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的關鍵在於火候,煮茶之後便是酌茶,酌茶是茶藝活動的升華

2020-12-12 田田給大家說電影

煮茶的關鍵在於火候,煮茶之後便是酌茶,酌茶是茶藝活動的升華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唐代的煮茶以及品茶的注意事項,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煮茶的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茶經》中陸羽將煮茶時水的沸騰分為三個層次:一沸;二沸;三沸。燒水時,壺底和爐壁的高溫使靠近的水受熱汽化,當溫度繼續升高時,小氣泡膨脹,由底部上升,隨著水壓的變小,氣泡逐漸變大,升到上層溫度較低時,氣泡又會縮小,到達水上面時,氣泡破裂,逸出水汽。《茶經》中所提出沸騰的三個層次便是根據氣泡的多少以及激烈程度來判斷的:

第一沸,水尚未完全燒開,水泡少,像魚眼睛一般大小;第二沸,氣泡增多,連續翻滾,像地底湧出的泉水一般汩汩翻騰;第三沸,氣泡翻滾劇烈,似騰波鼓浪一般。水長時間煮沸,水中的亞硝酸鹽的含量上升,亞硝酸鹽是有害的物質,經常飲用這樣的水,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傷。陸羽根據氣泡的形狀和水聲來辨別水的煮沸程度,後人將陸羽的這種方法更加細化,發揮到了極致。

唐代的煎茶是在水要燒開時,將茶放入鍋中煎煮。在掌握燒水火候、觀察水的沸騰情況的同時,還要進行其他工作。在第一沸的時候,根據水量加鹽調味;第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然後投入茶末;第三沸「勢若奔濤濺沫」時,將第二沸所取之水倒入,可以止沸、育華。當水第一次沸騰後,水面上會出現黑雲母似的水膜,水膜會導致茶湯滋味不正,務要撇除。去掉水膜後,舀出的第一勺水稱之為「雋永」。這是味道最好的茶湯,可以先貯藏熟盂中,等到第三次沸騰時,用作救沸育華。火力與火候是煎茶火候的掌握之要領,前文李約提到的「活火煎」,便是要求火力要持續穩定。

煮茶時用到的器具除熟盂外,還有鍑、交床、竹夾、鹺簋、則、揭等。鍑,釜之大口者為鍑。鍑與釜形似,不同之處除口大外,還有方耳、闊邊、長臍,口大便於注水取水,方耳便於把持,闊邊便於擺平放穩,長臍便於加熱。為了增加熱量的吸收,鍑在鍋底弧度及平整度兩個方面對其做出改造:長臍是指鍋底的弧度要大,這樣受熱面積會增大;鍑的外部以泥沙築模,這樣製作的鑊底部粗糙、不平整,同樣增大了受熱面積。鑊的質地有鐵石、瓷、銀等,不同材質各有利弊,石鑊與瓷鑊淨潔卻不耐火,使用周期短;銀鍑質甚為淨潔,卻奢侈昂貴,難以普及;鐵鍑雖易生鏽,但經用耐摔,價格便宜,使用較廣泛。鍑底部是有弧度的,不能平放,這就需要交床。交床是用木頭十字交叉做成支架,上面放置木板,木板中間剜掉,使之中空,將鍑放置於交床之中。

茶湯初沸之時,要根據水量的多寡,按比例加入食鹽調味。盛放食鹽的器皿稱之為鹺簋,一般是瓷質的,或盒形,或瓶形,或壺形,密封性要強。量取食鹽的工具是揭,揭一般是以竹製成。熱水第二次沸騰時,要用瓢將茶湯舀出一瓢,盛入熟盂之中。熟盂是陶或瓷製成,用於貯放開水,一般可容納二升。舀出熱水後,要用竹夾繞圈攪動熱水,用則取茶末投入沸水。則是量茶器,也是投茶器,呈勺、匙、箕狀,材質為海貝、蠣、蛤等的貝殼,銅、鐵、竹等材質亦可。竹夾用桃、柳、柿、蒲葵等製成,這類木材質地較細密,耐水性強。竹夾應是單片的,扁形或條形,兩端用銀包裹。第三沸時,則用瓢將熟盂冷卻的水倒入茶湯,用於止沸。

煮茶完畢,下一步便是酌茶品飲。所有前期工作都是這個環節的鋪墊,酌茶是茶藝活動的升華。唐人對此極為講究,也很享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美感。酌茶講究沫、餑、花。沫、餑、花都是煮茶時所產生的泡沫,這三者的不同在於厚薄與輕細。按照今天的觀點看,這些泡沫都是煮茶時的棄餘之物。陸羽將花放在第一位來形容,連用棗花、青萍、浮雲三個比喻,可見最為欣賞花之美感。花屬於最輕薄的泡沫,彼此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星星點點,近乎透明。沫像水面綠苔、酒樽中菊瓣,可見泡沫較大,彼此之間緊密相連。餑形容為白雪,並特意指出是茶滓沸騰時,含有游離物的厚泡沫,很明顯,「餑」含有雜質,並不純粹。「餑」在唐代之前已有之,當時寫作「渤」。

酌茶時,首要的事項是令沫餑均勻地分到碗中。因為沫餑是茶湯的精華,均勻分布會保證每碗茶湯品質如一。酌茶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陸羽認為茶最適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性儉是陸羽所宣導的精行儉德的一個方面。從物理方面講,「茶性儉」的「儉」,其實是貧乏、薄、少的意思。茶性儉的意思是說茶湯中含有的有效成分有限,煮茶之水過多,會使茶性削弱,滋味就會淡薄,故酌茶的碗數不宜過多。陸羽認為茶湯的分配,以碗數多少衡量,主張最多五碗。

煮茶的水要適中,使茶湯香醇、濃烈。水過多,會使茶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減少,大大降低了茶湯滋味與效用,「廣則其味黯淡」。明代張源將陸羽「茶性儉」進一步引申為:「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其實,《茶經》原文中並沒有以「客少」作為酌茶的標準,陸羽只是在強調茶湯的品質。他主張一升水,少則分三碗,多則分五碗,過多便不適宜了。如果客人多於十人,可以煮兩爐茶水。

酌茶第三項要注意的事情是要趁熱飲用。因為茶湯的精華「沫、餑花」屬於浮在茶湯表面的「英氣」,如果冷了,「英氣」就會消散,飲用就沒有滋味與意義了。酌茶還講究茶水的色香味:「其色緗也。其馨欽也。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媶也;啜苦咽甘,茶也。」色緗是指茶湯呈淺黃色,馨是指香氣很濃鬱,撲鼻而來。陸羽按照茶味將檟、莽、茶三者予以區分,茶湯的味道清甜的是檟。《茶經》中的版本與《爾雅》有出入,考其他版本,也有寫作「其味苦而不甘,檟也」,這種記載比較可信。媶湯的味道是苦而不甜,茶湯的味道是入口苦澀,咽後甘甜。由此,陸羽判斷茶湯味道的標準是甘與苦,標準相對單一。宋代趙佶《大觀茶論》判斷茶的味道的標準,比陸羽有所發展:「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茶經》提到酌茶器皿只有碗,茶湯烹製完畢後,用瓢舀出,趁熱盛入品茶人的茶碗之中。碗在唐代又被稱為甌。唐人重視茶具的清洗,務使之淨潔,故在酌茶完畢後,要對茶具清洗,用到的器具有巾、滓方、滌方。擦拭器皿的工具是巾,用粗綢布製成,摩擦力大,便於去掉汙穢之物。盛放茶滓的器皿是滓方,盛放洗滌後廢水的器皿是滌方,滓方和滌方一般用楸木製成,耐水性強。器皿清洗完畢後,要陳列擺放,乾燥後收置,用到的器具有畚(管)、札、具列和都籃。畚用來盛放茶碗,用白蒲編織而成。札選取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取管,在管中束栟櫚皮,其用途為擺放火箸等較長的條狀器具。具列以木或竹製成床形或架形,用來收藏陳列全部茶具。都籃用竹篾編成籃狀,二十四器可全部收納其中。喜歡今天的內容就請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茶藝:陸羽是如何煮茶的?
    唐代人怎樣喝茶 專家「復原」陸羽煮茶法 「茶聖」陸羽是如何煮茶的?這一失傳千年的唐代茶藝,經過中國農科院專家近1年的科學實驗,終於得到科學「復原」。茶是中國的「國飲」。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法。
  • 天氣漸涼,適宜煮茶,煮茶你會嗎?
    煮茶的器皿選擇現如今最常見的器皿便是陶壺而在選擇煮茶的鐵壺時,一定要注意鐵壺的內壁有沒有經過處理。如若沒有經過塗層處理,應使用一段時間,待鐵壺內壁形成一層氧化層之後再用來煮茶。如果用未處理也未使用的新鐵壺直接煮茶,鐵鏽容易使茶湯呈現黑色,影響茶湯的口感。
  • 煎茶道的茶藝、茶禮、茶境與茶修 名師專欄
    中國茶道是以養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茶修四要素。茶書是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茶書中可以尋繹中國茶道演變的軌跡。煎茶源於煮茶,是從末茶的煮飲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的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而不佳。
  • 冬季煮茶攻略:泡過的老白茶如何煮?(附完整煮茶步驟)
    看來,煮白茶,真的是懶人專屬。據看官們反映,煮白茶,不必有技巧,不必嚴格控制火候,不必看著水....總之,是誰都適合的喝茶方法,沒有之一。看到煮茶如此被大眾所喜愛,村姑陳就不妨再來介紹一下,關於煮茶的一些細節吧。
  • 唐煮宋點明衝泡,古人竟然是這樣吃茶的!煮茶你真的煮對茶了嗎?
    於是就有人開始嘗試用煮茶的方式,來豐富吃茶的體驗感。《膳夫經手錄》中記載:「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在「茶聖」陸羽的大力推廣下,煮茶便不再加佐料,頂多加點鹽調味,開啟了一個煎茶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吃茶自成一套煎茶道茶藝,據《茶經》記載,當時煮茶的器具,有24件之多。煎茶步驟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步驟,其中習茶又分為炙茶、碾茶、煮水、煎茶、酌茶。總的來說唐朝煎茶法,就是先煮水,後放茶。
  • 煮茶原來有這麼多講究,一篇文章教會你怎麼煮茶
    而現在我們有完整的制茶技術,很多時候都選擇泡茶,而煮茶這一略顯繁瑣的技藝並未丟失。那我們普通的愛茶人應該怎樣煮茶呢?煮茶的器皿選擇現如今最常見的器皿便是陶壺,鐵壺,銀壺以及玻璃壺。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蒸汽類煮茶機。
  • 煮茶攻略:煮老白茶該選擇什麼茶具?如何控制火候?
    昨天給茶友們講了煮老白茶可先泡後煮以及如何控制投茶量,來了很多茶友交流經驗,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講如何選擇煮老白茶的茶具以及火候控制!茶具選擇鐵壺煮白茶時,在茶具的選擇上得慎重。玻璃壺若是新手茶友,還是不建議使用這2種茶具煮茶,畢竟這兩種茶壺觀察不到內部湯色的變化,不太容易控制出水時間。茶友們可以選擇玻璃壺煮茶。煮白茶對火候的把握主要是通過觀察茶湯的顏色深淺來判斷。
  • 老白茶煮茶煮不好的人,請考慮蒸茶
    在世人眼中,不吃點茶而偏要遵循古法煮茶,是老土,守舊,古板。而在文人雅士眼中,煮茶,卻是品味不俗的體現。是風雅,是有學問。試問,宋江吳用李逵一干人等,懂得煮茶麼?估計能吃上一盞王婆之流手制的點茶,便是享用了。
  • 「翁姐理茶」▏解密唐代茶藝
    唐代茶藝由陸羽的《茶經》和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24件茶具演繹而來。陸羽強調水質的清潔,強調活水煮茶,強調思想感情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以得到精神的享受,以茶養身,以茶修德。第一道:緩火炙茶用茶夾將餅茶取出,用文火緩緩炙烤,不停翻動,一直烤出茶香,餅冒熱氣為度。炙烤好的茶餅,要趁熱用紙袋貯藏好,不讓茶的香氣散失。
  • 對茶了解得越多的茶人,一定更願意煮茶
    一般年份較長的茶葉更適合煮。肉質豐厚有變化,總結起來就是:保鮮保綠不宜煮;新茶宜泡老茶煮;調飲宜煮清飲泡;嫩茶宜泡粗茶煮。煮茶的器皿選擇現如今最常見的器皿便是陶壺,鐵壺,銀壺以及玻璃壺。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蒸汽類煮茶機。
  • 煎茶道的茶藝、茶禮、茶境與茶修 名師專欄
    中國茶道是以養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茶修四要素。茶書是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茶書中可以尋繹中國茶道演變的軌跡。在末茶煮飲的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而不佳。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演變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煎茶萌芽於晉,至中唐成熟。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
  • 夏天煮白茶,要用開水煮茶好,還是用冷水煮茶比較好?
    焚香,煮茶,掛畫,插花。茶,自古來就在尋常日子裡扮演著重要角色。唐宋年代,煮茶喝比現代更流行。古人煮茶講究火候, 壺裡的水要煮得適中,過嫩不行,不老也不行。添茶的時間與方法也有講究。一壺水在三沸過後就要變老了,要及時加茶。《茶經》裡提,「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許明然在《茶疏》裡敘述,「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 煮茶工具不會挑?養生壺、玻璃壺、粗陶壺,哪個是煮茶的一把好手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當時回復道,直接煮就好了,煮茶還得挑日子不成?想煮便煮。煮茶,真的受不少人喜愛。老蘇當年,就很喜歡煮茶。去當考官的時候,都會帶上煮茶的各種工具,方便煮茶喝。在那時,煮茶是很麻煩的。不像如今,煮茶就方便了很多,只需爐子和茶壺,便可。但是呢,煮茶工具那麼多種類,要怎麼挑啊。
  • 你煮過茶嗎?煮茶你煮對了嗎?
    茶的發現是以「煮茶」的形式進入大家的視野中的,而煮茶文化,盛行於唐宋時期,唐宋時期煮茶,一般先把茶葉捻成碎末,製成茶團,煮製時把茶團搗碎,加入各種調料一起煮製,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煮茶都是生活的一大樂事。此後,一直流傳著煮茶的文化。
  • 為何茶葉不能長時間悶泡,卻能煮茶?什麼茶可以煮什麼茶不能煮?
    中國飲茶歷史源遠流長,在唐朝時期,泡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到了宋代又開始流行點茶,明清以後才普遍應用泡茶法。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喜歡用煮茶的方式來喝茶。同時,我們也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茶葉不能久泡,茶葉悶泡的時間過長,對身體沒好處。為何茶葉不能悶泡,卻可以進行煮茶呢?
  • 什麼樣的茶可以煮?煮茶到底好不好?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煮茶的方法繁瑣,喝起來失去了茶葉的本味。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不加入調料,人們嘗到了茶的清香。蒸茶:茶色明豔清澈,味道香甜,香氣不太持久。而蒸茶更耐煮一些。煮茶中茶湯的醇度自然高一些,果膠糖分的浸出物要高於蒸茶。為什麼蒸茶的香氣不持久呢?其實同樣的蒸煮,煮茶的水溫低於蒸茶的蒸汽溫度,所以蒸茶的香氣會隨著高溫蒸煮有所流失。而煮茶是水直接和茶接觸,浸出物一定豐富。
  • 蒸茶與煮茶,哪種飲茶方式更適合冬天?
    蒸茶一般是等待水沸後投入幹茶,通過水汽燻蒸茶漏裡的茶葉,讓幹茶變得柔軟,並逐漸滲出茶葉內的物質,形成滴滴茶水,如此循環往復,讓茶葉的內裡物質與水結合。 和煮茶相比,蒸茶時由於茶與水並不接觸,所以芽葉更完整,茶湯中更少茶渣,而且湯色更透亮、乾淨。 接下來我們講講煮茶。
  • 煮茶,慢享人生
    我們構思,在春秋冬的夜裡,風漸漸涼了,在火爐的旁邊,流水從窗前而過,聽小鳥啾啾,三五好友,靜靜的烹一壺,但不是暖茶,而是黃酒。當然,這是男人們嚮往的生活。後來,有茶友對我說,喝酒易醉,泡茶不夠濃,最優雅的慢生活享受還是煮茶。從此,與煮茶結緣。
  • 都說冬季宜煮茶,煮茶的小技巧你知道嗎?
    但煮茶,其實也有一定的技巧所在,今天,我們將為大家介紹煮茶的兩個小技巧,一是選茶,二是煮茶,在這之前,先為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簡單的小視頻:我國的飲茶方式,在幾千年來一直在變化著,其實煮茶才是我們一開始的飲茶方式,配以姜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聽起來挺重口味的,但要知道,茶葉在誕生之始
  • 煮茶與泡茶的差異在哪?到底哪個比較好?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這句詩詞的景象本來已經少見了,但現在隨著茶葉的再次興盛和日臺茶人推廣再次興旺起來,各種煮茶器等也層次不窮,走進了千家萬戶,而且也越來越多朋友接受了這樣的玩法。那煮茶和泡茶有什麼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