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的關鍵在於火候,煮茶之後便是酌茶,酌茶是茶藝活動的升華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唐代的煮茶以及品茶的注意事項,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煮茶的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茶經》中陸羽將煮茶時水的沸騰分為三個層次:一沸;二沸;三沸。燒水時,壺底和爐壁的高溫使靠近的水受熱汽化,當溫度繼續升高時,小氣泡膨脹,由底部上升,隨著水壓的變小,氣泡逐漸變大,升到上層溫度較低時,氣泡又會縮小,到達水上面時,氣泡破裂,逸出水汽。《茶經》中所提出沸騰的三個層次便是根據氣泡的多少以及激烈程度來判斷的:
第一沸,水尚未完全燒開,水泡少,像魚眼睛一般大小;第二沸,氣泡增多,連續翻滾,像地底湧出的泉水一般汩汩翻騰;第三沸,氣泡翻滾劇烈,似騰波鼓浪一般。水長時間煮沸,水中的亞硝酸鹽的含量上升,亞硝酸鹽是有害的物質,經常飲用這樣的水,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傷。陸羽根據氣泡的形狀和水聲來辨別水的煮沸程度,後人將陸羽的這種方法更加細化,發揮到了極致。
唐代的煎茶是在水要燒開時,將茶放入鍋中煎煮。在掌握燒水火候、觀察水的沸騰情況的同時,還要進行其他工作。在第一沸的時候,根據水量加鹽調味;第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然後投入茶末;第三沸「勢若奔濤濺沫」時,將第二沸所取之水倒入,可以止沸、育華。當水第一次沸騰後,水面上會出現黑雲母似的水膜,水膜會導致茶湯滋味不正,務要撇除。去掉水膜後,舀出的第一勺水稱之為「雋永」。這是味道最好的茶湯,可以先貯藏熟盂中,等到第三次沸騰時,用作救沸育華。火力與火候是煎茶火候的掌握之要領,前文李約提到的「活火煎」,便是要求火力要持續穩定。
煮茶時用到的器具除熟盂外,還有鍑、交床、竹夾、鹺簋、則、揭等。鍑,釜之大口者為鍑。鍑與釜形似,不同之處除口大外,還有方耳、闊邊、長臍,口大便於注水取水,方耳便於把持,闊邊便於擺平放穩,長臍便於加熱。為了增加熱量的吸收,鍑在鍋底弧度及平整度兩個方面對其做出改造:長臍是指鍋底的弧度要大,這樣受熱面積會增大;鍑的外部以泥沙築模,這樣製作的鑊底部粗糙、不平整,同樣增大了受熱面積。鑊的質地有鐵石、瓷、銀等,不同材質各有利弊,石鑊與瓷鑊淨潔卻不耐火,使用周期短;銀鍑質甚為淨潔,卻奢侈昂貴,難以普及;鐵鍑雖易生鏽,但經用耐摔,價格便宜,使用較廣泛。鍑底部是有弧度的,不能平放,這就需要交床。交床是用木頭十字交叉做成支架,上面放置木板,木板中間剜掉,使之中空,將鍑放置於交床之中。
茶湯初沸之時,要根據水量的多寡,按比例加入食鹽調味。盛放食鹽的器皿稱之為鹺簋,一般是瓷質的,或盒形,或瓶形,或壺形,密封性要強。量取食鹽的工具是揭,揭一般是以竹製成。熱水第二次沸騰時,要用瓢將茶湯舀出一瓢,盛入熟盂之中。熟盂是陶或瓷製成,用於貯放開水,一般可容納二升。舀出熱水後,要用竹夾繞圈攪動熱水,用則取茶末投入沸水。則是量茶器,也是投茶器,呈勺、匙、箕狀,材質為海貝、蠣、蛤等的貝殼,銅、鐵、竹等材質亦可。竹夾用桃、柳、柿、蒲葵等製成,這類木材質地較細密,耐水性強。竹夾應是單片的,扁形或條形,兩端用銀包裹。第三沸時,則用瓢將熟盂冷卻的水倒入茶湯,用於止沸。
煮茶完畢,下一步便是酌茶品飲。所有前期工作都是這個環節的鋪墊,酌茶是茶藝活動的升華。唐人對此極為講究,也很享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美感。酌茶講究沫、餑、花。沫、餑、花都是煮茶時所產生的泡沫,這三者的不同在於厚薄與輕細。按照今天的觀點看,這些泡沫都是煮茶時的棄餘之物。陸羽將花放在第一位來形容,連用棗花、青萍、浮雲三個比喻,可見最為欣賞花之美感。花屬於最輕薄的泡沫,彼此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星星點點,近乎透明。沫像水面綠苔、酒樽中菊瓣,可見泡沫較大,彼此之間緊密相連。餑形容為白雪,並特意指出是茶滓沸騰時,含有游離物的厚泡沫,很明顯,「餑」含有雜質,並不純粹。「餑」在唐代之前已有之,當時寫作「渤」。
酌茶時,首要的事項是令沫餑均勻地分到碗中。因為沫餑是茶湯的精華,均勻分布會保證每碗茶湯品質如一。酌茶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陸羽認為茶最適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性儉是陸羽所宣導的精行儉德的一個方面。從物理方面講,「茶性儉」的「儉」,其實是貧乏、薄、少的意思。茶性儉的意思是說茶湯中含有的有效成分有限,煮茶之水過多,會使茶性削弱,滋味就會淡薄,故酌茶的碗數不宜過多。陸羽認為茶湯的分配,以碗數多少衡量,主張最多五碗。
煮茶的水要適中,使茶湯香醇、濃烈。水過多,會使茶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減少,大大降低了茶湯滋味與效用,「廣則其味黯淡」。明代張源將陸羽「茶性儉」進一步引申為:「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其實,《茶經》原文中並沒有以「客少」作為酌茶的標準,陸羽只是在強調茶湯的品質。他主張一升水,少則分三碗,多則分五碗,過多便不適宜了。如果客人多於十人,可以煮兩爐茶水。
酌茶第三項要注意的事情是要趁熱飲用。因為茶湯的精華「沫、餑花」屬於浮在茶湯表面的「英氣」,如果冷了,「英氣」就會消散,飲用就沒有滋味與意義了。酌茶還講究茶水的色香味:「其色緗也。其馨欽也。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媶也;啜苦咽甘,茶也。」色緗是指茶湯呈淺黃色,馨是指香氣很濃鬱,撲鼻而來。陸羽按照茶味將檟、莽、茶三者予以區分,茶湯的味道清甜的是檟。《茶經》中的版本與《爾雅》有出入,考其他版本,也有寫作「其味苦而不甘,檟也」,這種記載比較可信。媶湯的味道是苦而不甜,茶湯的味道是入口苦澀,咽後甘甜。由此,陸羽判斷茶湯味道的標準是甘與苦,標準相對單一。宋代趙佶《大觀茶論》判斷茶的味道的標準,比陸羽有所發展:「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茶經》提到酌茶器皿只有碗,茶湯烹製完畢後,用瓢舀出,趁熱盛入品茶人的茶碗之中。碗在唐代又被稱為甌。唐人重視茶具的清洗,務使之淨潔,故在酌茶完畢後,要對茶具清洗,用到的器具有巾、滓方、滌方。擦拭器皿的工具是巾,用粗綢布製成,摩擦力大,便於去掉汙穢之物。盛放茶滓的器皿是滓方,盛放洗滌後廢水的器皿是滌方,滓方和滌方一般用楸木製成,耐水性強。器皿清洗完畢後,要陳列擺放,乾燥後收置,用到的器具有畚(管)、札、具列和都籃。畚用來盛放茶碗,用白蒲編織而成。札選取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取管,在管中束栟櫚皮,其用途為擺放火箸等較長的條狀器具。具列以木或竹製成床形或架形,用來收藏陳列全部茶具。都籃用竹篾編成籃狀,二十四器可全部收納其中。喜歡今天的內容就請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