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被指收集大量用戶資料

2020-12-15 站長之家

DoNews 8月26日消息(記者 劉文軒)以保護隱私著稱的搜尋引擎服務「DuckDuckGo」的隱私與安全工程師Charlie Belmer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到,他發現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收集許多與提供服務無關的用戶敏感資料,包括用戶的瀏覽習慣以及本地網絡的IP位置。

由於Kindle的行為,他決定不再使用Kindle設備。

Belmer表示,Kindle雖然提供了很多閱讀傳統書籍無法獲得的體驗,像是在設備之間同步書籤和筆記,並在所有設備上同步閱讀的頁面,當然還有廣告,書籍推薦等功能。

然而Belmer的研究顯示,Kindle還會追蹤用戶在閱讀時,所執行的每次點擊和互動,在讀取每個頁面時,都會發送開啟頁面的時間,記錄頁面上第一個與最後一個字符,並記錄頁面是圖像還是文字。

不只如此,Kindle還會回傳一些設備資料,包括用戶居住的國家、本地網絡IP、設備信息與版本,以及設備朝向是垂直還是水平等。這些請求產生之後,設備並不會立即發送,不少是儲存在本地,到達一定數量時,才會上傳,而且當用戶處於離線狀態時,Kindle也會等設備重新連到網絡後,再發送這些資料。

Kindle收集了大量用戶資料,包含Kindle發送的設備信息、使用情況以及用戶與設備每個互動的詳細信息,用戶光是打開應用程式、閱讀幾頁書籍,然後關閉書籍,Kindle就向伺服器送出100多個請求。

而且在用戶開啟應用的時候,不論是在前臺還是後臺運行,設備都會發送類似的信息,而且當用戶在突出顯示或是點擊任何文字的時候,Kindle也會將文字發送到必應(Bing)翻譯服務、維基百科以及亞馬遜,而這些請求都沒有被利用在與用戶使用相關的功能上。

相關焦點

  • 訊飛和掌閱死磕亞馬遜,彩色電子墨水閱讀器是為了幹掉kindle?
    實際上在kindle之前就已經有SoftBook、Everybook、Microsoft Reader等大量的電子閱讀硬體,2006年電子設備巨頭索尼也發布了自家的閱讀器,不過電子閱讀硬體的商業化前景到底如何,在kindle之前一直是個問號。
  • 亞馬遜Kindle
    第一代Kindle於發布,並於進入中國,用戶可以通過無線網絡使用亞馬遜Kindle購買、下載和閱讀電子書、報紙、雜誌、博客等電子媒體。(Kindle)(Kindle)(Kindle)是世界閱讀日,這自然是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非常重要的營銷節點。
  • 怎麼使用kindle的推送功能
    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想來是一款小眾用具,物美價廉逼格高可是它的亮點。可是很多小白入手了他卻不知如何使用。下面我來為大家講述一下如何將電腦中的圖書推送到您的kindle中去吧!首先在kindle的設置中登錄您的亞馬遜帳號密碼,如果沒有亞馬遜的可以去官網註冊一下。
  • 咪咕kindle打卡活動持續進行中,讓書香浸潤讀者心靈
    由咪咕閱讀推出的「天天愛閱讀,Kindle 0元享」100天閱讀習慣養成計劃自7月啟動打卡以來已經進入第三階段,許多持續打卡的用戶都已經拿到了50元返現,待堅持打卡滿100天後,用戶即可獲得全額返還的咪咕
  • 資料收集最齊 《孫文全集》首發
    該書從搜集徵集資料到編排出版耗時近20年,於本月正式出版獻禮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據介紹,《孫文全集》全書約1200萬字,共20卷,是目前資料收集最齊全、考訂最嚴密的一套孫中山全集。    內容廣泛收集外文文獻    據悉,從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逝世起,各種版本的孫中山全集、文集、選集不斷問世。
  • APP收集了哪些信息?蘋果用戶更新後將對此一清二楚
    手機上的APP收集個人隱私信息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最令人無法忍受的當屬安卓APP,它們一般來說都有不授予權限就無法使用的限制,蘋果用戶不但無需擔心這種問題,而已對於隱私保護,近日還迎來升級。隱私慣例摘要通俗而言,更新之後的App產品頁面,將向用戶呈現自己可能會收集數據類型,共分為三類:用來追蹤用戶的數據、與用戶關聯的數據,以及不會與用戶關聯的數據。這就可以讓用戶清楚地知道,自己將要下載使用的APP將會對哪些數據進行收集,從而判斷是否要繼續使用。
  • 從涉嫌傳銷到違規收集用戶信息 花生日記蒙眼狂奔屢遭監管
    來源:GPLP 作者:星期五   作者:星期五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11月23日,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發布APP監管情況通報(2020年10月)稱,88款APP存在數據安全隱患、違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問題。
  • 亞馬遜、谷歌收集用戶數據「上癮」 染指智能家居系統
    但是,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它們也幫助亞馬遜和谷歌收集大量消費者數據。彭博社刊文稱,但智能設備始終在線的特性也引發了一些擔憂:它們收集多少數據、如何利用這些數據。過去,如果用戶要求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開啟智能燈泡,它會向燈泡傳輸代碼,檢查燈泡處於開啟還是關閉狀態,如果處於關閉狀態,則命令燈泡進入開啟狀態。
  • 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洩露用戶資料
    然而,今日在網上討論區連登上就有網民引述了外國網站BankInfoSecurity的報導,發現Foodpanda的母公司Delivery Hero涉嫌洩露了全球近72萬名客戶的個人資料,並在討論區上公開給用戶下載及查閱,其中更包括香港的客戶。
  • 微信上線小鵝拼拼小程序 小米多款手機被指監控用戶、收集私密數據
    小米多款手機被指監控用戶、收集私密數據,小米否認據外媒,針對小米始終在從使用其手機和網絡瀏覽器應用的用戶那裡收集私人數據的指控,小米日前發文展開反駁。傳瑞幸咖啡首席技術官辭職據外媒,瑞幸咖啡首席技術官何剛因個人原因於周四辭職。
  • 風眼| 無Kindle不成電子書?
    2013年6月,Kindle正式登陸中國,入華5年,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劉書告訴鳳凰網科技,中國已經成為亞馬遜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的第一大市場。書中自有黃金屋,劉書相信當人們收入到一定程度,閱讀會成為剛需,而kindle業務,能否承載更多想像空間,成為亞馬遜在中國的「黃金屋」?
  • 安全專家表示:熱門天氣應用程式收集用戶數據過多
    安全專家表示:熱門天氣應用程式收集用戶數據過多 2019年01月03日 17:32作者:滾滾編輯:楊婷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一家安全公司稱,來自TCL通信技術控股公司的天氣預報應用程式,要求用戶提供超出一般天氣應用程式所需的數據。
  • 小米手機港臺致歉:承認 「收集用戶隱私」
    F-Secure近日的測試報告指出小米手機會將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EI和手機號碼等用戶信息回傳至小米伺服器(api.account.xiaomi.com),小米解釋稱此報告指的即是「網絡簡訊」服務。小米在香港、臺灣的官方聲明內容如下:
  • kindle勁敵 小米電紙書PRO上市 到手價1099
    小米多看電紙書面世自去年上市後就備受歡迎,不僅成為了kindle的強力市場競爭者,同樣也推動了電紙書的普及。近日,小米多看電紙書的升級版——小米多看電紙書Pro正式上市。小米多看電紙書Pro在屏幕、像素密度ppi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感興趣的話快往下看!
  • App都收集了你的什麼數據?今天起蘋果用戶可以明確知曉
    通俗而言,更新之後的App產品頁面,將向用戶呈現自己可能會收集數據類型,共分為三類:用來追蹤用戶的數據、與用戶關聯的數據,以及不會與用戶關聯的數據。所謂數據用於追蹤,是指從App收集的用戶或設備數據,與不同來源(如其他企業的App、網站或線下場所)的數據兩者進行了關聯,用於定向廣告或廣告評估目的;或者這些數據被數據代理商共享。
  • Google Play存在大量違規應用獲取用戶數據
    PingWest品玩4月18日訊,根據BuzzFeed News報導,中國安卓應用開發商DU Group多款軟體存在廣告欺騙、濫用用戶權限的行為,這些軟體並沒有向用戶明確的披露正在收集和發送的數據。DU Group去年從百度公司拆分出來,官網顯示目前全球擁有10億用戶。報導稱,至少有6款應用共計9000萬的下載量,存在違規行為。
  • Ins、TikTok和YouTube近2.35億個用戶數據資料洩露
    Onesight學院今日從南華早報獲悉,一家在香港註冊並出售社交媒體影響者數據的公司,暴露了多達2.35億Instagram、TikTok以及YouTube的用戶個人資料。
  • 新東方在線等17家企業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被約談
    金山安全旗下獵豹安全大師IOS端已被下線  近日,北京通信局發布公告稱,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嚴格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工作要求,12月11日就APP數據安全問題集中約談了百度、360手機衛士、獵豹安全大師、愛奇藝、搜狗輸入法、知乎、36氪、去哪兒、春雨醫生、新東方在線等17家App企業,對企業違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
  • 優信二手車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遭「點名」 被用戶投訴陷「套路貸」風波
    魯網11月20日訊(記者 王雅茜)近期,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通報了35款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優信二手車APP因存在收集用戶身份證號等個人敏感信息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等多項違規行為被通報。
  • Google再曝偷偷收集用戶隱私,安卓蘋果用戶全都中招
    剛剛,美聯社發布調查報導稱,Google旗下安卓會自動存儲用戶的位置數據。這家搜索巨頭、AI大廠,仍在偷偷記錄你的位置信息。即便你已經在隱私設置中,關閉了位置記錄。iPhone用戶別笑。不止安卓,只要你在iPhone中安裝使用了Google系應用或服務,結果也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