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緣文化等關係
藏傳佛教完整的保留了很多原始佛教的內容
因此我們從藏傳佛教的角度來分析
印度佛教中的龍和漢族傳說中的龍區別
下面是西藏大德的詳細介紹和資料分析:
* 龍:brug,水族,可變化大小,有善惡,形態各異,如蛟等
上圖是西藏人畫的龍,藏文是brug
和漢地龍一樣,有變大變小的能力,常與雨和雲在一起
中國歷史典籍中的很多(蛟)龍可變化大小形態並據水騰雲的記載
*龍族:藏文是klu,梵文是naga,而漢語應為龍王,有人首,可變化身形
上圖是藏族和印度龍族的圖片,半人半蛇。
龍族梵文是naga,藏文是klu
即是印度及佛經中的龍族,漢人俗稱的龍王
印度傳說中,它們擁有可以照亮黑暗地底世間的寶石
能在湖海及水族中稱王為尊
它和蛇與水族有關,一般住水裡,如河海湖泊和井等,但也有居地的
它們不喜歡環境汙染和煙,譬如香菸的煙和我們燒烤的煙
它們可以變人,變蛇或其它形態
半人半蛇相龍族在西藏的畫裡,又分寂靜或忿怒類
寂靜的手拿寶瓶或伏藏經書
忿怒的拿武器
海裡的龍族其手上拿著珊瑚或珍珠
它們喜歡寶貝,所以會守護有財寶,礦和伏藏等的地方
我們可用漢語的龍王來代表龍族(naga)
而用龍 ,蛟,虯,虺,螭等來代表一般的龍系生物(brug)
護法龍天裡面的龍和天龍八部的龍是龍族(naga)
佛典中的龍王龍女聽經, 漢地拜的五方龍神,海龍王等
是龍族(naga),而不是一般的龍
華嚴經可以說是佛教中描述宇宙萬物的大全
此經內容太多,佛傳完後本沒有在人間流傳,存於海龍王處
數百年後,大智龍樹誓要學遍世間一切經典,後被龍王請到龍宮
看到無量佛經甚為讚嘆,特記下了部分華嚴經
後流傳於世間,成為世間最圓滿的佛典
華嚴經中關於龍王的典故很多: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
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水。周遍天下
如是境界不思議。白虎通雲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
……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藏傳佛教中還非常重視龍王的供養
著名的龍王寶瓶據說可以增加地氣,風調雨順,讓龍王水眾全力護持佛法
大藏經中有極多關於龍王的經文,還有多種龍王咒(60多種)
提到地球各處有數以億計的龍族,有6萬龍王
其中有皈依護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龍王菩薩
最著名的「佛說海龍王經」中有龍王詳細的描述和種種因緣……
西方奇幻類故事都離不開龍(Dragons)。
龍(Dragons):一種古老的有翼爬行動物,它們以體型、物理威力和魔法能力而聞名,也因此為人懼怕。最古老的龍是這個世界上最具威力的生物之一。
由此可見這些龍(Dragons)似乎更象長有翅膀的會噴火的恐龍,與中國傳統的鹿角獅面蛇身鷹爪長魚鱗生活在海中會騰雲駕霧的龍有非常大的區別。相反,中國龍與那加(Naga)族倒有幾分相似:
Naga一詞源於印度語,是印度神話中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的水神或海神,似中國的龍王,NAGA被認為能帶來安全,繁榮和財富。
Naga 那加:印度神話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一般被描繪為上半身人形。作為蛇神的那加,傳說除了擁有劇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們作為掌管生死的神靈來崇拜。傳說中它們居住在地下,擁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間罕有的寶石。在很多神殿的入口處都有那加的塑像,人們希望以此藉由它的力量得到守護。Naga 語出梵文,音譯為「 那伽」。
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典籍傳入中國,並迅速出現了漢字譯文。當時翻譯的方法,一般是由胡僧口述,漢僧筆錄。只是概括地表達佛經的大意,並非一句一字的直譯。但在翻譯的過程中人們驚奇的發現,這來自異國的宗教典籍中竟然有一種神獸與中國人的精神圖騰(Totem)龍,極盡相似,它的梵文名稱為「那伽」(Naga)。
據記載,那伽長身無足,能在大海及其他水域中稱王為尊。其原型當為生活於南亞次大陸的一種蟒蛇,從此看來,它確於形成機制極為複雜的中國龍有著較大的區別。但是,在佛經漢譯的過程中,「那伽」又被一致的譯為「龍」。
佛經《智度論》中云:「那伽,秦(指中國)言龍」。無論怎樣,它都同中國龍一樣,變幻莫測;風雲際會;升天潛水;興雲布雨。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也說:「難陀龍王,優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天龍八部亦於空中作天伎樂,歌唄讚頌,燒眾名香,散渚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這一佛傳故事在中國又演變為九龍吐香水浴佛。由此可見,在佛教至尊悉達多太子降生那一霎起,「龍」就與他相隨,地位尊崇可見一斑。太子降生後,在空中舞樂贊禮的「天龍八部」護法神,更有「龍部」存在,在八部眾中地位僅次於「天」,神通廣大,具非凡法力。
在印度語言中, naga一詞的意思是蛇,也指一種人首蛇身的神。在翻譯佛經時,佛教徒將anga。譯成了龍,將nagaraja譯成龍王。有龍王就有龍女,佛典中不少經卷都有龍王和龍女的故事。如《華嚴經》中有無量諸大龍王,如毗樓博叉龍王、婆竭羅龍王等,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云云。又如《法華經》說:有龍女常聽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華經》,深受教化,後來見佛獻寶,變成男身,立地成佛。
《舊雜譬喻經》中有一個「龍女出遊」的故事,一開始講:「「昔龍王女出遊,為牧牛者所縛捶。國王出行界,見女便解之,便使去。龍王問女:『何因啼位?』女言:「國王枉捶我。』龍王日:『此王常仁慈,何橫捶人?,……」 在這個佛經故事中,龍王是個擁有大量財寶,通曉百獸鳥蟲的語言,能「化作數百頭羊度水」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