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廣州再增7個溼地公園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穗林園宣
7月2日,大觀溼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不僅成功實現了從爛水塘到公園的華麗轉身,還成為廣州第一個「海綿城市」試點。
據介紹,今年廣州將新建成7個溼地公園,屆時全市溼地公園數量增至19個。今後,這些溼地公園將秉持「生態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溼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大觀溼地公園
從爛水塘到「海綿城市」試點
位於廣州天河智慧城的大觀溼地公園,原址是片雜草叢生的爛地和淤泥臭水的魚塘。從2012年起,天河區開始規劃建設天河智慧城水系規劃研究,並於2013年開始建設大觀溼地公園。據介紹,該公園是按照廣州第一個「海綿城市」試點進行改造和建設的。
改造時,大觀溼地公園保留了部分魚塘,並重新挖新水塘。每個水塘深1~1.5米,多個水塘形成了十幾級落差的「海綿泡」,雨水在流經高低錯落的「海綿泡」後,變成涓涓細流。項目南北兩頭分別是新興廣場和思觀廣場,以新塘水庫為中心,順沿大觀路進行建設,連串溼地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與可滲透廣場、可循環材料棧道、透水綠道乃至高壓線下方的空間,共同構築雨水收集淨化系統。公園上遊為初級淨化區,下遊包括深度淨化區和生物棲息區,最終經楊梅河下遊匯入車陂湧,有效形成雨洪緩衝帶,緩解車陂湧防洪排澇壓力。
按照功能第一、景觀其次的建設理念,原來的爛水塘被建設成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生態循環城市設施以及休憩科普旅遊基地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溼地公園。
海珠溼地公園
繁華都市中靚麗的生物景觀
從2012年10月一期建成到2015年12月被批准為國家溼地公園,海珠溼地僅用了2年3個月的時間。2015年,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更榮獲「廣東十大最美溼地」稱號。海珠溼地,俗稱萬畝果園,位於廣州市中軸線南段,總面積約1100公頃,被譽為廣州「綠心」。
據介紹,面積三倍於紐約中央公園的海珠溼地,距離廣州塔僅3公裡,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面積最大的溼地公園。溼地內河網縱橫,河湧交錯,珠江潮汐為溼地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水源,每天的「潮起潮落」將豐沛的活水通過石榴崗河送入溼地,經過溼地淨化後再回流到珠江,既形成海珠湖「一湖六脈」獨特景觀,又詮釋了作為地球之腎的溼地特點。因此,海珠溼地不但成為繁華都市中一道靚麗的生物景觀,更為候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停歇地和棲息地。
今年新建7個溼地公園
白雲湖溼地公園
貝崗溼地公園
赤坎溼地公園
海鷗島紅樹林溼地公園
鳳凰湖溼地公園
掛綠湖溼地公園
流溪溫泉溼地公園
五大類型溼地公園
1.濱海型溼地公園
代表:南沙溼地公園
以種植紅樹林為重點,構建濱海灘涂特色的溼地景觀。
2.城區型溼地公園
代表:海珠溼地公園、花都溼地公園
以市民遊憩和科普宣教為主,滿足中心城區市民的休閒活動場所需求,加大對現有的溼地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挖掘嶺南民俗風情。
3.郊野型溼地公園
代表:番禺草河溼地公園
充分利用近郊人工湖、魚塘等溼地資源,結合防洪、調蓄水利工程,建設郊野型溼地。
4.河湧整治型溼地公園
代表:大沙河溼地公園
結合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重點河湧流域治理,疏浚河道和河岸景觀整治,打造溼地景觀。
5.鄉村型溼地公園
代表:蘿崗水西溼地公園
在鄉村以生物技術為主,通過人工溼地對排放的汙水進行淨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