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訊(通訊員 李達元)「趁這幾天下雨,給牧草施適量的化肥,能很快被根部吸收,促進快速生長。」5月15日,豐都縣高家鎮石龍村二社,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正在給牧草施肥。
老人叫許華富,今年63歲,是一名退休人員。近年來,他種草養牛,年均出欄商品肉牛七八十頭,純利潤達20萬餘元。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充實了退休生活。
退休回家養肉牛
提起養肉牛,許華富就格外來勁。他告訴筆者,自己以前是高家鎮畜牧獸醫站職工,由於職業的原因,對肉牛養殖和防疫治病等技術比較熟悉,也知道養肉牛的投入成本和利潤有多大。因此從2002年開始,他決定親自養殖肉牛。
「我老婆和孩子都生活在農村,他們都有承包地,我便因地制宜,把牛場建在了老家的地盤上。」許華富說,考慮到養牛的投入成本比較大,買一頭母牛需要幾千上萬元,一時半會也籌集不到那麼多錢,只好從兩三頭母牛養起。
自從有了「第二職業」後,佔用了許華富的很多時間和精力,有時候工作分心在所難免,經過權衡利弊,他毅然選擇提前退休,這樣就把一門心思放到了肉牛養殖上。
買牛催肥效益高
許華富算了一筆帳,一頭牛從出生到養大出欄,按體重600斤計算,至少要18個月以上,期間,消耗的飼料很多,成本較大,還佔用了人工,順利的話,利潤在1000-1500元之間。但若是餵養上300斤的一頭牛,直接催肥,一般七八個月就可達到出欄標準,而且利潤在1500-3000元左右,差不多翻了一番。
主意拿定,許華富東拼西借了20萬餘元用作本錢,開始從外面購回小牛來飼養。誠然,並不是見了小牛就買。懂行的他,會挑選嘴大、鼻孔大、眼有神、體型較長、腿粗、尾巴有力的「架子牛」,因為這樣的牛吃得好,健康無病。
「另外,我還要結合毛皮和臀部,挑選皮膚輕、有彈性,臀部的毛皮多而軟,一抓一大把,這樣的『架子牛』才會長肉多、育肥快,經濟效益高。」許華富說。
自製飼料省成本
「你買回的牛兒,是不是馬上就進行催肥呢?」筆者問。
「不不不,首先要隔離觀察七八天,對它進行體檢和防疫,等完全適應新的環境後,在沒有任何疾病的前提下,才將它與其他牛兒一起飼養,並按步驟進行催肥。」許華富回答。
因為是催肥,必須讓牛兒吃好,吃有營養的飼料,這樣才會長膘。為此,許華富自行配制飼料,這種飼料不僅節省成本,還全面激發肉牛生長潛能,促進上膘長肉增重,同時提高飼草利用率,改善料肉比,降低糞便有機物含量,對棚舍環境有很好的淨化作用。
許華富認為,「靠科學養牛,向技術要肉」是發展肉牛業、提高養牛效益的重要途徑。經他手進行催肥的肉牛,平均日增重達1.5斤左右,一頭300斤體重的「架子牛」買回家,只需大半年時間,就可增重至七八百斤。
糞便回田種牧草
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牛兒產生的糞便也越來越多。許華富嘗試搞循環養殖,他把牛糞用於回田種草。自家的承包地不夠,就在村裡流轉了20多畝土地。新鮮牛糞不便於運輸,他就把牛糞經過發酵處理,不但去除了臭味,而且牧草生長十分茂盛,土地板結的現象也得到有效緩解。
「這些牧草除滿足牛兒對青飼料的需求外,剩餘的部分,我就將它們賣給附近的恆都肉牛養殖場,每噸420元左右,一年下來,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許華富說。
在採訪的兩小時內,許華富的手機不時響起,他一邊說不好意思,讓筆者暫停,一邊拿起手機接聽。原來,這些電話是許華富的客戶打來的,是找他買肉牛的。
許華富告訴筆者,他飼養的肉牛一般在下半年出售,去年,出欄了73頭,獲純利21萬餘元。目前,還存欄肉牛80多頭,一邊出欄,一邊購進「架子牛」補欄,因此飼養的規模基本保持在80-100頭之間,年純收入也在2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