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計程車,李俊星拿起手機看了一眼時間,在確認能準時到達公司之後,他開始吃早飯。來自十足便利店的兩個包子和一個茶葉蛋,是他早餐的標配。
指針剛過中午12:00,王麗準時出現在了「全家」便利店,一份香冒酥肉便當加上一杯湃客咖啡,就是她的午餐。
等女兒上完英語補習班,趙女士又帶著她來到了邊上的「Vango」便利店。像往常一樣,趙女士又買了女兒喜歡的貼紙書和小甜點,這已經成為她的習慣。
……
如果將這些人的故事放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找出共同點:他們都是便利店的常客。如今,王麗等人已經成為便利店生態當中的一個縮影,反過來講,正是便利店的變局,改變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消費和生活方式。
過去一年,便利店成了資本眼裡的風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目前已接近1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了1300億元。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消費習慣與北上廣深的消費習慣越來越趨同,杭州的便利店已經步入成熟期。新一輪便利店大混戰,已經拉開序幕。
便利店的競爭熱點究竟在哪裡?從它們「賣什麼」,就能洞見其中的一些玄機。
90後白領不愛餐館獨愛便利店? 熟食徵服年輕人成便利金字招牌
中飯的用餐地點有哪些選擇?食堂、麵館或者小飯館?王麗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便利店。
王麗是解放路一公司的90後文員,一到飯點,她並不會像多數同事那樣急吼吼地趕去公司周邊的麵館吃麵,而是徑直前往中山中路與解放路交叉口的「全家」。一份便當加上一杯咖啡,或者一份拌麵加上一瓶飲料,就是她的中飯。
「不得不說『全家』的便當還是挺好吃的,十多塊錢一份,價格也不貴。」在王麗眼中,像芝士咖喱豬排飯、香冒酥肉便當、芝士咖喱豬扒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口味過得去,便捷也是她選擇在便利店就餐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熱便當只需一兩分鐘,即使偶爾需要排個隊,5分鐘就能吃到便當。不像周邊商圈的一些飯館和麵店,一遇到用餐高峰就得等,而且,有時候連吃飯的座位都沒有。」
與王麗一樣,李俊星也是便利店的常客,而且,與她比起來,李俊星對慶春路「十足」的依賴程度更高。用他的話說,每天光臨兩次「十足」,幾乎是雷打不動的事。
李俊星所說的一天光臨「十足」兩次,分別是早上和晚上,一次為了買早飯,另一次則是為了買夜宵。
「我想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便利店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便利。」說起自己依賴便利店的原因,李俊星將其歸結於工作繁忙。
「我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三天兩頭加班,早起做早飯對於自己來說並不是什麼現實的事情。早上走幾步到『十足』買兩個包子外加一個茶葉蛋,早餐就能對付過去。晚上回家,買份即食的拌麵,夜宵也就解決了。」
放眼望去,像盒飯、便當、關東煮等熟食已經成為各個便利店的標配,究其原因,自然和消費者的組成密切相關。
在今年上半年的2017中國便利店大會上,中國全家總經理朱宏濤透露:大數據顯示,90後最愛逛全家,29.4%的消費者是90到95後。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間接決定了熟食在便利店的熱門地位。
另一方面,熟食作為便利店重要的流量入口,也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中國全家新聞發言人王意文介紹,以杭州全家為例,銷量排名前列的人氣商品包括湃客咖啡、FAMI冰淇淋、盒飯等。這份榜單,也從側面反映了熟食對於便利店的重要性。
一張小貼紙如何引發蝴蝶效應? 個性化布置,讓便利店名利雙收
像往常一樣,一上完英語補習班,趙女士就帶著6歲的女士來到了補習班邊上的「Vango」便利店。這其中的動力,摻雜著女兒的意願,更確切地講,是「Vango」的商品吸引了趙女士的女兒。
「我們幾乎每周都會光顧『Vango』,在邊上的『瑞思』英語上完課,我就會帶著女兒過來。」
原來,趙女士的女兒是"Vango"便利店貼紙書的忠實粉絲,每當貼紙書有更新,她的女兒都會買上一份。
由於貼紙書的更新頻率並不高,找不到更新版貼紙書也是常有的事。不過,這似乎並不會影響趙女士和她女兒逛「Vango」的樂趣。
相隔僅數百米,同樣是「Vango」便利店,位於鳳起站地鐵站的「Vango」和鳳起路上店面就有著「本質」的區別。在不大的店面裡面,麵包、飯糰、飲料和關東煮等食品佔據了大部分位置。此外,還不乏像雨傘等常見日用商品。
「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是一天當中最忙的時候。這個時候,像飲料、麵包、飯糰等食品就成了最暢銷的商品。」店員介紹,進入冬季,不少顧客對食品有了加熱的需求,這也使得她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忙碌。
無獨有偶,在不同的位置開特定的便利店,已經是各大便利店投資方的共識。這兩年,快客也打造了不少個性化門店。
「像開在高新研發園的文藝風便利店,開在汽車城的汽車主題便利店,文創園裡的法式小鎮店……」浙江聯華快客總經理馬劍解釋,顧客在普通門店裡大約停留3至5分鐘,在擁有就餐休息區的門店會停留15至30分鐘,在主題店,他們會停留30至40分鐘,復購率更高。
馬劍表示,整體來看,杭州的便利店數量依然很少,密度在全國排名10名之後,未來還有很大空間。以浙江快客為例,目前杭州寧波一共200多家門店,未來三年要新增300到500家。
300米距離如何戰勝折扣誘惑?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便利」
價格偏貴,商品種類不多,消費者選擇有限……便利店的競爭力到底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創業者蔣義昆有著自己的理解。
每天晚上,家住青年路的蔣義昆常常會去相隔幾十米的喜士多買牛奶。在300米開外,就有一家聯華超市,同樣一罐牛奶,喜士多的價格要比聯華貴上一元多。有意思的是,蔣義昆很少去聯華超市,他的選擇,恰恰是賣得更貴的喜士多。
「顧名思義,說到底,便利店提供的是便利,是服務。」蔣義昆說。在他的理解裡,正是近距離的喜士多讓自己節省了時間與精力,讓生活變得更便利,這也是所有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
李俊星也有著相似的看法,對於李俊星來說,解決早餐與夜宵只是「常規業務」。在平時,「十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給予自己便利,這也是他推崇「十足」等便利店的原因。
雖然價格略高於超市,但李俊星並沒有表現出反感。
「便利店的特點就應該是便利,比如24小時營業,比如能在便利店裡面吃一個簡單的夜宵等。在此基礎上,只要價格合理,都是可以接受的。」
這樣的觀點也與業內人士的觀點不謀而合。
「夏天到了,好想來點兒冰激淋、飲料,走,去便利店。」在2017中國便利店大會上,波士頓諮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呂晃介紹,正是因為這類「5分鐘內得到滿足」型商品,便利店永遠有它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