。此後的十年,泰國多多少少恢復了元氣:經濟再度增長,交通堵塞重新出現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嶄新的購物中心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 香港商戶這個冬天有點慘:熬過了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現下時局恐難...
    在香港屯門的一家購物中心裡,一家私人服裝店玻璃窗上張貼著告示:「我們這家店鋪熬過了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現下時局恐難維持,還望鄉鄰多光顧幫忙。」今年7-8月香港整體零售額同比下降17.2%,成為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21年來的最大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