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兄弟
夜雪孤山獨自聽,奏刀漫作鳥蟲形。
百年風雨幾方寸,萬裡山川一鶺鴒。
西子水,貝葉經,浮舟欲系已無憑。
弦聲奮入秋聲裡,依舊長亭接短亭。
浙江省民宗委主任 樓炳文
寫與總導演許繼鋒
前言 / Foreword
三周的播出周期,今日21:40是紀錄片《西泠印社》最後一集。《西泠印社》就要完美收官了,但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寫西泠,要從孤山寫起。
孤山路31號,是杭州的一個文化地標,也是中國讀書人的一個人格地標。
今天,穿過孤山路31號這座月亮門,你看到了什麼?你有沒有看見白居易、蘇東坡的竹閣,你會不會看到林和靖的梅花以及雪夜獨往湖心亭的張岱……
也許我們什麼都看不見。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西泠「四君子」丁仁、王禔、葉銘和吳隱於孤山結社,歷116個春秋。今日我們一遍遍重訪海拔35米的孤山之巔,尋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2009年,「中國篆刻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金石精神,對於我們今天意味著什麼?對西泠印社,又意味著什麼?與時間相比,金石不朽,但是,與金石相比,什麼才有可能得到永存呢?
紀錄片要致敬西泠印社創社的君子們,致敬「西泠印社中人」的文化堅守和信仰尊嚴。
從1904年以來跨越百年的傳奇歷史裡,在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時代大變局中,「西泠印社中人」於金石甲骨間尋找中華文化源頭,在世事紛繁中恪守君子風骨。《西泠印社》要致敬的就是這種孤島守望的卓絕精神和文化自信。
孤山的有名,是因為一隻鳥,這隻很仙的鳥,就是鶴,林和靖先生「梅妻鶴子」的那隻鶴。
孤山的氣質,也是因為一棵樹,這棵樹,叫作梅花。
其實,孤山的氣韻悠長,完全是因為一個人,這個宋朝人,他叫林和靖。
你一定看過宋徽宗的《瑞鶴圖》,我們可以相信,這是一個文人皇帝內心的真實影像,應該也是大宋朝的一幅標準留影。我們也會相信,那時的孤山,是一個有鶴棲居的秘境。因此,我們偶爾也會想起,為什麼梅花依舊一樹一樹地開遍了山上,什麼時候開始,鶴,卻不再飛過西湖的天際。
西湖文化的成型,最初在唐宋兩朝。
在很長一段時間,孤山是西湖上一個驕傲而孤獨的存在。更久以前,西泠,也只是一個荒涼的古渡。今天的西泠,有很多人提到,這是一座精美的中國園林,是的,它一直活在當下。
我要做的,是尋找到它綿延不絕的特殊的生命信息,你可以說,我會還原一個生機盎然、有故事有劇情的影像版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
當然,主角會是一隻鳥,也會是一尾錦鯉,和四君子一樣,與吳昌碩馬衡李叔同沙孟海潘天壽們一樣,它們也是西泠印社真正的主人,一千年,也許都沒有變。
我們還要做的,是證明一個荒野古渡如何變成中國文人精神的象徵,就像一塊石頭,怎麼變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個孤傲的堅持。這個,在一百多年裡,世事經歷了很多變化,但是,一介布衣士者擔當的君子風範,依舊清晰。
我想告訴大家,孤山,何以不孤。
所以,紀錄片《西泠印社》最初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叫《孤山路31號》,三個篇章《湖山記》《草木記》和《石頭記》,我們首先要從三個維度,解讀孤山,解讀西泠印社。
《孤山路31號》要完成三重的敘述:關於湖的、關於人的、關於金石的。
我希望有一隻鳥抑或是一尾錦鯉,它可以看見西湖一百多年的風景,看得見西泠印社一百多年的成長。它們和梅花一起構成孤山氣質的象徵,也是中國文人風骨的一種特別的標識。
關於人,這是全部敘述的核心,我要寫人,而不簡單寫景寫物寫事。
我期待大家從影像中看見,孤山,何以不孤。
孤山不高,海拔35米,它代表的卻是一種非凡的人格的高度。
所以,完成了《孤山路31號》之後,我們的第二部作品,不僅要寫君子的表情,還要致敬君子的活法和君子的刀法。《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六集,也許並不是西泠印社的全部,不是金石學的全部,但是我們希望與大家一起看見西泠文化的基因以及傳承流變。
近代金石學的開山祖師顧炎武說:「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朝聞道,夕死可矣。金石篆刻,不光是刀法與活法,還是中國文人的道法。
孤山不孤,流水有痕。孤山望見了西湖的滄海桑田,也閱盡了無數的世事芳華。
山不在高,有人則名。孤山記錄的千百年的君子風範,山高水長。
孤山不孤,君子有鄰。
蘇子云: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是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也是西湖上最大的一塊石頭。西泠印社創社115年,而孤山,卻已滄海桑田了千萬載。雲散雲聚,潮落潮漲,萬物謝了又生長。
孤山的故事,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