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別倒置行為,父母態度輸在起跑線,教導性別認知從小抓起

2020-12-21 四寶育兒

在我們普通家庭裡,如果有一個喜歡穿女裝的男孩,這不僅會阻礙他正常社交活動,還會使他抵抗自己的原始性別,導致自卑感,缺乏自信,家庭也會招來社會的非議。但是,對於有「背景」男孩來說,情況並非如此。

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正確培養孩子的三觀及性別意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可以減少傷害的風險……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顯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性別的意識非常的模糊,而當寶寶3到5歲時,孩子的性別意識就變得非常敏感。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儘早啟蒙與其認知認識水平相對應的性別意識更為有益。

一、性別意識是指什麼?

性別意識是指一個人認知自己或他人所屬的性別差異,能夠準確辨別和區分是男是女。性別意識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認知,也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要素。

二,對於缺乏性別意識的孩子的會怎樣表現?

1,對身體感到好奇

2,隨意暴露身體

3,性別顛倒行為

三,父母應怎樣教導孩子對性別的認知?

1,樹立正確性別觀,

在我們傳統性別觀點始終認為,女性應該軟弱,是弱勢方,男性應該堅強,是強勢方。這種性別觀點還是比較狹隘的。現如今的性別觀念中,除了區分性別之外,還要啟蒙孩子把自己的性格、自信、勇敢體現的有價值。

2,父母是最好的啟蒙老師樣

當孩子與同性別的父母認同時,辨別和區分性別的能力也就出現了。兒童通常通過模仿父母的性別行為來獲得性別角色。在家庭中,孩子的性別啟蒙教育都是來自於父母。例如,在公共場所如廁時,父親會帶男孩進男廁所,母親帶女兒進入女廁所。在澡堂洗澡時,父親會帶男孩進男澡堂,母親帶女兒進入女澡堂等等,這些都能使孩子們了解男女之間性別的差異。

3,教孩子認識身體

當寶寶超過一歲時,父母也可以通過遊戲或圖畫向孩子闡釋男孩和女孩的身體各個部位的不同和認知,並教孩子如何識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4,男女同伴的接觸

獨生子女的家庭比較不利於孩子早點認知異性之間有何差異。當然作為父母,可以讓孩子與不同性別的玩伴一起玩耍接觸,並正確地引導他們了解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

5,服裝體現性別特徵

矯正孩子對性別差異的誤解。新生寶寶沒有性別意識,但我們當父母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性別認知,比如女孩就要穿粉紅色衣服,男孩穿藍色衣服,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褲子,女孩扎辮子,男孩剪短髮,女孩玩偶是芭比娃娃,男孩玩汽車等。

6,保護孩子隱私

當孩子有性別認知後,我們應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日常不要參與孩子的洗澡、大小便,更不要與孩子同床而睡。家人也應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不要隨意讓孩子看到或接觸。

最後要提醒的是:現在的孩子都是性早熟比較多,特別是女孩性別意識應更早,更專注地培養,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了防止孩子受到無知的傷害,父母應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並保護好自己。男孩的父親應該更多地陪伴兒子,以便孩子們可以從父親那裡學習到如何成為真正的男人。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不同性別意識並根深蒂固,即使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我們也不能批評,又或者是質疑他們,這時我們能做的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們必須放手。

我是四寶育兒,三孩寶媽,帶娃十年,關注我不走丟,每天為您帶來更多母嬰育兒知識。

聲明:本文由《四寶育兒》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轉胎丸騙局下的,是90後父母正在製造的性別認知障礙的泥潭!!!
    外生殖器常為男女兩性,但都發育不全,憑外陰部無法判定性別。後經醫生進行染色體檢測,發現孩子的染色體為女性。  原來是王女士之前已經生育過2個女孩了,婆婆總是說她,生不了男娃,大概在王女士懷孕5個月的時候,婆婆突然拿來了一盒名叫「轉胎丸」的東西,說是可以改變寶寶的性別,讓她吃!王女士當時自己也想要生個男娃,也沒多想,這才釀成了現在這樣的悲劇!
  • 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她從小就覺得「自己的靈魂被放錯了身體」,不喜歡女孩的服飾和遊戲。美月認為自己本應該是男孩,因此不斷地在尖銳的痛苦中煎熬。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她假裝自己和普通女孩一樣,穿上裙子、玩女孩子的遊戲、像女孩子一樣說話。她單戀著自己的閨蜜理莎子,理莎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異性戀者,最後嫁給了同社的橄欖球健將。美月心中明白,自己的單戀根本毫無希望。
  • 女裝大佬成潮流,家長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艾比只是個例,有不少男孩子也加入了女裝大佬隊伍中來,當女裝大佬成為潮流趨勢,小孩子在接收這些訊息的時候,難免會缺乏辨別能力,出現盲目崇拜,跟風模仿的情況,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幫孩子把好關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按照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正常來說,孩子在3歲性別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和異性的差別,男孩子會傾向於和男孩子交往,也表現出所謂的男孩子氣概
  • 張亮:「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建立孩子性別界限感,從家人開始
    雖說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可是親嘴這樣的親密舉動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寸感。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也是時時刻刻都在身邊的異性。如果親子之間的親密舉動超過了限度,那麼孩子就會模糊性別界限感。
  • 什麼是性別認知障礙你知道麼?快來看看吧
    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是自然存在的,我國的性別秩序始終遵循著「歧視」,通過引導和鼓勵性別差異,從而塑造性別角色更具內涵。具體來說,人們飼養從出生到出生和成長,直到結婚的人,總是接受培訓和繼續培訓,性別角色,例如,男孩得到的禮物,通常是一輛車,和一個女孩的禮物可能是一個洋娃娃;男孩女孩左,右,男孩總是教導要果斷,責任感,女孩經常要求軟而韌,這是性別角色取向社會普遍認可,如果從這個角色的偏差,都會被認為是「正常」的,在任何時候接受世人異樣的眼光。
  • 性彆扭轉治療:一個跨性別女孩的殘酷「成年禮」
    注射和禁足對於孩子的性別表達,朱亦母親起初不置可否,甚至偶爾表現出支持的態度。但是,情況在2019年下半年發生了轉變。媽媽開始聯繫僧人給朱亦的房間「調風水」;向親戚們控訴朱亦有多麼「不正常」;今年寒假開始後,媽媽終於要求朱亦去一家當地的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
  • 12歲才斷奶,15歲前一直跟媽媽一起睡覺,性別教育缺失有多可怕?
    從小缺乏性別教育,後果有多可怕(一)孩子缺乏性別意識,不懂自我保護從小缺乏性別教育的孩子。他們對於性別意識都是模糊不清的, 他們分不清與人交往的邊界感,也就談不上保護自己。當中涉及的不少行為都很常見。比如,讓孩子隨地大小便、強行親吻孩子、孩子3歲後還給他洗澡、穿開襠褲等。當孩子對於性別沒有正確的界限感,就會形成錯誤的三觀,對待他人沒有戒備,或者是形成特殊的嗜好,或者是男女相處太過隨意,不懂人與人的界限。04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性別教育?
  • 日本16歲「無性別」高中生火了,男扮女裝引關注,女生看了自愧不如
    雖然很多時候超出了我們的認知,但是卻在屬於他們的世界裡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異裝行為就是其中的一種,現在很多孩子都非常熱衷於異裝,也就是無論自己的性別,只要他們喜歡,便會打扮出不同於自己性別的模樣。這樣的孩子當然是另類的,但是只要父母引導的好,他們同樣可以很優秀。
  • 自從喬治小王子學芭蕾被群嘲,我就在期待一個沒有性別偏見的未來
    校長表示,最近這些年,男生和女生在成長和學習上因為同樣的資源而出現了「被塑造「的性別錯位,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助於學生們清晰地認知自己的性別。 這都是些什麼鬼?都9012年了,女孩還在被設定成織毛衣?男孩就該去造火箭嗎?
  • 為知道胎兒性別,國外父母各種作死還鬧出人命
    性別揭示派對,顧名思義,懷孕的父母請來自己的親朋好友,然後告訴他們孩子的性別。 「感謝大家來到我家寶寶的性別揭示派對。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性傾向以「正常」與「異常」的二元對立被分類;婚姻中生殖性的異性性行為就是正常的,其他性行為就被建構為作為對立面的異常。大量的性經驗被病態化。易裝與跨生活的性別經驗起初是被放進類似同性戀的框架內來理解的。同性戀以及性別多樣性被視為出於生物學上的缺陷而對異性戀作低級效仿。同性戀和肛交在歷史上通常被判定為非法的或是被建構成非自然的,但是性學令其得以醫學化、病理化,同性戀和性別多樣性在醫學上均被視為異常。
  • 從小培養孩子的行為美
    (原標題:從小培養孩子的行為美) 行為美是心靈美的反映,一個人待人接物
  • 別讓性別局限影響孩子!
    在上個世紀初,童裝都是白色的,並沒有顏色代表性別的觀念。到了19世紀中期,粉色、藍色和其他暖色調的童裝開始出現。在一戰前,童裝顏色才有了一點點代表性別的意義,只不過當時顏色代表的性別和現在相反。圖片來源:網絡從某種程度上講,顏色代表性別其實都是商業營銷的結果。
  • 喬治王子練芭蕾被嘲不夠「男孩化」,別再對孩子灌輸性別偏見了!
    其實這些都是父母的性別偏見,而父母的這種性別偏見除了不斷限制孩子,還會讓孩子止步不前。所以父母們不要再對孩子灌輸性別偏見了。讓「男女平等」的觀念從小就烙印在孩子心裡,具體父母可以這樣做:1、衣服玩具沒必要刻意分男女很多父母懷孕時就想千方百計知道孩子的性別,從而提前為孩子做準備。
  • 父母教育不「狠心」,孩子一生都碌碌無為!
    認知能力比較高的家長都知道,只有嚴厲管教,孩子才能優秀。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吃苦,將來就別怪他不爭氣。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不是給孩子優越的物質生活,而是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一個人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不僅是自己的選擇,更是父母從小灌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決定。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張白紙。
  • 性別可別這樣區分
    自此後,她便開始設計機械類的玩具,且專門為女孩子設計,融合了芭比娃娃等因素,讓女孩子從小就對理科有更深的認識,不至於像她一樣為了學理科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玩具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生活中處處可見,每當大人們給孩子買禮物時,總會問是男生還是女生,是男生就變形金剛,是女生就買芭比娃娃。
  • 臺灣人妖網紅自曝患有性別認同障礙,曾害怕因性別問題被學校處分
    但其實Kiwebaby是名副其實的男兒身,因為從小喜愛女裝,所以一直保持這類裝扮。2015年Kiwebaby進行了隆胸手術,還有一系列整容手術,令外表更像一位絕色美人。Kiwebaby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可以通過變性手術徹底成為女性,便不用再被世俗的言論困擾,但他的父母始終不肯讓步,畢竟在傳統思想裡變性這一說成何體統。
  • ...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研究...
    這樣一來,主要以研究大腦為己任的 神經科學似乎也可以解釋人類的所有行為——理 性、創造性、藝術創作和欣賞能力、敬畏和超越能力, 以及人類建構的各種知識體系和概念,其中無疑也 包括性別與社會性別概念。他們也假定性別取向是穩 定的、一生不變的,因而這種對於胎兒期因果關係的 探討是似是而非的。叩網史丹福大學的年輕學者也 指出,神經倫理學對於性別差異的關注十分重要,因 為它涉及對「人的本質」和「性別平等」問題的認識。神經科學關於男女行為和認知差異的解釋關係到人 的本質以及性別本質的預設,所以,我們必須要追問 一系列問題:如何在擁有性別歧視歷史的敏感社會 中傳播這些信息?
  • 匈牙利國會將對把性別定義為「出生時性別」的法案進行投票
    ,同時禁止試圖在官方文件中對一個人的性別ID標記進行修改。根據《衛報》報導,該法案是在3月份首次在議會中提出,指出性別的定義為「基於主要性別特徵和染色體的生物性別」。根據《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報導,法案的初稿稱,一個人的性別會在「出生時」記錄在相關法律文件中。
  • 孩子不學長大拿什麼比?鄧超一句「輸在起跑線又怎樣」,耐人尋味
    在當下超前教育被禁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家長開始追逐潮流,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紛紛對孩子的教育狠下投資,孩子小小年紀就身兼多份輔導班,看似小神童、學霸的背後,確有無數家庭的負重壓身,更有無數小朋友對童年貪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