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秋風吹,戰鼓擂,又是一年「雙十一」,今年的「雙十一」,內蒙古成為參戰中小商家數增幅最大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包頭亦對此貢獻不小。後疫情時代的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成為當下「風口」,從美妝到房子,由「雲端」到「手中」,從朋友圈到粉絲群,這個「雙十一「熱鬧非凡。狂歡過後,朋友圈已經在思考:購物的「初心」究竟是什麼?
內蒙古也上TOP1
對於「剁手黨」而言,「雙十一」就像除夕守歲一般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全年的日用消費品都是『雙十一』一站式購齊。」資深剁手達人小林告訴記者,這樣的習慣她已經保持了7年。從零點搶免單,搶半價,再到11月11日全天候不定時補貨,這一天成為如小林一般的「剁手黨」們的狂歡節。相較於往年,今年的「雙十一「來得更早一些,從10月21日第一次預售開始,小林也加入到了「尾款」大軍中。「這樣的購物體驗更加新奇、刺激。」小林說。
據天貓數據顯示,11月11日0時至0時30分,天貓實時成交額突破3723億元,一舉超過去年全天的2684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紀錄。京東則宣布前9分鐘「雙十一」累計下單金額突破200億,創造了新消費的又一個裡程碑。天貓方面預計,今年天貓「雙十一「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是覆蓋面最廣、參與度最高的一屆。
有趣的是,今年參戰「雙十一」的中小商家數增幅最大的省市區中,內蒙古雄居第一名,包頭市對此亦貢獻不小。福建、新疆、西藏和吉林省緊隨其後。
與此數據相對應的是,「後疫情時代」,加速推動了我市商家跑步進入電商時代的進程。與「剁手黨」們的興奮相比,線上店主的「雙十一」則是無比忙碌的。直到11月12日凌晨,劉敏仍在線上回答網友提問,整理新的訂單。劉敏在包頭經營保健及日用消費品已經20餘年。疫情期間,她開始嘗試在網上開店,並和丈夫一起開通線上直播帶貨。與此同時,她組建了若干個粉絲微信群,發布直播消息與優惠信息。「甚至將線下的一些活動,比如健身、營養知識講座均搬到了線上。」劉敏說,「天遙地遠,大家均在同一時空。受經濟形勢和競爭壓力的影響,雖然過去那樣集中於一人的大單少了,但零售的更多,收入基本持平吧。而且由於節約了做活動的場地費和產品消耗,促銷活動會更多,吸引了不少新的客戶。」
包頭師範學院經濟學副教授谷素華稱,後疫情時代,實體店的數位化將進一步加快。線上與線下並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的關係。領跑的實體店已經日漸轉化成了「體驗」與「對話」的場所。同時,商品網絡推介的前端化,不但為大家節省了更多時間成本,而且也使得到店成交率更高。
直播帶貨也瘋狂
在數字經濟爆炸的當下,廣告語「董明珠的店」特別流行。的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過後,直播帶貨火得一塌糊塗。2019年還是藍海的直播帶貨,今年已經成為「雙十一」的主戰場。
10月21日凌晨,天貓「雙十一」預售首日,淘寶系的兩大頭牌主播薇婭和李佳琦就進行了一次PK。據淘寶直播榜單統計,兩人的直播分別吸引了1.42億人次和1.61億人次觀看,總銷售額逼近70億元,銷售定金超10億元。11月11日凌晨,天貓公布了關於「雙十一」直播的一組最新數據。其中,店鋪自播GMV(成交額)同比增長509.4%。
劉敏告訴記者,她也趁著「雙十一」的熱度搞了幾場直播,「效果還不錯。粉絲雖然不多,但是都是鐵粉。過後諮詢的很多,都是潛在的客戶。」 新豐集團內蒙古好家寶貝母嬰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蘇文告訴記者:「今年的直播帶貨雖然沒有參與,但接下來布局的連鎖店也將直播帶貨。」
谷素華認為,直播帶火的風行,是眼球經濟和信任營銷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年「雙十一」,不僅是電商平臺對消費活力的激發,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對消費信心的提振,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網際網路平臺作為產業鏈條中的重要環節,充分發揮「鏈主」作用,發揮技術優勢和直面消費終端的優勢,賦能產業鏈,暢通供應鏈,展現出相當的實力,同時給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購物體驗。
狂歡後的理性回歸
「狂歡過後,真省錢了嗎?」11月12日,隨著狂歡的落幕,這一靈魂之問率先在朋友圈發酵。雖然包裹未到,但錢已經花了出去,花唄的借款額也在「噌噌」飆高。網友們紛紛表示:浪費還是省錢,這個事兒還真得好好想想。
「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想過。」小林大睜著熬紅的眼睛告訴記者。「不過家裡兩三年都沒用的洗髮水和洗衣液是有的。」
據了解,早期「雙十一」雖然快遞體驗欠佳,但商家直接打折,頂多再加個滿減優惠的規則,心裡盤算盤算就能明白。但這兩年,定金尾款、跨店優惠、貨到返現等玩法迭出,商家的促銷手段已經從過去的「加減法」直接升級成了奧數,不花些心思還真是弄不明白。
「雙十一」剛剛過去,慧子的「戰利品」已經陸續到手。面對堆積如山的快遞箱,慧子似乎少了早些年搶購時的成就感,反倒多出幾分隱隱的負疚感。在花樣百出的玩法刺激下,她不知不覺買回大量原本用不著的東西。「去年沒有弄明白規則,沒有一起清空購物車,結果沒有享受到跨店滿減,所以今年特別精著心,結果七湊八湊,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買了不少沒用的東西。」慧子說。
作為省錢達人,張蓓今年竟然沒有參與「雙十一」,從30歲出頭時「雙十一」熬夜搶免單,到40歲的當下「退出江湖」,她告訴記者:「以前特別喜歡從一家店買衣服,每到『雙十一』各種搶單,幾年下來,衣櫃、床櫃裡都是這家品牌折扣店的衣服,今年搬家時,才意識到未拆包裝的衣服多到再穿5年也穿不完。」於是張蓓給自己立下規矩,除非必需品,今年不再買無用之物。搬家時,她留了很多暫時不用的東西在舊家,「突然感覺極簡生活特別舒服。淘了七八年,終於理性一回了。」她自嘲說。
市消費者協會會長廖偉告訴記者,如今的線上銷售如同實體店一樣,不斷利用各種「年節」做文章。年初就有年貨節、女王節,然後是「5•20」、親子節,夏天有「6•18」,再到開學季、「雙十一」、「雙十二」……期間還有些這樣那樣的小節,促銷活動層出不窮,商家的促銷手段不斷翻新,因網購產生的消費投訴也在逐年增加。「在此還是要提醒大家小心甄別,理性消費。」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