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清宮劇著實不少。
對清朝後宮的等級,普通觀眾已有基本認知,不過總體仍是一知半解。
今天我們一併了解清楚。
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實則,還有一個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既是宮女,自然也就排不上等級。
不同等級,其實也是不同官職。
官大一級壓死人,等級不同,待遇就不同,比如冊封:
冊封皇貴妃和貴妃用金冊;冊封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嬪用銀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
至於每個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禮儀,尤其是周邊奴才的尊上踩下,我們在劇中也能窺見一二。
我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就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家庭也不例外。
皇后是妻;皇貴妃至嬪4個等級為妾;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僅為通房,不算妾室,沒有朝服和朝冠。
清初(入關前),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
妻妾都稱「福晉」或「格格」,像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
皇太極時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
但直到康熙,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
此時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晚清時,皇帝的后妃人數與前朝相比大為減少。
同治帝僅一後四妃,光緒帝僅一後二妃。末代皇帝溥儀甚至還遭遇離婚,此是後話,不提。
嬪妃來源主要是選秀。
清朝每三年選一次秀女,為了保證所謂尊貴血統,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
秀女的年齡要在13至16歲之間,身體健康無殘疾。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
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
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
一朝天子一朝妃。
一旦皇帝駕崩,後宮嬪妃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
這些後宮女子,不論此前如何爭奇鬥豔、爭權奪利,都瞬間從熱鬧跌入冷清,屬於她們的時代一去不返。
好在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一年只有幾天。
想像一下,假如皇帝已年邁,最後一屆秀女選入之後,沒幾年,皇帝駕崩,這些女子可能還不到20,餘生便只能在被遺忘的角落沒有寄託地活著。
這是怎樣的一種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