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臺灣交換的認識的朋友們都開了自己的公眾號,記錄下在臺灣的生活。其中很多關於學習、社會、人情的思考,而我的第一篇文章卻是吃,想想還是有點不好意思。
那麼先放幾張點題的圖片:
(政大附近的薄披薩)
(高雄新崛江商圈的某家拉麵)
(新竹內灣的客家擂茶豆花)
(臺大的小木屋鬆餅)
(政大附近的金鰭日料)
(政大附近的樂山豬排飯)
解釋一下標題,它當然是為了讓認識我的人,因為看出一點主語和賓語倒置的味道而點進來的心機。但實際上,一個動詞配上「透透」是臺灣人非常常見的標題黨。比如「吃透透」、「走透透」、「玩透透」,比如捷運站裡的這張廣告:
早就聽說臺灣很好吃,故在出發之前,許多好朋友由衷地祝我長胖,我便帶著這些祝福和正月裡剛剛貼的過年膘,來到了臺灣。
廢話已滿兩百字,以下乾貨:
夜市
臺灣最有名的應該是夜市。我到臺灣的第一個周四的夜晚,就去了據說離我們最近的師大夜市。但師大夜市比較令人失望,因為前段時間被住戶投訴的關係,很多攤販都撤離了,只剩下少數固定店面和大量的衣服店。我們吃了生煎包,味道已經不記得。室友後來去吃過滷肉飯,覺得非常好吃。
滷肉飯
說到滷肉飯,臺灣的滷肉飯和我在大陸的永和大王以及浙大的食堂裡吃到的「臺灣滷肉飯」概念有所不同。首先,在普遍一份飯75臺幣起跳(折合人民幣15元),稍微好一點的套餐需要臺幣130元左右的情況下,滷肉飯基本上只要25臺幣或者35臺幣,這就意味著一定有特殊之處。它的特殊之處就是小,非常非常小碗,大概一兩飯,澆上一些滷肉就是了,沒有滷蛋,沒有配菜,好心一些的店家會加幾塊蘿蔔乾。不同的地方對滷肉的概念也不同,吃過油膩的碎肉皮,也吃過清淡的肉末,但絕不會像浙大食堂和永和大王一樣,是燒的很好吃的紅燒肉沫和碎香乾。大概因為滷肉飯是最平民的小吃,最早的時候是臺南的漁民早上捕魚前的早飯,一碗滷肉飯配一碗牛肉湯,提供打拼的體力。
牛肉湯
牛肉湯是吃過最懷念的臺灣小吃。春假去臺南的時候,在一家大商場旁邊偶遇的一家牛肉湯店。本以為是和臺北牛肉麵一樣的濃厚湯頭和大塊肥美的牛肉,但是牛肉湯裡面的牛肉片非常薄,沒有經過翻炒和調味,有著非常鮮美的香氣。牛肉湯是清湯,有一點甜,味道獨特,配白飯吃尤其肉香滿口 。後來聽以吃為人生目標之一的某教授提到,臺南的牛肉湯用的是溫體牛,即是在凌晨時分宰牛,早晨送到店面,切成薄片後,直接用熱湯澆熟,所以牛肉鮮嫩非常,只有在屠宰場附近的臺南才能吃到。
牛肉麵
而著名的臺北牛肉麵,我只吃過兩家非著名的,一家是臺大附近的真善美,另一家是政大附近的my面屋,期望過高,有些失望。湯太油膩醇厚,牛肉分量大而且燉煮地很好,但是並不對我的胃口。很多朋友說永康街的那一家很好吃,可惜沒機會去。
回來說夜市
除了師大夜市,我還去過7個夜市,分別是臺北的饒河夜市,士林夜市,臺中的逢甲夜市,臺南的花園夜市,高雄的新崛江小夜市,桃園的中壢夜市和新竹的城隍廟夜市。其實夜市同質化嚴重,但是還有不同之處。
饒河夜市去過兩次,力推陳董藥燉排骨,沒記錯的話是16元一份,6根肉非常多的排骨,湯偏甜,很好喝。士林夜市很讓人失望,一直懷疑自己沒有逛到正確的地方,因為太平庸太不密集,地下區吃了一份蚵仔煎、豪大大雞排和雪花冰,蚵仔不新鮮,澱粉太多,如同廣告文案老師轉述上海遊客的評價——像鼻涕一樣,雞排只不過是雞排而已,而且加工環境讓人著實不喜歡。 雪花冰分量小,水果不多,擔不起二十多RMB的價格。但是在逛完夜市的第二天,發現王力宏在前一天晚上PO了自己戴口罩逛士林的照片,少女心一下子起來了,好可惜沒有碰到唔。
臺中的逢甲夜市挺大也好吃,還有交換生朋友連連表示要給它生猴子的,我倒沒有多愛。高雄、桃園和新竹的那三個都比較小,而臺南的花園夜市就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夜市了。不僅僅因為它全臺最大沒有之一,而且很多臺灣小吃都發源自臺南,所以味道很地道且價格便宜。
吃在臺北
雖然臺南好吃,但是我吃的最多的還是臺北。而在臺北,吃的最多的是政大附近。政大位於木柵地區,臺北市的邊緣,到市中心要五十分鐘左右,被譽為美食荒漠。但是我還是吃得很開心。其實美食荒漠的說法誇張了,因為沒有大食堂的關係,政大附近的餐廳比浙大的墮落街多了好幾個數量級,而且臺式快餐、奶茶店、咖啡館、麵包店、意式德式韓式日式美式馬來式一應俱全,吃了一學期還沒有吃遍。
政大附近我常吃的有山上校區的林記小吃,他家的每日55臺幣特餐是安慰我這個窮交換生的標準食糧,包括一份主菜(比如超~好~吃~的起司炸豬排或者黑胡椒雞排),三個素菜,一個滷蛋,白飯和冬瓜茶。林記的老闆是一個可愛的有強迫症的叔叔,他每次都會一路小跑地過來接待學生,然後一路小跑回去盛飯菜,然後用抹布小心地擦乾碗邊緣的湯汁(即使沒有湯汁),然後在彎腰恭敬地遞飯菜和收錢找錢,錢也是事先疊好的一堆45元的硬幣,還有一句「謝謝」和「這邊有冬瓜茶可以喝」。
同樣位於山上校區的阿福早餐很多政大學生早上愛的供養。
它是一家典型的臺式早餐店,有蛋餅、漢堡、三明治、吐司、黑胡椒麵等常規的早餐,飲料就是紅茶、豆漿和奶茶三大件。最愛阿福家的薯餅蛋吐司,酥脆香濃,而且薯餅很爆漿,臨走前最後買了三份(兩份給室友),阿福的姐姐笑眯眯地問我:那明天是不是要買四份?我說,不行啦,我今天要回大陸了。姐姐說,啊,好可惜,那要記得這裡的味道哦。
阿福的姐姐是一個清秀可愛的女生,蘑菇頭,像某一時期的魏如萱,總是笑眯眯的,看過校刊對他們的採訪,說以前的姐姐是個暴脾氣,還因為學生點了兩樣東西正好是一個套餐,就說「不就是E餐嗎,你是白痴嗎?」但是我所接觸的她每次都是笑眯眯的。她還在採訪中提到,因為學生無心玩笑說她是不是因為沒有念大學才只能做這個,而一度懷疑自己的價值,好在後來愛上了自己的工作。
臺灣很可愛的一點在這裡,無論是早餐店的阿姨,還是便利店的店員,異或是化妝品的櫃姐,她們飽滿的精神和親切的態度總能讓人感受到他們是真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且高尚的,而不是像大陸的很多服務業從業人員,把懷才不遇掛在眉間。
除了夜市和早餐,很地道的臺灣的吃的方式應該是熱炒。熱炒店像舟山的海鮮大排檔,講究熱鬧、新鮮和喝臺啤。熱炒其實就是偏江浙風味的炒菜,比如客家小炒、爆炒黃鱔等等,「熱熱地炒出來的大盤菜「,平均就是一百多臺幣一盤菜。臺灣人喜歡三五好友去長安東路上的百元熱炒一條街,吃熱炒,喝臺啤聊天。
喝在臺北
說完了吃的說喝的,臺灣的奶茶絕不是浪得虛名,政大門口的五十嵐,第一次喝就讓我覺得之前的奶茶都白喝了,還有cozy cafe的凍頂烏龍奶茶,醇厚香濃到不忍心喝完。而蘇打綠學長學姐們推薦的政大茶亭的各種現打的果汁和果汁牛奶也是用料很足,除了水果、光泉鮮奶和煉乳之外,沒有放任何閒雜物等,西瓜牛奶的萌粉色簡直少女心。
而咖啡的部分,到臺灣之後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因為臺灣的咖啡文化很興盛,各個價位的咖啡都有,文青咖啡館更是每一個斜角巷弄都能找到,臺灣的星巴克也比大陸便宜。711的CITY CAFE的小拿鐵香濃可愛,牛奶是直接用的瑞穗鮮乳,而且只要7元RMB,中杯9元,而且第二杯半價,並且可以寄杯,也就是下次再來拿這第二杯,單身狗再也不會因為沒人第二杯而神傷了呢。其實全家的Let『s cafe味道也不輸711,只是CITY CAFE的廣告文案「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太迷人了。
素食
雖然臺灣很好吃,但是四個月下來,我沒有長胖,水土不服小病叢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還是我時不時地吃素之故。臺灣的素食環境很好,政大附近有素食便當店,提供精緻素食套餐的餐廳,食堂設有素食人員專用碗筷,並且麵包店裡的每一種糕點都會標明是否蛋奶素。這大概是因為臺灣的食素人口越來越多,既有養生之故,也有宗教的關係,還有是為了環保。
提到飲食的健康,不由想起臺灣同學向我轉述的香港同學對臺灣食物的看法「所謂臺灣美食,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進去炸一炸」。臺灣同學向我轉述時,是想博得我對香港同學的討伐,但是,我還蠻同意的。臺灣總體的食物偏甜偏油,比如我不慎點過一次全糖的奶茶,膩的我嗓子發癢,而油炸更是無處不在。臺灣人又睡得晚,學生常常一二點還在討論,故夜宵文化興盛,這也是不健康的一種吧。
最後要說食安,這幾年臺灣食安問題很多,瘦肉精、地溝油等等頻出,也展現出了臺灣人微笑禮貌背後的不簡單。味全、頂新(康師傅)、統一和王品這幾大食品餐飲企業都陷入風波,讓人不敢好好吃東西。喝的東西,在我在臺期間,爆出毒茶風波,英國藍、五十嵐的許多茶品被查出農藥超標,讓摯愛五十嵐的我不得不忍痛不喝。臺灣的食安並不那麼好,這是臺灣很好吃的表象背後讓人不安的地方。
還有,關於甜鹹豆花和甜鹹粽的問題,臺灣是甜豆花黨(並且熱衷於向豆花裡喪心病狂地放紅豆、芋圓、仙草等等)和鹹粽黨,只不過臺灣的粽子裡面啥都有,蘑菇鮑魚筍乾蝦仁慄子紅燒肉,奇怪的是這麼多東西放在一起也沒有嘉興粽好吃,並且我的臺灣同學很難理解,為何大陸粽子裡的餡會介於零與兩種之間。
最後放一張阿福姐弟的圖片,他們代表了臺灣食物製造者可愛又充滿人情味的一面,也獻給我吃了四個月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