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的哲學與後真相時代

2020-12-12 虎嗅APP



1

 

被打臉,已經成為現代人「網上衝浪」的一種常規性境遇;相比之下,不被打臉反而是一件罕事。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但凡關心時事又愛發表看法之人,難免被其所累。

 

比如,前段時間的「畢節幼兒園性侵事件」,就有很多人被打了臉,我也是其中一員。事件一出,目睹當事人得意洋洋炫耀之樣貌,聯想到無辜孩童被凌虐之慘狀,怒火中燒,心湯沸騰,急著轉發相關報導,還附上一番義正詞嚴的譴責之語。

 

但是很快,事件就翻轉了。先是有網友扒出相關圖片涉嫌造假,緊接著警方發出調查聲明,澄清了事件原委。

 

我被打臉了。

 

不過,除了灰溜溜地刪掉「打臉記錄」,似乎也無其他過甚的反應,因為「被打臉」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快遞員丟芒果下跪」,同情女快遞員,譴責顧客惡意投訴和非人道的行業規則,被打臉了——快遞員私自寄了假快遞;

 

樂清男孩失蹤」,積極幫忙轉發尋人啟事,關心當事家長,被打臉了——妻子為了考驗丈夫,把小孩藏起來了;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跟隨大v步伐,譴責不負責任、利用病童圈錢的父母,被打臉了——營銷號扭曲了事實,善款並未被濫用;

 

現在,想不被打臉實在太困難了。我們並非聖賢,沒有一雙慧眼能看透事件真相;更無一對可以穿透屏幕的手足,對事件進行親身實地的調查。

 

偏偏網際網路又是一個「語境塌陷」的場域,我們能看到的都只是支離破碎的碎片化真實,被打臉的風險自然很高。


2

 

其實說到「打臉」這事兒,也和社會現實與集體心理有關。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後真相」,指的是個人的情感及信念,往往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人們的判斷。

 

在這個時代,真相併沒有被篡改,只是變得非常次要。與真相相比,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感覺;凡是與自身立場相悖的事物,只會遭到無視和扭曲。

 

「後真相」這一詞彙隨著英國脫歐公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等一系列事件而逐漸為人熟知。在這些事件中,真相的作用力是滯後的,情緒卻是先行的。

 

換言之,人們在判斷一件事時,事件真相退居二線,而情緒取而代之成為首要標準。因此在大多數公共事件的討論甚至決策中,人們做出判斷的首要標準,只取決於自己的情緒。

 

這倒不單單是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新現象。追溯漫長的歷史,人類的天性就是更相信情感而非理性,這正是《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念茲在茲的信條。

 

只不過,網際網路的種種特性加劇了這種趨勢。

 

其一在於,網際網路的平等特性,降低了普通個體發表言論的準入門檻,人人把持麥克風,皆可參與公共討論;

 

其二在於,自媒體的興起,消解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前者以海量、迅速的特性,將後者的影響力大大瓜分;而一些自媒體所傳播的低質信息,將輿論場域攪成一鍋亂粥,真相無處可循。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指出:「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當人們既不了解真相,又擁有隨便發言的權利,而且全靠自己的情感作為判別標準時,那就自然很危險了。

 

結果就是,事件一出,眾人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大量建基於情感的意見被肆意表達;然後事件反轉,表達者被打臉……如此循環往復,構成當代網際網路場域的一道奇觀

 

打臉與後真相時代相伴相隨。


3

 

話說回來,打臉這件事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在於,現在很多人「打臉而不自知」,甚至熱衷於被打臉。

 

對他們來說,意見表達是無負擔的,被打臉也不會耗費什麼成本。所以,他們不會因為一兩次被打臉就停止意見表達,甚至哪怕是在表達上謹慎一點點。

 

鍵盤啪啪,義正詞嚴,既過了嘴癮,又宣洩了情緒。如果事後被打了臉,那也無所謂,微博一刪,我還是正義且無過錯的好青年。

 

但他們忽略了打臉行為所指涉的實質性後果,比如對當事人(特指被針對一方)的影響。

 

很多當事人會被各種嘴炮連成的輿論暴力所傷害,受到極大的精神壓力;當這種暴力以「人肉搜索」的方式穿透網絡時,又會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現實生活與工作。

 

永遠不要低估言論所能造成的惡劣影響,許多人甚至因不堪重負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比如四川德陽自殺的女醫生。

 

此時,被打臉者誠然可以用「法不責眾」為幌子躲避懲戒,也能用「言論無罪」外加一點點反思來逃避內心譴責,但一些個體的真實人生,已經因此面目全非乃至無法挽回。

 

4

 

那是不是為了不被打臉,我們就要不發聲甚至不關注時事了呢?

 

倒也不是,這顯然有點矯枉過正了。公共領域的合理討論,是公民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輿論關注,很多黑暗與不公會被隱於暗處,無人發現。

 

只是,為了不被打臉,你首先要知道一點:新聞的真實性是一個過程,而非靜態化的存在。真實並非確定之物,而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通過不斷地發掘、跟進、調查,方可展現。

 

即便是假新聞,仍有被澄清的機會。權威媒體調查報導也好,官方調查結果出臺也好,多方主體的跟進,自然會讓事件真相愈發清晰。

 

而「吃瓜群眾」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或者說能發揮的作用,就是保持持續的關注。流量時代,注意力是稀缺而寶貴的;在很大程度上,普通人的關注就是推動事件真相不斷被挖掘的動力。

 

所以,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面對各種讓你心急如焚、心如刀割的事件時,切忌宣洩情緒、急於發聲、隨意定性;相反,應該有「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耐心,冷靜下來,保持持續關注即可。

 

這才是在「謠言漫天、真相難覓」的後真相時代,避免被打臉的正確姿勢。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在哪裡?
    摘 要: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被忽視,而個人意識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被人們稱之為「後真相」時代。在「後真相」時代,只要有真相,就可能有被掩蓋、塗抹、顛覆的真相。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12月16日 澎湃新聞)    經核實,12月8日當天,艾先生將乘客送到醫院後,乘客立即將孩子送醫治療,未留下任何聯繫方式,艾先生因處理違章的需要,只能通過向醫護人員描述送醫時的情況以找到當時的乘客,醫院正好有相吻合的病人,而因疫情防控需要,外人不能進入病房,因此護士將病人家屬的聯繫方式轉交給了艾先生。
  • 《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
  • 「後真相政治」時代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9月10日一期封面想像一下川普和真相有多遠,在他生活的世界,歐巴馬的出生證明是偽造的,還是「伊斯蘭國」組織的締造者。川普是「後真相政治」的典型:人們越發依賴「感覺真實」的假想,而無視事實真相。政客會撒謊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但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更危險的「後真相政治」時代。真相不再是被扭曲或受到爭議的對象,而是它本身變得不重要了。過去的政治謊言是為了讓人們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觀念,川普們的謊言不再是為了試圖說服精英,因為他們的目標選民既不相信也不喜歡精英,而是為了增強偏見。
  • 用哲學三元論正確認知宇宙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化沒有哲學,有人說中醫是偽科學,有人說陰陽五行論與科學是矛盾的。我說如果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與中華哲學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統一,可以互相否定對方沒哲學。科學與中華哲學沒有統一的思維方式,主要原因就是,沒人理解陰陽的有無相生,相反相成,五行的相生相剋,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動態平衡關係,是哲學基本問題,同時也是科學的基本問題。人體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能量動態平衡互動關係,能量的互動關係需要路徑,就是經絡。
  • 電視劇《真相捕捉》收官 「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解決什麼
    BBC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近日收官「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本報記者 王筱麗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
  •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這個時代研究哲學適逢其時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  在今天這個時代研究哲學適逢其時  7月17日,3000餘人在北京八寶山冒雨送別著名學者、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任繼愈先生曾擔任3屆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   我們的道德和倫理一定要重建   中國青年報:任先生走後,公眾對「國學」和「大師」的討論多了起來,暑期國學班大受追捧。您覺得「國學熱」是否昭示哲學黃金時代的到來?
  • 【個人意見】《真相捕捉》:對抗「後真相時代」,從少用微信開始
    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評為年度關鍵詞,它的含義是如今事實發生什麼不再重要,人們對事件論述所產生的情緒超過了事實本身,「事實勝於雄辯」這一常識也已失效,取而代之的則是「詭辯戰勝事實」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 世界哲學史:翻譯的時代
    古希臘著作有時也會繞一個彎,也就是說,它被翻譯成希伯來文後又重新返回歐洲。後來,人們也直接從古希臘原文把古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再後來,人們又把古希臘著作從拉丁語翻譯成了漸已發展成熟的歐洲各民族的語言。
  • 網友:真相打臉!
    網友:真相打臉!對於尋找最能深入某個國家或者地區民心汽車來說,其實特別的簡單,看他們大街上到處跑的計程車就知道了,這輛車能被出租司機所接受,在當地的影響力絕對是深得民心。聽完這位業內人士的解釋,小編也深深地認識到大陸和香港的不同之處,特別是第三點,這也能反映出當地人的交通意識和素質等問題,同為一個國家,差距是有些大,不少的網友在聽到了這位業內人士的解釋後也表示:真相打臉!
  • 寶媽嫌老師沒文化,真相打臉了
    寶媽吐槽老師文化低,真相打臉了姐姐家的小外甥女今年讀三年級了,語文課本中有一首杜牧的古詩《山行》,但是有一個字的讀音讓媽媽很費解,那就是「斜」字。記得小時候學「斜」字時老師教的是讀「xie」,後來學這首詩時老師卻再三強調讀「xia」,因為古人為了押韻是這麼讀的,當時因為改不過來還被老師多次批評。
  • 提升科學哲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三大體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方式產生變革性影響,這使得與之密切關聯的科學哲學研究走到了時代前沿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表示,在哲學的二級學科中,科學哲學具有普遍性與一般性。這就要求科學哲學研究者必須對科學所研究的問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組織形式、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社會後果、價值影響和倫理衝擊等科學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真問題展開認真研究,使之能夠更好地解決科學實踐中亟待哲學辨析的難題。
  • 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本屆論壇以「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為主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餘位學者圍繞「現當代哲學視野與『中國問題』」「中國傳統在現代性視域中的創新與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中國道路與全球現代性」等議題展開了深度對話。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而新時代哲學則擔負了新的歷史使命。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這裡,我想集中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談一下張載哲學的價值與意義。清刻本《張子全書》 資料圖片  「哲學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張載哲學就很好地印證了黑格爾的這句名言。張載哲學的出現,正是當時思想世界中儒學復興運動的重要標誌之一,即針對印度佛教東來與本土道教興起後對中國主流思想衝擊的一個創造性回應。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一向把大千世界看成是一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整體,即肯定其為實有,不曾懷疑過它的客觀實在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體現這一思想的最重要經典就是《周易》。
  • 威廉·戴維斯:西方進入「後真相政治」時代
    美國「政治真相」網站發現,唐納·川普70%「基於事實的」聲明其實屬於「基本不實」、「不實」和「胡說八道」。 有關英國脫歐公投,脫歐派聲稱,歐盟成員國身份每周使英國損失3.5億英鎊,但沒能說明英國反過來得到的資金。 這種感覺現在非常普遍:我們已經進入後真相政治的時代。 當政治變得越來越充滿對抗並且由電視表演主宰,事實在公眾辯論中的地位升得太高。
  • 「齒魚」改名「智利海鱸」身價倍增:後真相時代的5種「套路」
    如果用英國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的話來說,巴塔哥尼亞齒魚、智利海鱸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屬於競爭性真相,而商人的做法則是「操縱真相」的策略之一。赫克託·麥克唐納所著的《後真相時代》一書,系統探討了關於「真相」的三大問題:何為「真相」?真相是如何被人為操控和扭曲的?身處後真相時代,我們應當如何正確應對?
  • 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
    作為一個非典型哲學專業畢業生而言,這個問題如果不出意外,可以納入「哲學」範疇。在故事的開始,我想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一、哲學是什麼?相信這個問題會令大多數人感到焦慮,但請恕筆者以此作為開篇話題。
  • 辛有志事件:後真相時代,警惕輿論場中「偽正義」式吶喊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