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合杭:串珠成鏈
編者按
「早食胡辣湯,午品龍井茶。」商合杭高鐵日前全線貫通,豫皖浙三省實現高鐵「無縫對接」,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資源隨之加速流動融合,三省經濟地理格局也正迎來新一輪的重塑。北接中原,縱貫江淮,直通長三角,商合杭高鐵這一中原腹地通往長三角的新通道,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促進中部崛起帶來了更多可能。
搭乘商合杭 中東部全方位深層次合作提速
觀勢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鐵脈蜿蜒,城市向前。 歷經5年多規劃建設的商合杭高鐵日前全線通車,從商丘出發1小時到阜陽,2小時15分可到合肥,4小時18分可到杭州。自此,豫皖浙三省實現高鐵「無縫對接」,中原腹地與長三角地區間的互動與合作更為暢通。 一張電子客票,一列高速列車,商合杭高鐵帶來的不僅是出行體驗的美好提升,也是城市時空距離的重構,更為沿線地區發展注入無限動力。
開啟「華東第二通道」
∨
北起三商之源,途經皖南山川,南達江南水鄉,商合杭高鐵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被稱作「華東第二通道」。 隨著商合杭高鐵的開通,我國中東部地區高速鐵路客運網絡進一步完善,不僅將有效緩解京滬高鐵的客流壓力,便利沿線群眾出行,更有助於促進中原地區崛起和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是我國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該地區對中西部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強大。安徽省發改委鐵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商合杭高鐵的開通,為中原和西部地區承接長三角產業梯級轉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商合杭高鐵沿線城市密集、人口眾多,縮短的交通時間必然使區域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比如,過去從合肥到蕪湖不僅需要繞道南京,單程車程也要兩個多小時,如今,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運行時間,只需要40多分鐘就可以抵達,形成「1小時經濟交通圈」。 因此,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分院院長張麗璞認為,商合杭高鐵極大地拉近了省會合肥和區域中心城市與阜陽、亳州、淮南、宣城等沿線地區的時空距離,催生同城效應,有助於提升省會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和帶動功能,推進沿線城市聯動發展。同時,有助於安徽深度參與長三角區域產業分工,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與滬蘇浙形成互聯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區域深度合作新格局。 作為豫皖浙三省最強「黏合劑」,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將促使鄭州與合肥、杭州這三座省會城市最大限度地發揮相生相融的極化效應,結合當地優勢產業,吸引發達地區更多關聯企業與本地融合發展,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在商合杭高鐵的強勁拉動下,沿線區域的金融、貿易、旅遊、運輸等產業都將出現聯動式發展,對推進區域城鎮化進程,加快區域脫貧攻堅進程,縮小區域經濟差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戰略實施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交通樞紐」轉變為「經濟樞紐」
∨
如今,高鐵已是城市競爭的新優勢,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區域與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模式與機遇。 安徽省省長李國英在商合杭高鐵合肥至杭州段開通儀式上表示,沿線各地要充分發揮高速鐵路的支撐帶動作用,優化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強化區域經濟聯繫,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奮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若想旅遊市場風生水起,高鐵是絕佳的「催化劑」。深諳箇中道理的蕪湖,率先搶抓高鐵紅利,大做旅遊文章,為區域協同發展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在積極與長三角區域、合肥都市圈、G60科創走廊、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等地城市開展合作共建、推介營銷活動的同時,蕪湖主動謀劃全域旅遊,推出4條特色鄉村旅遊線路,將A級景區、美麗鄉村、休閒農業等有機串聯起來,豐富蕪湖旅遊品牌內涵,促進高鐵與旅遊融合升級發展,打造以蕪湖為地理中心的旅遊經濟圈。 商合杭高鐵通車運營後,商丘市形成了高鐵普鐵「雙十字」樞紐,同步帶動了動車運用所和高鐵物流基地項目落戶商丘,商丘市成為河南省第二大高鐵樞紐城市,鐵路樞紐優勢顯著提升。 對此,商丘市發改委副主任陳傳鋒表示,通過發揮鄭徐、商合杭和京九三條高鐵在商丘交會的戰略機遇,商丘市將以高鐵客運站為中心,通過客流的匯聚大力發展高鐵經濟,打造高鐵樞紐經濟區。 連日來,沿線地區的頻頻加碼錶明,在未來,商合杭高鐵將為豫皖浙三省帶來奔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對推進沿線產業帶建設以及實現沿線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高鐵經濟的價值在於連接與互融,以商合杭高鐵為例,該高鐵線路與鄭徐高鐵、鄭阜高鐵相互銜接,沿線的站點城市將因此受益。」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劉榮增認為,商合杭高鐵是連接中原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區域合作的重要紐帶,必將在兩大城市群區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催生中部崛起新契機
∨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進入「八縱八橫」的高鐵時代,一條通道就是一條經濟帶。 在連接中部與長三角的同時,商合杭高鐵加大了豫皖浙三省的互聯互通和資源互補,串聯起河南與皖北地區大量的勞動資源,大力引進安徽優勢的科教資源,積極吸引浙江地區雄厚的資本資源,為加速中部崛起催生出新的契機。 在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張佔倉看來,商合杭高鐵開通後,作為中部大省的河南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聯繫更加方便,有利於中東部全方位深層次合作,促進河南等中部地區崛起。 近年來,河南省與包括浙江省在內的長三角地區合作日益緊密。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河南省省外引資有30%左右來自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河南省重要的經貿合作地區和招商引資來源地。 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後,可實現與鄭徐高鐵、鄭阜高鐵相銜接,完善中部地區鐵路網布局,同時,鄭州與杭州間又多了一條便捷的高鐵通道。隨著鄭州高鐵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將加速發達地區人才、資金、技術等更多資源導入鄭州乃至中部地區,為中部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作為引領中部崛起提升的主動力,在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下,鄭州也毫不例外地選擇南擴作為構建大都市區的突破口。 其中,大手筆之一便是將長葛納入鄭許縱向發展軸,使其戰略位勢不斷提升,加速融入鄭州超級大都市。依託「臨港、接鄭、聯許」的區位優勢,長葛產業新城積極承接長三角、大灣區產業轉移和當地企業的新設投資項目,聚焦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業、大健康四大產業集群,目前集群氣象已成,同時也為長葛本地製造業帶來轉型升級的發展契機。 未來,在城市重點向南發展主軸區域以及大規劃的帶動下,長葛產業新城猶如一匹黑馬,有望快速成長為鄭州向南發展和鄭許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成為驅動鄭州乃至中部地區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商合杭高鐵也是一條產業轉移路線。張佔倉認為,商合杭高鐵打通了一條新的要素流通的高速通道,能夠促進河南省與浙江省、上海市等進一步加強合作,特別是有利於浙江省和上海市需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產業與河南各地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因為高鐵的另一端連接的是經濟發達的杭州市,按照資本流動尋求最佳區位的原理,商丘市積聚要素的能力必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將使我國中東部融合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加速。」 豫皖浙經濟發展新版圖正徐徐展開。
合肥:向南挺進大有可為
望城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彩娜
獲贊「最會投資的城市」後,合肥近日再迎重磅利好——商合杭高鐵合肥至杭州段開通運營。至此,縱貫安徽南北的「鋼鐵脊梁」實現全線貫通,合肥、蕪湖、宣城進入「1小時都市圈」。 今年以來,「軌道上的合肥都市圈」正加速推進,尤其是商合杭高鐵的全線貫通,直接拉近了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之間的時空距離,為「軌道上的長三角」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鐵時代正呼嘯而來
∨
瞄準高鐵樞紐城市,合肥大步向前邁進,時鐘型高鐵體系呼之欲出。 以合肥為圓心,合福高鐵、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合蚌連高鐵等眾多鐵路貫穿其間,不僅提升了合肥與一線城市的通達性,且將合肥在安徽省內的輻射範圍也拓展到了極致。 更多利好正在來的路上。如今年年底前,合六高鐵將全面通車。該線路自合肥西站引出,經肥西、舒城、廬江、桐城、懷寧等市縣,終至新安慶西站,開通運營後,將形成皖江城市帶與環鄱陽湖經濟圈間的快速交通走廊,進一步增進皖江城市帶對外交流協作,提升合肥高鐵樞紐地位,帶動沿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根據合肥相關規劃要求,未來合肥要深入參與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密合肥都市圈與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暢通沿江和省級高鐵大通道,加快推進皖江地區城際鐵路網建設。 高鐵時代呼嘯而來,融入長三角全面鋪開,合肥城市版圖正在發生巨變,需要重新審視這座新一線城市,才能抓住新格局下的發展新機遇。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商合杭高鐵合肥至杭州段開通儀式上表示,要堅持交通先行,謀劃推進一批高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提升合肥高鐵樞紐地位,大力度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要堅持穩投資增動能,全面發揮高鐵輻射帶動和要素集聚功能,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放大沿線地區人口紅利與資源優勢,加速釋放通道經濟和樞紐經濟效應,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放眼全國,高鐵建設是可以改變城市格局的,從長三角地區上海、南京、杭州這些高鐵樞紐城市的實踐來看,通過密集的高鐵路網可與周邊城市發揮重要的聯動效應,加快同城化效應。創新包容的城市基因,足以讓合肥在高鐵時代加速成長為長三角產業創新高地。 在重塑城市經濟地理格局上,商合杭高鐵將合肥與長三角乃至整個東海岸線城市聯成一條核心增長鏈,其分量毫不遜色於當年的「三分巢湖」,催生城市再度向南擴展。
向南挺進是大勢所趨
∨
6月,省會城市擴容趨勢明顯,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熱浪襲來。 蓄力南拓,成都選擇布局新津。6月19日,四川省下發《關於同意撤銷新津縣設立成都市新津區的批覆》,同意撤銷新津縣,設立成都市新津區,以原新津縣的行政區域為成都市新津區的行政區域。 同一天,吉林省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原由四平市代管的縣級公主嶺市改由長春市代管。通過合併周邊地區實現擴容,長春市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面積第三、人口850萬的特大城市。 翻開地圖,追溯成都、長春、西安、太原、南京等省會城市演變的脈絡發現,綜合地理條件、發展需求、資源利用以及戰略布局,向南延伸已成為城市版圖擴張的重頭戲。 於是乎,關於合肥向南一舉拿下舒城的坊間討論變得熱烈。 數據顯示,2019年,合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9.4億元,距離萬億俱樂部僅臨門一腳,常住人口818.9萬。再觀舒城,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常住人口近百萬。若合肥拿下舒城,地區生產總值破萬億和人口破千萬皆是指日可待。 「合肥發展向南走,舒城杭埠是風口。」合肥向南30公裡,舒城產業新城正加速崛起。隨著合肥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舒城產業新城將依託區位優勢,立足長江科技轉化中樞、合肥文化休閒高地的發展定位,繼續主動融入合肥,打造合肥都市圈南部副中心。 產業是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話題,細看舒城產業格局不難發現,舒城現在所擁有的城市機遇,並非偶然。 憑藉合肥向南發展衍生點必有舒城的區位優勢,舒城產業新城積極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同時主動承接合肥中心城區的產業外溢,重點打造三大產業集群,即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為主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以自動化生產線及工具機為主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以整車及專用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與合肥現有的裝備製造、集成電路等產業形成「互補鏈」,引領合肥南部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崛起。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猶如一場馬拉松長跑,中途的耐力、衝刺的爆發力,遠比起步時的身位重要。 一向擅長「對明天投資」,合肥正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熱點連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講授「七一」專題黨課
●解盤年中經濟丨貨幣政策大招頻頻 金融暖風勁吹實體經濟回暖
●時報時評丨「兩新一重」將是下半年政策重心
●視點丨面對A股上漲 投資者仍須理性「上車」
●資金入場驅動A股強勢上行 牛市真來了嗎?
●新聞洞察丨逆風之下顯韌性 下半年外貿將回穩向好
●焦點丨國常會把脈高新區 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三難題待解
監 制丨王忠宏王輝王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史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