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詩經》學「價值」的瓦解與重建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辛亥鼎革之前,《詩經》一直以經學面目出現,清末以前學者始終關注的都是《詩三百》中的價值問題。至章太炎以《詩》為史,始將經學一變而為史學,成為《詩經》學價值被解構的開始。此後,胡適等新一代學人視《詩經》為史料,經學價值被進一步解構。同樣由胡適倡導而獲「古史辨」派助推的《詩經》文學化解讀在1930年代走進歌謠化。至聞一多以西方理論為標準的《詩經》研究的出現,《詩經》文學化解讀基本定型。1980年代出現的以「文化」為號召的《詩經》研究,其實是起於文學又最終獲得文學首肯的。回望百年《詩經》學,可以看出,徹底瓦解《詩經》經學的道德價值而將其引入歷史、史料和文學,從一開始就存在諸多問題。然而今天《詩經》學回歸純粹經學研究既無可能,也無必要,而以文學理解為前提,同時部分肯定詩教傳統中的價值期許,或可成為今後《詩經》學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詩經》/經學價值/史學與史料/瓦解/重建

  作者簡介:王長華,華僑大學特聘教授,河北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研究。福建 泉州 362000;趙棚鴿,文學博士,洛陽理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研究。河南 洛陽 471023

 

  經學是中國二千多年政治、文化的根基,它層累式地建構並完整、綿延性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取向,其中的《詩經》因具備了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溫柔敦厚、主文譎諫及美刺等價值功能,而歷代傳頌不衰。正所謂「《三百篇》所以流傳於今的,由於德政化」(蔣善國 2)。然而,當經學被徹底否棄,這些層累的「德政化」的價值取向便不再成為中國典籍的闡釋追求,傳統的價值期許和價值系統也便隨之煙消雲散了。

  《詩》有本義、有引申義,絕大多數詩篇之本義自其結集後即渺不可逮。歷代《詩》學所努力探尋的多為詩歌的引申義,不同時代的治《詩》者通過持續徵引、傳箋、註疏等方式,不斷闡釋《詩經》詩義,賦予其新的價值內涵。

  儒家先賢在《詩三百》經典化之前,就努力發掘《詩》的使用價值。孔子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楊伯峻 133)。①在外交場合委婉地表達政治訴求,是《詩》最直接的使用價值。這種風氣春秋時代盛極一時。齊慶封聘魯,叔孫氏賦《相鼠》批評其無禮(孔穎達 1054)。申包胥乞師,秦穆公賦《無衣》以示同意出兵(孔穎達 1558)。設若無《詩》,這一時期的外交場合必多劍拔弩張、刀槍相向之武事,少卻許多我們今天在先秦文獻中粲然可見的詩意。而此一賦《詩》言志風氣對後來中華民族委婉內斂文化性格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影響。

  除肯定《詩三百》在外交場合的重要作用外,孔子還從多個角度闡釋《詩》的價值和讀法。一是思無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11)。二是觸類旁通、敏於喻禮,《論語·八佾》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25)。三是《詩》的社會作用,「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183)。孔子通過生活日用之常極為生動地呈現了《詩》的總體思想和學《詩》的具體方法以及終極目標。孔子對《詩》的理解有一個明顯特點,即特別關注《詩》的引申義及引申價值,並不深究《詩》之本義。這種方式對後世解《詩》方法以及中國詩學的發展走向影響深遠。

  此後的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說。朱熹認為,以意逆志即「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四書章句集注》306),這是一條探尋《詩》之本義的重要途徑,「對春秋戰國以來流行的詩說,在方法論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夏傳才 13)。然通觀孟子引《詩》,除少數幾則如《小雅·北山》《大雅·雲漢》等偶曾觸及詩之本義外,多數釋詩為斷章取義。如與齊宣王談論「好色」時,孟子引《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數句,原詩只是說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居岐山,與姜氏一起視察屋宇建築,並不能推導出「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結論,孟子則藉此發揮,實乃宣揚「仁政」思想,關注的還是《詩》的使用價值。

  荀子在其著述中也大量徵引《詩三百》。其用《詩》的基本模式是先述觀點,再引詩句,後雲「此之謂也」。這說明,在其思想中,《詩》的本義如何尚在其次,重要的是以《詩》為論據,可以支撐、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與可靠,著眼點還是《詩》的使用價值。如《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句,本是讚美文王勤勉不懈地治理四方,與「辨貴賤而已,不求其觀」不存在任何關聯。但荀子大約認為這幾句詩與其文中「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有類似處,遂引以為證(王先謙 180)。這就為原詩賦予了新的含義,而新含義與詩之本義卻越走越遠。

  時至漢代,經學昌盛。齊魯韓三家《詩》各自立說,與漢代政治保持相當緊密的一致性聯繫。當此之時,習《詩》者有拜丞相,有封太尉,常不免左右時局走向,遂使得《詩》之使用價值越發彰顯無遺。而此時的《毛詩》則言教化、論六義,自成一家。《詩大序》一文闡述了數個相關問題:一,《詩》具有普遍性的教化作用,二,《詩》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治亂興衰。此二者又合而為一,可以以小諭大,由夫婦家庭而國家社會,「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鄭玄 2)是也。三,《詩》有正變之分,變風變雅的出現是由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鄭玄 2),堅持的仍是《詩》反映社會治亂的觀點。四,以《詩》進諫的原則,「主文而譎諫」「發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鄭玄 3)。「發乎情,止乎禮義」即《禮記》所言之「溫柔敦厚」。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毛詩》學並未昌盛於漢世,但《毛詩》所主張的這些使用價值,後世經學仍難見超出其範圍者。

  漢末鄭玄既作《詩譜》,又箋《毛詩》。《詩譜序》云:「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各於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吳騫 5)。這是討論《詩經》不錄商詩原因的一段文字。「論功頌德」「刺過譏失」指風雅二詩,鄭玄同樣認為《詩經》具有頌美、刺過之功能。又認為文武之世,德行大盛,百姓安樂,反映在《詩》中,則「其時,《詩》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吳騫 6),此為《詩》之正經。而厲、幽之時,政教衰亂,周室大壞,反映在《詩》中,則「《十月之交》、《民勞》、《板》、《蕩》,勃爾俱作」(吳騫 6),此為變詩。箋《詩》過程中,鄭玄高度關注「德治」問題。如「裳裳者華,其葉湑兮」,鄭玄認為華乃喻君,葉乃喻臣(鄭玄 5),直接將詩意引向明君賢臣的政教軌道上來。整部《毛詩箋》,鄭玄不僅強調求賢的重要,而且強調君王自身賢明的重要性。君王既要自修德行,還要禮待賢臣,澤被四方,臣要忠君、守節(李世萍 231-50),等等。如此這般的一切問題,均指向了詩之化育社會人心的使用價值,這正是《詩》的經學核心之所在。

  唐代《毛詩正義》出,《詩》學完成統一。《正義序》談及了《詩》的三個內容:一《詩》具「論功頌德」「止僻防邪」作用,前為美詩,後為刺詩。二詩與政風關係密切,政治清明,則美詩多,反之則刺詩多。三頌詩止於成、康,風雅止於陳靈公,《詩》的美刺皆有標準,取捨有度。後世研究者曾指出這三個判斷均非《正義》首創,而是分別源於《詩大序》、鄭玄《詩譜》和《詩譜序》、《兩都賦序》(岡村繁 15-18)。也就是說,《正義》的觀點承前人者多,對《詩》仍一如既往地關注其使用價值。

  至宋代,《詩》學風氣大變。宋人不用《詩序》、重定詩義、兼採三家、注重義理、注釋簡明等成一時風尚。作為《詩經》宋學的典型代表,朱熹《詩集傳》用文學的眼光、以涵詠文本的方法解讀《詩經》,頗引人注目。但朱熹關注更多的仍是《詩經》的使用價值問題:一,認為正詩乃聖人所感而生。二,認為《詩》乃孔子所刪,美詩揚善,刺詩懲惡,是為詩教。三,認為《周南》《召南》「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標準仍是溫柔敦厚。四,認為《詩》是社會政治的反映。五,認為讀《詩》的終極目的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詩集傳》 1-3)。由此可見,朱熹的《詩》學分層大致為,初學涵詠文本,以文學的眼光欣賞《詩》文;之後則要轉入理解風雅正變、溫柔敦厚等詩教問題;最終達到以《詩》修齊治平的最高人生目標。由淺入深,層次分明,但每一步均著眼予《詩》的使用價值。

  此後,《詩集傳》成為元以下至清末科舉考試《詩經》科指定教材,影響深遠。而這一時段內的《詩經》研究又基本與「價值」分途而治,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詩經》研究對官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微乎其微。如清代《詩經》漢學的代表性著作有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的《毛詩後箋》、陳奐的《詩毛氏傳疏》等,然而這一時期科考仍多以《詩集傳》為標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試策仍有「朱子《詩》、《禮》二經弟子,其入室者何人歟」(楊寄林 207)之問。胡適也說清朝學者「自以為打倒了宋學,然而全國的學校裡讀的書仍舊是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易本義》等書。他們自以為打倒了偽《古文尚書》,然而全國村學堂裡的學究仍舊繼續用蔡沈的《書集傳》」(《胡適全集》 5-6)。學術與政教分途,是此一較長歷史時段的典型特徵,「足見當時名為尊經,而毫無其實,政治與經學的疏離,已經幾乎到了毫不相干的地步」(陳璧生 16),因此《詩集傳》的價值仍然有著強勢的影響。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中國國門洞開,西方列強攜堅船利炮與科學技術昂然挺進東土,士大夫階層固守數千年的華夷之辨此刻頹然失去了價值。儘管如此,而每當國家遇到不可解之重大問題時,傳統士大夫們依然習慣性地以復古的方式,從他們最熟悉的經書中尋找治國方略,這次也不例外。

  魏源、章太炎可謂此一時期士人之典型代表,而從魏源到章太炎的轉變,也成為《詩經》價值在進入現代門檻之際啟動瓦解與重建的開端。

  面對列強入侵這一千古未有之變局,清末士大夫們繼漢代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與社會政治關係十分緊密的今文經學,欲以此救國圖強。就《詩經》言,皮錫瑞云:「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詩》宗魯、齊、韓三家。[……]學愈進而愈古,義愈推而愈高;屢遷而返其初,一變而至於道」(皮錫瑞 341)。尊崇三家《詩》是今文《詩》學的基本準則。魏源《詩古微序》云:

  所以發揮齊、魯、韓三家詩之微言大誼,補苴其罅漏,張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詩》美刺、正變之滯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禮正樂之用心於來世也。(魏源 1)

  也就是說,魏源以三家《詩》為中心,闡明一己之微言大義,而反對《毛詩》所謂牽強附會之說,申明周公、孔子制禮作樂的真正目的是用心於來世,以此達到以《詩》救亡圖存之目的。

相關焦點

  • 洪濤:再談「詮釋方法論」—法國、日本學者與《詩經》解讀的關鍵
    英國漢學家 Arthur Waley(1889–1966)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注意到 Granet 的著作,Waley 的《詩經》英譯本顯示 Granet 的說法產生了影響。有關詳情,讀者可以參看洪濤《英國漢學家韋利與詩經詮釋的變異》一文,刊於《漢學研究》35卷2期(2017年6月)。
  • 研究二十世紀上半葉書法理論的意義,有助於把握今天書法的文脈
    近代書法,百度一般來看,二十世紀的書法發展進程,上半葉是變動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斷裂』期,隨後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復興期,所以,梳理和研究二十世紀上半葉這個時期的書法與書學極為重要吳大澂 書法,百度另一方面,二十世紀上半葉書法理論的建樹是前所未有的,書法與實用的漸次分離、書法藝術身份的獲取、書法學科建設的開啟等都是在此一時期出現的重大現象,這些現象可以說是開書法千年未有之變局
  • 《詩經》的經典地位與現代價值
    ●周代詩人們對歷史進步的高度敏感,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西周和東周共延續近800年的基業。    ●「風雅」即《詩經》中風詩、雅詩融入廣闊社會、民間,並提升其文化內涵的現實主義傳統。
  • 若不是民族主義,二十世紀本該是德國的世紀
    我們必須回到歷史,去尋找貫穿二十世紀災難的線索。民族主義毀了德國的現代化道路毛赫教授首先提出了他對二十世紀的見解:很多歷史學家總說,二十世紀是一個「短二十世紀」(從一戰開始到蘇聯解體),但是他認為,二十世紀是一個「漫長的二十世紀」。這是以德國和美國作為歷史的標尺來定義的。
  •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張旭  「劍橋政治思想史」系列縱論西方政治思想,從古希臘一直到當代,覆蓋古今,聲名卓著。整個系列的最後一卷是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概覽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的論著本就不多,論篇幅(七百多頁)、體例(五大板塊、人物小傳、主題索引、人名索引、參考文獻)、專家陣容(以英國學者為主)和出版社品牌(劍橋大學出版社),這本《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是同類著作中當之無愧的翹楚。本書雖定位於入門指南的級別,但由於有不少大牌學者操刀著文,因此整本書保持在一個非常優秀的水準之上。
  • 讀《詩經》,學做人的規矩
    孔子可為證。他讓他的兒子伯魚學詩。他告訴伯魚:「不學詩,無以言。」而他讓弟子們學《詩》的解釋則更為詳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孔子所說絕非虛談,他積極推行詩教,源於他對《詩經》的整理,源於他對《詩經》的感悟。 但,詩經不是好讀的。一是生僻字較多,二是義項較為複雜,這就為理解《詩經》帶來了困難,難免讀著讀著就放棄。有的即使讀過,也是一帶而過,並沒有發現句子有什麼特別的深意。
  • 《詩經》與禮制秩序的重建
    《詩經》是周代詩禮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禮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實現禮樂文明建構的重要途徑。這些以譏失匡惡方式來透露「五禮」「五倫」相關信息的詩篇,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化的「禮」,更是通過藝術途徑來幹預社會生活而重建禮制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通過「譏刺」方式來維護禮制的具體表現。這充分表現出詩人在國運興衰、政治清乖的危急 關頭,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濃鬱的政治情懷,從而展現出他們深重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
  • 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史上十大風雲人物!
    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史上十大風雲人物!回首20世紀中國音樂的百年曆程,情隨時遷,感慨系之。20世紀對中國來說是個榮辱參半的世紀,但20世紀對中國來說更是一個奮發圖強的世紀,小編特意收集了曾經或依然影響著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的風雲人物。
  • 音樂在二十世紀發生了什麼(三),會有「現代音樂史」嗎?
    「形式」重建的難題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在對待音樂史方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立場,但不可忽視他們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所作的嘗試。從根本上來講,他們有共同的動機,那就是對崩潰後的秩序嘗試再構建。已經多次提過,他們在一戰前的創作是如此光輝而且具有破壞性。誠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1913)和勳伯格的單人歌劇《期待》(1909)都是音樂史上的異數,是孤品。
  •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書法理論家,其理論對於今天書法仍有借鑑意義
    吳大澂 書法,百度關於書法的傳統和現代的認證考據,這些理論見解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尤其三十年代以後蔚為潮流,包括王國維、梁啓超、鄧以蟄、朱光潛、林語堂、宗白華、張蔭麟、蔣彝、梁實秋等著名學者在內的諸多學人所做的相關理論表述
  • 瓦解冰消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瓦解冰消,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出自: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8回:「於是熱烘烘的一件大事,輕輕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近義詞有:土崩瓦解、煙消雲散,瓦解冰消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比喻失敗、崩潰或消失。 瓦解冰消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瓦解冰消(wǎ jiě bīng xiāo) 成語釋義: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
  • 重建的古建築有何文物價值?
    原標題:重建的聖旨牌坊有何文物價值?  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皇思揚村的一座聖旨牌坊在2012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它由於歷史原因被拆毀,近年才重建。對此,網友質疑「重建的古建築還算文物嗎?」該縣博物館館長回應稱,這座牌坊,保留了相當數量的原件,重建中能使用的原件都使用上了,按照相關標準,可以被認定為文物。  先是盲目地破壞,然後又急匆匆地重建,一拆一建,都有「文化」在背後撐腰。當年拆毀那些古建築,謂之建設新文化。如今重建古建築,同樣是以文化的名義,挖掘文化傳統,尋找歷史沉澱。拆拆建建,這算不算是一種瞎折騰?  重建的古建築究竟該不該算文物?
  • 詩經:歷史價值,史詩與古史面影
    大家好,我是小編孫振清,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詩經》的歷史價值,史詩與古史面影。《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詩經》中有很多農事詩,如《幽風·七月》等,說明了周代農業已比較發達,如《周頌·臣工》:「磋磋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雷」《毛傳》:「一歲日田,二歲日新,三歲日金。」說明周人已實行了休耕制度。《詩經》更是一部百物學詞典,據前人統計,其中言及草類者105,言樹木者75,言鳥者39,言獸者67,言蟲者29,言魚者加。故孔子說,讀《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 鄭功︱從裏海到中東:二十世紀國際石油權力變遷的路線圖
    自十九世紀中葉石油被發現並進入大規模開採以來,它就逐漸成為人類社會運轉的命脈,並影響和塑造了整個二十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格局。石油工業的繁榮發軔於美國,由此產生了洛克菲勒這樣的超級石油大亨和美孚這樣的石油託拉斯。當洛克菲勒在美洲、西歐大展宏圖的時候,在遙遠的裏海、波斯(即伊朗)及後來的中東,一場場圍繞石油的博弈又次第展開。
  • 葛吉夫:二十世紀的達摩
    一千四百年前,來歷如謎的天竺異僧達摩,由海路抵達中國,帶來佛法新革命的種子,但是中國佛教並未給予達摩熱情的回應,這顆禪的種子默默醞釀兩百年
  • 詩經裡的植物|蘆葦,我們是不是也要學做蘆葦?
    詩經裡的植物|蘆葦,我們是不是也要學做蘆葦?上一篇我們記錄了:「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植物仍然是詩經裡出現的植物「蘆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中詩歌的特點就是反覆吟唱,從而更加優美,更加感人。蘆葦,在我的記憶中,她就像自由的精靈,在遠離世俗的淡泊中,獨守一方瘠土,篩風弄月,瀟灑倜儻。
  • 《詩經》的窈窕淑女,碩鼠到底何意安大簡亮出最早版《詩經》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下文簡稱「安大簡」)一期研究成果近日發布,為破解《詩經》疑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安大簡記錄的《詩經》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最多的古本,同時也是未經後代改動過的較原始本子。學界一致認為「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之後,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從《詩經》看為官之德
    對現代人來說,《詩經》的價值首先是在文學上。翻開各個版本的古代文學史,都會為《詩經》安排一個章節。《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後世的詩人既無法繞開這一部經典,批評家也常以詩經為標準,來衡量其他詩人的作品。
  • 詩經裡:一個值得去的詩經主題小鎮,遊古鎮享受詩經之美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詩經》對社會各方面影響深遠。許多人深受瓊瑤劇,瓊瑤應該也深受詩經影響。瓊瑤填詞的《在水一方》的靈感就來源於《詩經》,更好地體現了柔美主題。
  • 日本鳥取縣特產「二十世紀梨」開始上市
    日本鳥取縣特產「二十世紀梨」25日起開始運往日本全國,26日擺上貨架,讓人們品嘗秋季美味。二十世紀梨是1888年在現在日本的千葉縣松戶市,由13歲男孩松戶覺之助在他父親用來當作垃圾堆肥場的農地中發現,當時取名叫「新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