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準一中文藝宣傳隊合影。
準格爾旗位於鄂爾多斯高原東麓,蒙晉陝三省區交界地帶,北、東、東南有偉大的母親河——黃河三面環繞。這兒是漫瀚調的故鄉,歌舞的海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準格爾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各中學、廠礦、人民公社、成規模的知青點,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當時的標準稱謂為ⅩⅩ(單位)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由於筆者搜集、掌握、了解這方面史料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將著重介紹準格爾第一、二、三、四中學,榆樹灣地區「三廠一校」文藝宣傳隊,準格爾西部當時人們知之甚少的黃天棉圖陶瓷廠文藝宣傳隊,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開展文藝活動的情況。
一九七六年,準二中文藝宣傳隊合影。
一九七二年,準三中暨暖水文藝宣傳隊參加全旗文藝匯演合影。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在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的荒原上,準格爾兒女是如何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燦爛的藝術之花!為什麼漫瀚文化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經久不衰,掀起塵封的蓋頭楚楚動人,根植民間百折不撓。那年那月那些人們廢寢忘食執著的追求,無附加條件的熱愛,以及人民群眾盈盈的期盼……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更離不開生活。準格爾沃土,催生漫瀚文化爭奇鬥豔枝繁葉茂,時移世易,唯旗民百姓喜聞樂見的的音樂藝術生生不息。
一九七五年,準四中文藝宣傳隊合影。
一九七六年,準四中文藝宣傳隊器樂合奏。
從左到右 高鳳翔、劉長命、王玉科、常金山、龔二栓、楊文清、黃福成
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通用的一種組織名稱。當年參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由一些能歌善舞的人組成,最初演出的大都是「表忠心」的節目,如唱「語錄歌」、跳「忠字舞」,演「樣板戲」,憶舊社會之苦、思新社會之甜的快板書,三句半,小品等等,藝術性通常要讓位於節目的「戰鬥性」和「革命性」,「趣味性」,強調「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兼顧突出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宣傳單位系統中心工作,等等。進入七十年代以後,許多地區和單位為了簡潔明快,把突出「毛澤東思想」融入到節目中,業餘文藝團體統一更名為XⅩ文藝宣傳隊。如:準格爾旗第一中學文藝宣傳隊,準格爾旗榆樹灣硫磺廠文藝宣傳隊……
一九七二年,準一中文藝宣傳隊參加全旗文藝匯演合影。
三廠一校演出劇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準格爾旗有第一中學(位於沙圪堵鎮)、第二中學(位於海子塔公社)、第三中學(位於暖水公社),一九七三年,準格爾旗所有中小學將原春季招生入學改為秋季招生入學,學制小學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之前,一些鄉村小學設置了「戴帽子初中班」,還有一些地區中學設置了「農中班」(相當於高中)。是年,取消了農中班,成立了第四中學(位於柴登)。一、二、三、四中,是準格爾旗僅有的四所高級中學,按照居住地劃片招生,四所中學先後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甚至有的以班級為單位,也組建了文藝宣傳隊,譬如準四中二班、五班就有單獨的文藝隊,利用課餘時間,積極組織開展文藝活動。
一九七六年,參加全盟中小學文藝匯演師生合影於東勝。
最上排左起第四依次為 :鄭大春、呂效端、王存田、高清澤、劉培存老師
一九七六年,參加全盟中小學文藝匯演部分中小學生合影。
前排左二 指導老師奇巴圖(旗烏蘭牧騎 )其餘三位為沙一小學生。
後排左起 朱楠(準一中) 鮑春霞 (準一中) 王彩娥 (八.二五學校) 王麗英 (準三中)楊金魚 (準四中) 胡生泉(準四中) 丁志勇 (準三中) 周永利(準三中)
準一中校史文化積澱深厚,位於旗府所在地,人才濟濟,文藝人才輩出,又便於請烏蘭牧騎專業演員輔導,佔盡天時地利人眾之優勢。節目內容豐富多彩,優中選優;文藝隊員愛好者陣容龐大,後備人才充足,能夠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準一中文藝宣傳隊還是那面旗,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兩年就畢業,還有新隊員。有的由愛好發展為特長,筆者的同班同學劉秀芳、盧硯平就是靠勤學苦練,術業有專攻,進入了專業文藝團體。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礦工之歌】演出劇照。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劇照
【揚鞭催馬運糧忙】
準二中立足海子塔,面向準格爾東部地區,積極發現、培養、選拔具有聲樂、舞蹈、演藝特長的學生加入到學校文藝隊伍中來。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排練,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節目內容力求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農村,創作出一批深受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優秀作品,並推薦優秀節目參加全旗文藝匯演。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著名聲樂教授,研究生導師史維生,就是一九七二年從準二中走出去成長為我區傑出的音樂藝術人才。曾被國家教委、文化部、廣電部分別授予「全國優秀聲樂指導教師」;被內蒙古大學評為藝術類教學名師。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 手風琴演奏【牧民心向共產黨】劇照。
演奏者鄭大春。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慶豐收】劇照。
表演者 雲達楞、鄭大華、楊秀萍、袁銳、焦月英、韋普剛等
準三中位於暖水人民公社,三中教育立足準格爾西部,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文革時期,三中的文科在全旗大名鼎鼎,遙遙領先。三中的文藝宣傳隊頗具特色,令人刮目相看。暖水,解放前就是準格爾四大集鎮之一,商業手工業製造業比較發達,同時也是準格爾的文化重鎮,形成了它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優良傳統。加之,暖水民間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三中的文藝宣傳隊員,挑選更加嚴格,條件更加苛刻,標準要求更高。排練演出了許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也湧現出不少身懷絕技的鄉土藝術人才。我所認識的吳軍先生,至今仍活躍在東勝康巴什準旗西部群眾藝術的舞臺上,熱愛從事業餘演藝事業長達半個世紀,是遐邇聞名的的漫瀚調藝術傳承從業「常青藤」複合型人才。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 舞蹈【向前進】劇照。
表演者 鄭大春、焦月英、雲達楞等。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劇照
歌舞 【咱們工人有力量】
準四中是我旗當時四所高級中學中最年輕的學校,面向準旗北部十二連城、蓿亥樹、布爾陶亥、東孔兌、大路五個鄉鎮招生。年輕有年輕的優勢和長處,沒有包袱,沒有派系,年輕沒有什麼不可以。取法其上,結果居中也不怕別人笑話。筆者家父當年下放在黃河几子灣畔,按招生劃片我在四中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其實,儘管四中屬於新建高中,但愛好吹拉彈奏能歌善舞的同學不少,可謂文藝人才濟濟。布爾陶亥同學民族歌舞基本功紮實,沿黃幾個公社學生天生一副金嗓子的不在少數,漫瀚調唱功相當了得,一唱三嘆餘音繞梁令人刮目相看。
參加全盟文藝匯演「三廠一校」全體文藝隊員在東勝合影。
露天演出劇照。
準四中雖然班級少,但文藝活動積極分子佔比很高。學校文藝隊精挑細選,要求德才兼備,又紅又專,一專多能。二班、五班還成立了班級文藝隊。那時,沒有電視,電影偶爾看一場,學校寂如曠野,開展業餘文藝活動,即使學校不強調,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的強烈願望和自覺行動。除自發經常組織排練節目外,還積極參加全旗全盟文藝匯演。五班的楊金魚等同學因參加全盟文藝匯演,耽誤了畢業照合影留念。
一九七六年,榆樹灣「三廠一校」參加全盟文藝匯演隊員們演出結束後,攝於東勝烈士塔涼亭前。
演出間隙,切磋交流。
在準格爾旗東南部的榆樹灣地區,有一個享譽伊克昭盟,馳名區內外的中型二檔企業——它就是地方國營準格爾旗榆樹灣硫磺廠。該廠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同時,十分重視開展職工文體活動,經常組織文藝隊排練演出,不僅豐富了本廠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同時為繁榮馬柵榆樹灣地區群眾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榆樹灣硫磺廠業餘文藝宣傳隊,每每參加全旗全盟文藝匯演,都能夠有出色的表現。
文革時文藝宣傳隊佩戴過的袖標。
準二中學生劉鳳英演出劇照。
一九七六年夏,全盟職工文藝匯演在東勝舉行,榆樹灣地區三廠一校(榆樹灣硫磺廠,榆樹灣電廠,榆樹灣水泥廠,八 二五學校)強強聯合,嚴格遴選演職人員,精心準備節目,認真排練,演職人員不耽誤工作生產,犧牲休息時間排練,歷時一個多月,組成三廠一校聯合文藝宣傳隊,代表準格爾旗參加全盟文藝匯演。
露天演出盛況。
文藝宣傳隊隊旗。
一九七六年「三廠一校」匯演節目:
一、【咱們工人有力量】 表演者 鄭大春、鄭大華、韋普剛、袁瑞、王玉萍、楊秀萍、雲達楞.、鮑春梅等人。
二、手風琴演奏【牧民心向共產黨】演奏者鄭大春。
三、舞蹈【揚鞭催馬運糧忙】由鄭大春、袁銳、韋普剛 、王玉萍.、焦月英、鮑春梅演出。
四、女聲獨唱【回娘家】演唱者 高麗亞。
五、器樂合奏【慶豐收】由劉玉虎、千萬紫等人演出。
六、對口相聲【劃等號】表演者 鄭大春、鄭大華。
七、【礦工之歌】由袁銳、韋普剛、王玉萍、楊秀萍、焦月英等人演出。
八、舞蹈【紅色娘子軍】片段 表演者 韋普剛、袁瑞。
九、小品【一家子】表演者 段玉梅、袁銳。
十、舞蹈【慶豐收】表演者 雲達楞、鄭大華、楊秀萍、袁銳、焦月英、韋普剛等
器樂合奏 演奏者 劉玉虎、張偉華、周根鎖、千萬紫等
十一、舞蹈【向前進】表演者 鄭大春、焦月英、雲達楞等。
演出劇照。
三廠一校文藝宣傳隊由奇巴圖(準旗烏蘭牧騎)作為藝術指導。參加人員 奇巴圖、鄭大春 、鄭大華、韋普剛、袁銳、劉玉虎、張維華、周根鎖、千萬紫。楊秀萍、王玉萍、焦月英、雲達楞、包春梅、段玉梅、高麗亞、 任瑞珍(管理後勤)等。
露天演出。
演出造型。
經過全盟各旗縣各支文藝代表隊的激烈比賽奮力角逐,一九七六年全盟職工文藝匯演伊盟羊絨衫廠代表隊奪冠,準旗代表隊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四十四年過去了,當年參加三廠一校文藝隊的帥男靚女如今已是兩鬢斑白,憶起當年那激情澎湃的崢嶸歲月,流光溢彩的如煙往事,依然嘴角掛滿甜蜜的微笑,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送戲下鄉來,大地當舞臺。
露天演出盛況。
一九七五年,在準格爾西部準東公路神山豁口往南十公裡,有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二輕集體企業,一年內由旗勞動局二輕局連續招收安排三批徒工。一九七六年,在大山深處成立了由二十多人組成的黃天棉圖陶瓷廠第一支文藝宣傳隊。他們利用休息時間,自編自演了很多膾炙人口,反映當時社會現象,宣傳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作品並及時搬上舞臺。他們走村串鄉,給準格爾西部的父老鄉親們送去了難得的精神大餐。並贏得了周邊群眾的普遍讚譽,當地老百姓直到現在還對這群年輕人念念不忘。
演出劇照。
土路排練場,紅心向太陽。
當時陶瓷廠的節目都是自編、自演的,有革命樣板戲、相聲、三句半、快板、小歌劇、小品、民樂合奏、口琴獨奏等。由於那時的娛樂項目不多,連電視也沒有,因此,我們每次的演出都深受附近村民歡迎。每到一處演出,那裡的村民就早早吃完晚飯,一家老少帶著凳子前去等候。純樸善良的村民,把平時捨不得穿的見人衣裳拿出來,像過節趕會一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說的笑的唱的叫的,觀看演出全神貫注,喝彩鼓掌率性而為。窮苦勞累絲毫不減審美情趣,物質匱乏如饑似渴藝術洗禮。
颯爽英姿準備排練,校園就是廣袤舞臺。
一九七六年,準四中校領導苗佔海、秦正英與文藝宣傳隊員攝於籃球場。
黃天棉圖陶瓷廠文藝宣傳隊到附近鄉村演出,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當時鏵尖、西召公社、廠區周邊幾個村都沒通電,公社雖有小型發電機,遇有故障,也不能保障演出照明需求,我們每到一處演出,除自帶演出服裝道具外,還得準備柴油棉花鐵絲,就是在沒有電的夜晚,在舞臺兩側,用八號鐵絲把棉花球高高吊起來,浸透柴油,點燃,不一會兒,負責照明的人再在柴油桶(盆)裡蘸一下,如此反覆循環,直至演出結束,把服裝道具收拾完畢,專管照明的才算完成了任務。演出完畢演員卸妝時,不僅要認真洗臉,還要仔細反覆清洗鼻孔,因為用柴油球照明,演員的鼻孔吸進大量未完全燃燒的柴油灰燼,一場演出下來,鼻孔七巧全是黑灰,連吐痰鼻涕都是黑乎乎的。就這樣,演員們沒有人叫苦叫累,贏得觀眾的掌聲和笑臉,就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了。
準格爾旗黃天棉圖陶瓷廠文藝宣傳隊員合影。
從右往左
第一排
李挨鎖 趙拴保
趙桂蓮 祁孝清
第二排
楊二喜 楊林慶
武學敏 任 銀
吳 軍
第三排
陳二俊 韓 拴
楊 栓 張文新
撖忠厚 張 華
還有楊侯喜 奇福勝 李冬梅等。
準四中五班文藝隊。
筆者是一九七五年冬招工參加工作進入陶瓷廠的,隨即被吸收進入廠文藝宣傳隊。廠革委會副主任楊侯喜任文藝隊領隊。廠裡當時要上二細瓷項目,基建任務緊張而繁重,白天幹完重體力活兒,晚飯後幾乎不休息就開始排練文藝節目,沒有導演,沒有專門藝術指導,沒有專業演員,甚至沒有劇本,劇情大家討論,採納合理意見決定。一天的工資只有六角錢,沒有人叫苦,沒有人抱怨,大家彼此精誠團結,工友之間坦誠率直,其樂融融。楊侯喜領隊沒有架子,和隊員打成一片,工友叫他大哥,楊二喜時為廠文書,與工友親密無間,徒工喊他二哥。
《畢業之歌》
魏經武老師作曲
武學敏同學作詞
《畢業之歌》創作於一九七五年七月初,現將初稿原件呈現。保存至今,但願能夠喚起大家對四十五年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憶。
準一中學生革命樣板戲《沙家浜》劇照一一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一九七七年夏天,我們去鏵尖公社文藝匯演,正值暑假,去了公社,我們廠文藝隊被安排在學校的教室裡,白天搬開課桌排練,晚上拼起課桌當床睡覺,地面高低不平,課桌難以拼接平整,我們自帶行李「床鋪」七高八低,休息不好。緊張的工作和排練,加之上火 ,第二天就要匯演了,我得了急性炎咽說不出話來,我的節目其中就有獨唱《北京頌歌》,楊侯喜、楊二喜半夜出去給我買回十顆雞蛋,讓我把蛋清生喝下,令我特別感動,此招果然管用。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件往事一直難以忘懷。
準一中文藝骨幹攝於校園。
準一中「文藝範兒」女生。
當年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的節目,貼近實際,反映真實生活,深受群眾歡迎。文藝宣傳隊的成立,也給人民群眾單調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帶來了快樂。成為準格爾旗當時城鄉主要的宣傳方式和文化娛樂方式。那時候,條件比較艱苦,文化資源貧乏,業餘生活十分枯燥。文藝宣傳隊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豐富了群眾業餘文化生活,營造了當地的文化氛圍。文藝宣傳隊,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八十年代後文藝宣傳隊的稱謂逐漸被藝術團、歌舞團代替。今天看來,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依然任重道遠。
榆樹灣電廠職工與文藝隊員合影。
一九七二年,準三中文藝宣傳隊參加全旗文藝匯演合影。
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高中生,沒有加餐,沒有待遇,沒有補助,學習之餘,投入到文藝隊緊張的排練演出活動中。不言苦,不叫累,辛勤奉獻;當年的工人,收入微薄,剛參加工作當徒工,我和我的工友們一個月只有18元工資,一年收入216元。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的富有和錢多錢少真的沒有關係!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作之餘還要排練文藝節目,不計報酬,不講條件,默默付出,無怨無悔。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幹勁,做每一件事情總是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如今,當我和我的同學、工友、同事共話當年往事時,大家思緒萬端,感慨良久,文藝隊的經歷成為我們那一代人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那段歷史說起來感到無限的自豪和懷念。
文革的經驗教訓應當記取,
歲月的歡歌心羽焉能忘記;
灑過的汗水心血化作閱歷,
藝術的薰陶洗禮終生受益!
1974年,準一中文藝宣傳隊在校園內(禮堂東側)合影。
特別鳴謝:
本文在搜集圖片、文字資料過程中,得到王玉萍、楊金魚等同學與老文藝隊員雲達楞、楊秀萍的大力協助,鄭大春老師、劉新民(準格爾旗資深文藝專家,漫瀚調藝術傑出傳承人)同志回憶、提供有關情況,在此深表謝意!
作者簡介:
武學敏,筆名田立,現居北京。
來源:準格爾旗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