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凌晨5點,內蒙烏蘭察布市還裹在一片漆黑中,氣溫也降至零下2℃,張小利和同事開上大貨車,早早地來到了食品廠。
平日裡不需要這麼早,也不需要這麼大的車,但今天不一樣,全國蜂擁的訂單等著發貨。「咱們動作得快點,8點分撥中心就發車了。」掃描、攬收、裝車,一氣呵成,不到6點,就完成了攬件。
作為蘇寧天天內蒙烏蘭察布市豐鎮分部負責人,這個雙十一,讓家鄉爆賣的豐鎮焙子火速抵達消費者,就是張小利的使命。
(張小利正在整理派送包裹)
物流「第一護法」,護衛家鄉焙子「出圈」
焙子是內蒙有名的清真小吃,噴香耐飢且易於消化,便於攜帶又經濟實惠,屬於地道的大眾食品。
豐鎮焙子藉助網際網路早已遠銷全國,外地消費者一看,這不是月餅嗎?反而記不住「焙子」二字。豐鎮焙子順勢而為,在線上以「豐鎮月餅」的名義銷售,圈粉無數,也成為全國少有的不局限於中秋時節的月餅。
「中秋每天800多件,雙十一更是來勢洶洶,每天上千件。」張小利說。
焙子月餅怕壓怕撞,大促期間,更不能因為破損扯後腿。在豐鎮,張小利專門設計了定製版包裝,很受歡迎。
「以前的外包裝盒類似鞋盒,不貼身,裡面填充較多,打包也麻煩。」張小利設計的新包裝,比著焙子月餅禮盒的尺寸,僅大0.4公分,盒子改為上下開口,厚度由5層改為3層,同時還去掉了摺疊部分,不僅降低了破損率,還能減少打包工序,提高效率。
這種專屬包裝,成為豐鎮焙子「出圈」、走向全國的「第一護法」,天天快遞也成為當地商戶們決戰大促時優先選擇的物流通道。
(只要有焙子月餅要發貨,不論多少,張小利都會親自去)
快遞進村,把烏海農特產銷往全國
早上6點過,當張小利在豐鎮「護送」焙子月餅啟程時,750公裡外的烏海市烏達區,黃龍也已到達網點,他要把整車的內蒙古沙棗,儘快送進雙十一的物流轉運網絡。
與豐鎮一樣,烏海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水土光熱資源充足,葡萄、沙棗等農產品豐富,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傳統渠道滯銷,給農戶帶來了一些損失。
「『818的葡萄,雙十一的棗』,咱們把快遞發得快、發得好,就是最好的助農增收。」黃龍為人幹練、說話樸實。
(送貨上門、當面籤收是蘇寧物流的常規操作)
今年818前,恰逢葡萄採摘季,黃龍主動來到村裡的葡萄採摘地,挨家挨戶拜訪,並在葡萄園搭棚設攬收點,即摘即運。他自己還買遍了全國各地的葡萄,不為嘗味道,只為研究最好的包裝,為烏海葡萄定製了「四重防護」:葡萄套袋,減少脫落;內用泡沫箱,溫柔呵護;再內置冰袋,防止高溫腐壞;最外面還要套一層紙箱加固。
今年雙十一,黃龍又緊盯著烏海沙棗。內蒙沙棗生長於低降水的荒漠、半荒漠地區,生命力極其旺盛,果味甜酸可口,更關鍵的是,沙棗樹抗旱抗風沙,是很好的防風固沙、綠化造林樹種。
「沙棗賣得好,不但農戶可以增收,而且荒漠可以變少,烏海天天快遞不僅僅是農產品的搬運工,而且要成為綠色烏海的建設者。」
特產「出圈」的背後,是當地人的美好生活
進入11月,內蒙大部分地區都已零度以下,而雙十一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人們的購物熱情。
為了確保效率,張小利將攬收時間分為兩個批次:發往內蒙西部的,走呼和浩特分撥中心,早8點發車,凌晨5點就要去攬件;發往全國的,走河北廊坊分撥中心,晚上9點發車,一般下午4點去攬收。
「每天都是連軸轉,1號到3號那波,量已經翻倍了,11、12號這波更猛,大家都做好了準備!」
與張小利不同,黃龍的一天是從網點開始的,目前沙棗銷售還沒起來,攬件並不多,重心放在配送上,要讓家鄉居民也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雙十一下的單。
「我們這主幹道中午限行,送快遞要靠兩條腿。」黃龍和同事們每天都超5萬步,甚至為了搶時間,一路都要小跑。
近年來,隨著蘇寧天天快遞網絡向縣鎮農村的密集覆蓋,雙十一不再是一二線城市的專屬購物節,內蒙邊地,也都融入了這個全球大的線上購物狂歡節。
可能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中國地圖上,烏蘭察布和烏海在哪裡,但絲毫不影響豐鎮焙子月餅、烏海葡萄沙棗遠銷全國,而天天快遞在全國範圍內織起一張連接千家萬戶的物流網絡,更是讓烏蘭察布與烏海的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揮灑著與北上廣同樣狂熱的購物熱情,享受著和包郵區江浙滬相差無幾的物流便捷。
免責聲明: 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工作人員聯繫(18731251601),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