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買感冒藥,是中國製藥企業的恥辱。」1月30日,在湖北省「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政協委員、人福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學海坦言,企業靠拼價格的競爭路子已經堵死了,創新仍是企業的第一要務。(1月31日《湖北日報》)
五一黃金周不再,去年國慶假期,海外遊升溫,日本成為中國遊客主要海外目的地之一。當時有媒體報導稱,遊客們爆買的商品中,感冒藥熱了起來,超過了馬桶蓋等的電子產品。湖北那位政協委員所指的「到日本買感冒藥」,大抵源自於此。不過,對於他把這一現象提到「恥辱」的高度來說道,我卻覺得言過其實,頗不以為然。
「去日本買感冒藥」與恥辱何幹?作為遊客,特別是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後暢遊海外的國人,到了異國他鄉,免不了都有「帶點洋貨回來」的需求和習慣。以去日本遊為例,曾經是熱衷於帶馬桶蓋、帶日本大米等,後來又覺得那裡的面膜、衛生巾和感冒藥等也不錯,於是不約而同地形成了「爆買」之勢。這只不過是選購物品發生了興趣的轉移,而動輒拿「中國製藥企業的恥辱」來唬人,看似有「國貨當自強」的警醒之意,實際上卻未免有點故作高深和譁眾取寵了。
再者,日本的感冒藥應該也算不得什麼「高科技」產品,其生產和銷售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製藥企業,以前沒有通過「日本感冒藥」聯想到「中國藥企的恥辱」,而由於中國遊客前去旅遊和紛紛購買後,才有些急火攻心地感到危險和擔憂了呢?我以為,這就是開放的推動,這便是競爭的壓力。在過去,國人少有出國,自然不太懂得連感冒藥的性價比,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今一作對比,孰優孰劣、孰高孰低,馬上就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並隨之轉化為「爆買」熱情了。
對於中國遊客的「去日本買感冒藥」,不必抬高到故弄玄虛的「恥辱命題」,還應想到的是:日本的一些產品,確實有著其向來重視品質管控的質量優勢,但咱們也不著用妄自菲薄、「恥感」太強。打個比方來說,中日兩國都有為數眾多的書法愛好者,而在書寫的用紙上,正宗地道的中國宣紙,無疑也是日本遊客來中國要大買甚至「爆買」的選擇。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來中國買宣紙」也讓那些日本造紙企業深感恥辱了呢?
研發有先後,造詣有深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流、大趨勢和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優質產品,更容易成為地球村居民共同選擇與購買的對象。由此而論,不斷學習借鑑和吸收引進別人的先進技術,著力研製生產出質優價廉的適銷產品,才是各國企業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要著眼長遠、捨得投入,埋頭實幹、甘於鑽研,這方為創牌樹信的不二抉擇;而那種缺乏競爭時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真正到了優勝劣汰時,才想著用「企業恥辱」「國家恥辱」或「民族恥辱」來求得關照或惠顧,這又何必與何苦了。
「去日本買感冒藥」還是有其一定的警醒意義。而這,便是時下熱議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積極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指的是實體經濟,其中工業和製造業是主戰場。事實上,我國已明確目標,要堅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優化升級,積極培育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技術產業,這二者要同時發力,緊密融合。所以,無論什麼行業,實實在在地齊心協力推進供給側改革,遠比空洞無物的「刷恥辱感」要強多了。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