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打臉,已經成為現代人「網上衝浪」的一種常規性境遇;相比之下,不被打臉反而是一件罕事。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但凡關心時事又愛發表看法之人,難免被其所累。
比如,前段時間的「畢節幼兒園性侵事件」,就有很多人被打了臉,我也是其中一員。事件一出,目睹當事人得意洋洋炫耀之樣貌,聯想到無辜孩童被凌虐之慘狀,怒火中燒,心湯沸騰,急著轉發相關報導,還附上一番義正詞嚴的譴責之語。
但是很快,事件就翻轉了。先是有網友扒出相關圖片涉嫌造假,緊接著警方發出調查聲明,澄清了事件原委。
我被打臉了。
不過,除了灰溜溜地刪掉「打臉記錄」,似乎也無其他過甚的反應,因為「被打臉」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快遞員丟芒果下跪」,同情女快遞員,譴責顧客惡意投訴和非人道的行業規則,被打臉了——快遞員私自寄了假快遞;
「樂清男孩失蹤」,積極幫忙轉發尋人啟事,關心當事家長,被打臉了——妻子為了考驗丈夫,把小孩藏起來了;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跟隨大v步伐,譴責不負責任、利用病童圈錢的父母,被打臉了——營銷號扭曲了事實,善款並未被濫用;
現在,想不被打臉實在太困難了。我們並非聖賢,沒有一雙慧眼能看透事件真相;更無一對可以穿透屏幕的手足,對事件進行親身實地的調查。
偏偏網際網路又是一個「語境塌陷」的場域,我們能看到的都只是支離破碎的碎片化真實,被打臉的風險自然很高。
2
其實說到「打臉」這事兒,也和社會現實與集體心理有關。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後真相」,指的是個人的情感及信念,往往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人們的判斷。
在這個時代,真相併沒有被篡改,只是變得非常次要。與真相相比,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感覺;凡是與自身立場相悖的事物,只會遭到無視和扭曲。
「後真相」這一詞彙隨著英國脫歐公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等一系列事件而逐漸為人熟知。在這些事件中,真相的作用力是滯後的,情緒卻是先行的。
換言之,人們在判斷一件事時,事件真相退居二線,而情緒取而代之成為首要標準。因此在大多數公共事件的討論甚至決策中,人們做出判斷的首要標準,只取決於自己的情緒。
這倒不單單是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新現象。追溯漫長的歷史,人類的天性就是更相信情感而非理性,這正是《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念茲在茲的信條。
只不過,網際網路的種種特性加劇了這種趨勢。
其一在於,網際網路的平等特性,降低了普通個體發表言論的準入門檻,人人把持麥克風,皆可參與公共討論;
其二在於,自媒體的興起,消解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前者以海量、迅速的特性,將後者的影響力大大瓜分;而一些自媒體所傳播的低質信息,將輿論場域攪成一鍋亂粥,真相無處可循。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指出:「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當人們既不了解真相,又擁有隨便發言的權利,而且全靠自己的情感作為判別標準時,那就自然很危險了。
結果就是,事件一出,眾人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大量建基於情感的意見被肆意表達;然後事件反轉,表達者被打臉……如此循環往復,構成當代網際網路場域的一道奇觀。
打臉與後真相時代相伴相隨。
3
話說回來,打臉這件事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在於,現在很多人「打臉而不自知」,甚至熱衷於被打臉。
對他們來說,意見表達是無負擔的,被打臉也不會耗費什麼成本。所以,他們不會因為一兩次被打臉就停止意見表達,甚至哪怕是在表達上謹慎一點點。
鍵盤啪啪,義正詞嚴,既過了嘴癮,又宣洩了情緒。如果事後被打了臉,那也無所謂,微博一刪,我還是正義且無過錯的好青年。
但他們忽略了打臉行為所指涉的實質性後果,比如對當事人(特指被針對一方)的影響。
很多當事人會被各種嘴炮連成的輿論暴力所傷害,受到極大的精神壓力;當這種暴力以「人肉搜索」的方式穿透網絡時,又會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現實生活與工作。
永遠不要低估言論所能造成的惡劣影響,許多人甚至因不堪重負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比如四川德陽自殺的女醫生。
此時,被打臉者誠然可以用「法不責眾」為幌子躲避懲戒,也能用「言論無罪」外加一點點反思來逃避內心譴責,但一些個體的真實人生,已經因此面目全非乃至無法挽回。
4
那是不是為了不被打臉,我們就要不發聲甚至不關注時事了呢?
倒也不是,這顯然有點矯枉過正了。公共領域的合理討論,是公民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輿論關注,很多黑暗與不公會被隱於暗處,無人發現。
只是,為了不被打臉,你首先要知道一點:新聞的真實性是一個過程,而非靜態化的存在。真實並非確定之物,而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通過不斷地發掘、跟進、調查,方可展現。
即便是假新聞,仍有被澄清的機會。權威媒體調查報導也好,官方調查結果出臺也好,多方主體的跟進,自然會讓事件真相愈發清晰。
而「吃瓜群眾」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或者說能發揮的作用,就是保持持續的關注。流量時代,注意力是稀缺而寶貴的;在很大程度上,普通人的關注就是推動事件真相不斷被挖掘的動力。
所以,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面對各種讓你心急如焚、心如刀割的事件時,切忌宣洩情緒、急於發聲、隨意定性;相反,應該有「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耐心,冷靜下來,保持持續關注即可。
這才是在「謠言漫天、真相難覓」的後真相時代,避免被打臉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