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西方國家在中東北非的「三連環」策略圖景
從2010年底的激變中,美國等西方西方國家由最初的驚慌中迅速穩重陣腳,對中東北非局勢採取亂中取勝的「三連環」策略圖景,逐漸清晰起來。這個「三連環」就是,第一環的要點有兩個,就是儘快穩定地區動亂局勢以避免更大不可控事態的發生,實現激變的初步穩定,通過政權更迭中取得戰略優勢;
第二環是利用阿拉伯世界激變剛結束後,各國政府忙於內務,阿拉伯民眾的關注點集中於國內民主和民生問題的一個空檔期,依據解決伊朗核問題甚至是導致伊朗政權更替。這一時期,也將是伊朗最孤立的時段;
第三環,攜平息阿拉伯世界激變和制服伊朗的餘威,在阿拉伯世界將關注點再次集中到巴以衝突問題之前,推動有利於美國等西方西方國家的中東和平進程。那時,西方西方國家在該地區的霸權,將更加穩定,不僅打掉了「桀驁不馴」的對手,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阿拉伯世界在巴以衝突的積怨。若順著這一策略的邏輯發展,美國和西方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二、三連環策略圖景中的敘利亞
敘利亞,是美國第一環策略中的結局點。在拿下利比亞後,敘利亞局勢就決定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平息此次阿拉伯激變的「時限」,自然,越快拿下巴沙爾政權越好。再次,拿下巴沙爾政權,還有「三雕」,有利於海灣盟友的政局穩定、驅逐俄羅斯的存在、剪掉伊朗的「羽翼」。這「三雕」,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了。因此,西方在敘利亞既「急迫」又「要價高」。
這次,挾持聯合國的手法沒有能夠行得通,西方自然是不會放棄的。在此次阿拉伯激變中,西方國家得到了阿盟的「鐵桿」式支持,大概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過望之喜。在敘利亞問題上,西方國家的堪用資源還很多;西方國家的「意志」也足夠堅強,國際社會的意志軟弱「幻想」越多,西方國家的「意志」就越堅強,特別是在利比亞得手之後。急迫地咄咄逼人地要求安理會投票,本身是一種攤牌意志的較量。西方國家感覺,在其裹脅的國際強大輿論下,不是已經步步得手了嗎?西方迅速組織新一輪的攻勢。
三、俄羅斯在敘利亞:顏面也是利益
安理會投票後,俄羅斯的聲明中曾說,強行投票是對俄羅斯的「不尊重」。如果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的咄咄逼人之勢下,「屈從」西方國家的意志,巴沙爾陣營的勢力就不再看重俄羅斯,會很快尋求其他出路。而敘利亞的反對派陣營中,在投票前就放出風來,不會附和俄羅斯支持的各派別與政府的政治對話。如果顯露出點「顏色」,俄羅斯在動蕩之後的敘利亞,就無立足之地了。
從穆巴拉克的下場,到巴沙爾的去留,對於強權國家來說,走馬換將不是可怕的事,難以容忍的,是脫離自己的掌控!
四、中國的投票與「第三個不」的考驗
為國際社會所熟知的、也為中國長期堅持的「不當頭」、「不樹敵」的外交策略,在當前中東北非局勢目前,又遇到了一道題:不騎牆。
在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投票前夕,中國公民在蘇丹和埃及接連遇險,即使是有驚無險,但一時顯得險象連環。這一險情發生,不知是否鼓勵了西方國家在安理會「逼宮」的意志,但,對中國,會有額外壓力的。
現在中國公民在海外遇險的情形時有發生,是由於國際非傳統安全形勢的嚴峻以及中國公民在海外活動的迅猛增加。面對西方國家咄咄逼人的壓力,在發展中國家和更廣闊國際舞臺上闡述中國對國際重大問題的清晰立場,重視從發展中國家和民眾角度樹立中國的「負責任」形象,成為一種考驗。
否決票,投了。投了之後呢?考驗在繼續。
五、「引子」演員「被」謝幕了
民眾是此次阿拉伯激變的「引子」演員,開啟了這場地區大動蕩的序幕。但在序幕可能即將落下之際,民眾似乎從舞臺中心被擠到邊緣了。真正從國際政治角度理解民眾的政治功能,是一項重大的課題。西方國家因為其強權政治理念而沒有也不可能提出相關的科學理論假設。忽視了民眾,因而很難理解恐怖活動的空間;忽視了民眾,因而釀成了阿拉伯激變。
雖然有了這些的驚變,國際社會真正認識民眾的真正功能、尊重民眾的真正訴求,還遠沒有真正地開始。西方國家設想的「三連環」之中,民眾是被排除的。但可以堅信,民眾能夠引發打亂西方西方國家如意之夢的種種激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