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軍刺是刀身呈稜型,有三面樋的刀具(樋不是血槽,存在的意義在於減輕重量的同時保持軍刺本身的堅固),對材質的要求低於刺刀。
中國56式三稜刺刀,是中國軍工技術沿襲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兵器的巔峰之作。三稜軍刀刀身呈稜型,有三面凹槽,讓人不寒而慄。在李連杰主演的《中南海保鏢》中,出現的武器正是它。
值得一提是這種三稜狀的兵器,最早出現在我國。在《詩經》中記載的「厹」,可以說是三稜軍刀的鼻祖。實物最早見於秦末時期三稜槍頭的鉞。
三稜的結構提高了刀的穿刺能力,在對戰時,使刀快速刺入敵人身體並且幫助抽拔刺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出刀入刀。另外,三條稜類似於三角形的原理,會加強刀身的強度。
三稜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在軍隊中,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旋轉刀身,就會造成組織大面積破壞是基本常識(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縫合表面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三稜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正是由於它的三條稜,在刀身表面形成三面凹槽,被其扎出的傷口,會形成一個窟窿,傷口很難止住,血液會隨血槽排出,因此被稱為「放血王」。有的三稜軍刀刀身還會加有毒素,在作戰期間後勤醫療得不到保障,士兵被三稜刀刺中,簡直是「一擊斃命」。
軍刺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不單是只完成格鬥,刺殺等功能,同時也要求具備其他功能(切斷電路,鐵絲,樹枝,定點,或者固定物品等),三稜軍刺攜帶不便、功能單一,在軍中已經逐步淘汰。但由於三稜刀殺傷力很高,仍然受到當今歐洲特種部隊的推崇。奧地利的三稜軍刀吸收了我國的56軍刺的優點,這款全世界聞名的中國軍隊「終極放血王」仍成為其特種部隊的專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