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理學科中考秉承2018年和2019年的命題思路和特點,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在繼承中有發展,在平穩中求創新。試卷立足地理學科本質,聚焦立德樹人和學科素養要求,把握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精神;試題精選素材,整體布局,創新情境,深入挖掘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較好地體現了中考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導向作用。
一、「立意」行穩,「立德」致遠——突出地理學科思想性
2020年地理中考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立意,緊密結合學科內容,以人地關係為主線,選擇反映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類生產生活實際等話題作為命題素材,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厚植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彰顯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1.謳歌新中國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
2020年地理學科中考試題,一方面重點選擇反映建國以來的偉大成就作為素材,講好中國故事,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另一方面,通過展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照進現實,提升考生的「四個自信」。例如,選擇題中以「滄桑巨變七十載,民族復興鑄輝煌」為主題,反映我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成就;以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共克時艱,南北方協同合作生產抗疫物資為背景,反映我國工業生產基地和工業發展成就;我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通過我國茶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傳播以及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首都北京三個文化帶展示北京古老璀璨的文化,引導學生熱愛家鄉,激發其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夢溪筆談》沈括對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現象的描述,反映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體現古人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對地理規律的認識,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試題還通過引導考生了解祖國的山山水水,理解國家基本國策,關注人口老齡化等未來社會發展問題,增強考生社會責任感,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感。
2. 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培育生態文明觀
地理試題緊密聯繫當前我國生態安全、「三農」、脫貧攻堅、「黃河流域大治理」、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問題,引導考生用人地協調觀看待身邊問題,認識世界,樹立生態文明觀。例如,選擇題中以我國西部「三區三州」地區為例,展現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績;「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通過「農民豐收節」問題情境創設,反映我國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關注「三農」問題;通過某學校師生赴浙江省安吉縣餘村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展現我國鄉村落實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典型案例,引導考生體驗餘村如何從汙染嚴重的村落改變為青山綠水勝地的過程;通過國際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主題「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以及極地海冰變化等話題,引導考生關注海洋環境問題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綜合題42題中通過黃河流域不同河段輸沙量變化和分析,幫助考生深刻理解習近平主席關於「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的生態文明思想;選擇題通過一次性口罩的處理,引導考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關心和愛護環境,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3.再現新時代發展的新情境,樹立全球意識
當前世界風起雲湧,中國在世界中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試題幫助考生了解我國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全球視野,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看待當前世界和各種問題。例如,1996年至今,袁隆平團隊技術人員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受援國,先後向非洲一些國家示範、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選擇題以此為情境考查非洲氣候、地形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中非區域合作內容;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後,杜伊斯堡是第一個向中國捐贈防疫物品的德國城市;4月初,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滿載口罩等防疫物資抵達德國杜伊斯堡,綜合題以這樣的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考生認識中歐合作和交流的意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展示我國大國擔當以及國際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考生樹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阿根廷是我國的友好國家,2020年5月30日,在京舉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開艙儀式上,我國向阿根廷駐華公使移交了搭載的阿根廷國旗。綜合題通過旅遊項目的推介展現了阿根廷的異域風貌,拓展考生的國際視野。
二、「育人」為本,「主題」創新——彰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1.立足學科本質,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2020年的中考正值全國人民共同抗戰「新冠病毒」取得階段性勝利的特殊時期,考生線上學習時間較長。如何引導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學習,改變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地理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其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中考地理在這方面以及難易程度上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試題立足地理學科本質,突出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貼近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從綜合題41題中師生對北京文化帶的「雲航拍」,到42題以「黃河的沙」為主題的「雲研學」,都體現了後疫情時代「雲學習」以及線上與線下融合學習的特徵。綜合題42題黃河流域上中下遊協調發展的系統框架圖,以及43題通過中歐班列聯繫的「藍香蕉工業地帶」與長江經濟帶之間的比較,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考生認識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繫,學習區域系統分析、區域比較等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學科方法,形成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思想,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2.系統謀劃試卷,凝練綜合題主題
中考地理試卷整體布局,系統設計,貫穿人地關係主線,較好地體現了試卷的結構性和思想性。全卷照顧到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從自然專題和人文專題區域到綜合區域,較好地體現了尺度思想和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圍繞內容主線凝練試題主題,是地理中考綜合題布局謀篇的特色和亮點。2020年綜合題延續2018年和2019年的風格,結合現實素材凝練主題統整內容。2020年綜合題的主題為:璀璨文化燿京城,生態治理在前行,中歐合作譜新篇,萬裡友情若比鄰。三年的主題重點突出,清新明朗,貫穿一致,很好地表現了綜合題的立意和命題思想,體現了命題的系統謀劃和整體設計。
3. 圖文結合,情境下的設問創新
地理中考試題照顧到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體現能力水平差異,總體結構布局優化、難度合理。試題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重大話題情境設計,表述簡明扼要,生動鮮活。每一組試題情境貫穿下的設問設計,注意設問之間、選項之間的內在邏輯性,體現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和素養的引領。試卷依託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關注到不同課標點的均衡覆蓋,涉及90餘個課標點。試捲圖文結合,呈現方式多樣化和豐富化。全卷有20幅組圖,涉及區域圖、等高線地形圖、景觀圖、統計圖表、手繪平面圖、剖面示意圖、知識結構框架示意圖等。圖表服務於內容,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
總之,2020年中考地理試題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當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強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注重學科思維過程和學科方法的引領,突出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了考試評價對地理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
2020年地理學科中考秉承2018年和2019年的命題思路和特點,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在繼承中有發展,在平穩中求創新。試卷立足地理學科本質,聚焦立德樹人和學科素養要求,把握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精神;試題精選素材,整體布局,創新情境,深入挖掘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較好地體現了中考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導向作用。
一、「立意」行穩,「立德」致遠——突出地理學科思想性
2020年地理中考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立意,緊密結合學科內容,以人地關係為主線,選擇反映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類生產生活實際等話題作為命題素材,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厚植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彰顯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1.謳歌新中國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
2020年地理學科中考試題,一方面重點選擇反映建國以來的偉大成就作為素材,講好中國故事,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另一方面,通過展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照進現實,提升考生的「四個自信」。例如,選擇題中以「滄桑巨變七十載,民族復興鑄輝煌」為主題,反映我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成就;以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共克時艱,南北方協同合作生產抗疫物資為背景,反映我國工業生產基地和工業發展成就;我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通過我國茶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傳播以及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首都北京三個文化帶展示北京古老璀璨的文化,引導學生熱愛家鄉,激發其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夢溪筆談》沈括對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現象的描述,反映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體現古人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對地理規律的認識,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試題還通過引導考生了解祖國的山山水水,理解國家基本國策,關注人口老齡化等未來社會發展問題,增強考生社會責任感,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感。
2. 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培育生態文明觀
地理試題緊密聯繫當前我國生態安全、「三農」、脫貧攻堅、「黃河流域大治理」、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問題,引導考生用人地協調觀看待身邊問題,認識世界,樹立生態文明觀。例如,選擇題中以我國西部「三區三州」地區為例,展現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績;「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通過「農民豐收節」問題情境創設,反映我國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關注「三農」問題;通過某學校師生赴浙江省安吉縣餘村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展現我國鄉村落實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典型案例,引導考生體驗餘村如何從汙染嚴重的村落改變為青山綠水勝地的過程;通過國際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主題「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以及極地海冰變化等話題,引導考生關注海洋環境問題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綜合題42題中通過黃河流域不同河段輸沙量變化和分析,幫助考生深刻理解習近平主席關於「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的生態文明思想;選擇題通過一次性口罩的處理,引導考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關心和愛護環境,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3.再現新時代發展的新情境,樹立全球意識
當前世界風起雲湧,中國在世界中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試題幫助考生了解我國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全球視野,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看待當前世界和各種問題。例如,1996年至今,袁隆平團隊技術人員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受援國,先後向非洲一些國家示範、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選擇題以此為情境考查非洲氣候、地形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中非區域合作內容;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後,杜伊斯堡是第一個向中國捐贈防疫物品的德國城市;4月初,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滿載口罩等防疫物資抵達德國杜伊斯堡,綜合題以這樣的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考生認識中歐合作和交流的意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展示我國大國擔當以及國際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考生樹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阿根廷是我國的友好國家,2020年5月30日,在京舉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開艙儀式上,我國向阿根廷駐華公使移交了搭載的阿根廷國旗。綜合題通過旅遊項目的推介展現了阿根廷的異域風貌,拓展考生的國際視野。
二、「育人」為本,「主題」創新——彰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1.立足學科本質,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2020年的中考正值全國人民共同抗戰「新冠病毒」取得階段性勝利的特殊時期,考生線上學習時間較長。如何引導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學習,改變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地理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其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中考地理在這方面以及難易程度上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試題立足地理學科本質,突出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貼近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從綜合題41題中師生對北京文化帶的「雲航拍」,到42題以「黃河的沙」為主題的「雲研學」,都體現了後疫情時代「雲學習」以及線上與線下融合學習的特徵。綜合題42題黃河流域上中下遊協調發展的系統框架圖,以及43題通過中歐班列聯繫的「藍香蕉工業地帶」與長江經濟帶之間的比較,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考生認識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繫,學習區域系統分析、區域比較等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學科方法,形成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思想,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2.系統謀劃試卷,凝練綜合題主題
中考地理試卷整體布局,系統設計,貫穿人地關係主線,較好地體現了試卷的結構性和思想性。全卷照顧到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從自然專題和人文專題區域到綜合區域,較好地體現了尺度思想和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圍繞內容主線凝練試題主題,是地理中考綜合題布局謀篇的特色和亮點。2020年綜合題延續2018年和2019年的風格,結合現實素材凝練主題統整內容。2020年綜合題的主題為:璀璨文化燿京城,生態治理在前行,中歐合作譜新篇,萬裡友情若比鄰。三年的主題重點突出,清新明朗,貫穿一致,很好地表現了綜合題的立意和命題思想,體現了命題的系統謀劃和整體設計。
3. 圖文結合,情境下的設問創新
地理中考試題照顧到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體現能力水平差異,總體結構布局優化、難度合理。試題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重大話題情境設計,表述簡明扼要,生動鮮活。每一組試題情境貫穿下的設問設計,注意設問之間、選項之間的內在邏輯性,體現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和素養的引領。試卷依託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關注到不同課標點的均衡覆蓋,涉及90餘個課標點。試捲圖文結合,呈現方式多樣化和豐富化。全卷有20幅組圖,涉及區域圖、等高線地形圖、景觀圖、統計圖表、手繪平面圖、剖面示意圖、知識結構框架示意圖等。圖表服務於內容,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
總之,2020年中考地理試題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當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強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注重學科思維過程和學科方法的引領,突出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了考試評價對地理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