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曾爆發了多次戰爭,而對於目前世界影響最大的要數第一次和第二次兩場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國對於武器的技術研發,並對戰術進行調整革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為後來的世界劃清了秩序與利益分配。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作為一個極為特殊的國家一直都在被軍迷調侃,一方面是其作戰實力與其國際地位對比失衡,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多次跳反,甚至讓這個一開始屬於戰敗方的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能作為戰勝國的身份籤署最終的停戰協議。
首先要看清義大利如何多次跳反立於不敗之地,要搞清楚義大利究竟為何跳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和和德國之間籤署的三國同盟條約就十分脆弱:一方面德國與奧匈帝國最初是選擇和沙俄結成同盟,並以此來限制法國的發展與壯大,但是俄羅斯帝國在1877幹預巴爾幹半島後,其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就已經呈現出不可調和的局面。因此,德國與奧匈帝國才不得不另選結盟人選,而義大利此時也因法國入侵突尼西亞的舉動而對法國心存芥蒂,自然成為了最好的人選。
儘管看上去,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國家都有著十分明確的共同敵人:法國,但其實在這三國同盟中也有很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首先義大利在對國家進行統一的過程中,與奧匈帝國存在著領土爭議:特倫託、格裡齊亞和巴爾幹半島部分地區。另外這份三國條約本質上也僅僅是防禦條款:對外主動進攻時,另外兩國並無參戰義務,而在被其他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入侵時,其他兩個國家才必須介入。因此對於當時國力相對較弱的義大利來說,籤署這個條約為的也僅僅是受到保護,而非以此為跳板進行擴張。
而在塞拉耶佛事件之後,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開始了戰爭動員,此時的義大利雖然口頭上宣布著中立態度,但背地裡也十分清楚:自己不可能在這次世界大戰中獨善其身,既然如此當然要看看這次世界大戰之中能撈到多少好處。而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注意到了此時依然保持中立態度的義大利,因此雙方便開始對義大利提出各種優惠條件。三國同盟方稱願意將目前屬於奧匈帝國的爭議地區特倫託與東弗留利地區歸還,並且讓義大利享有突尼西亞,但是這並沒有解決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之間全部的領土矛盾。反觀協約國一方則給出了十分慷慨的條件,不但包括了之前與奧匈帝國的領土衝突,另外還多給了許多領土,其中甚至包括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在這樣的條件下,義大利自然選擇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協約國的一方,但是在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後,義大利即便是戰勝國,卻沒有獲得協約國之前所承諾的一切好處,自己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甚至不如塞爾維亞豐厚,這種欺騙最終促成了墨索裡尼政權的上臺,也為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跳反埋下了伏筆。雖然墨索裡尼通過各種手段,將義大利的國家大權攬在手中,並且制定了極富野心的計劃,但是他並沒有注意到早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厭倦了戰爭的民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時候,墨索裡尼並沒有選擇退居二線,以後勤支撐德國,反而積極參戰更是加速了義大利的失敗。
背後是早已厭倦戰爭的民眾,前方卻又是接連敗退的前線,無論是義大利軍隊的士兵待遇還是軍隊指揮官的平均素質,都註定了義大利在前線作戰失利的結局。後方的民眾在聽聞前線慘敗的情況後,也逐漸失去了對墨索裡尼最後的信任,並在1943,義大利內部發生起義。墨索裡尼直接被流放,而新上臺的巴多裡奧政權則立刻對盟軍展開接觸,甚至在投降盟軍後,便立刻對德國進行宣戰。儘管在這一次宣戰中,德國再次佔領了義大利,並救出了墨索裡尼,但對於盟軍以及後世的歷史來說,此時的義大利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自然在二戰結束後以戰勝國的身份屹立於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