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
琅嬛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
——馮牧(作家)
2020年8月16日,開啟自駕旅第三站——貴州織金洞。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位於貴州省織金縣城東北23公裡處的官寨鄉,距省城貴陽120公裡,是我國著名的特大型溶洞。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它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溶洞,洞長6.6公裡,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內有40多種巖溶堆積物。洞內地形複雜,有迎賓廳、萬壽宮等十個景點、四十多種巖溶形態,有「巖溶博物館」之稱。
洞外有地面巖溶、峽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與布依、苗、彝族村寨。織金洞是該景區的精華,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洞深10餘千米,兩壁最寬處173米,最高達50米。2009年織金洞風景名勝區成功升級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織金洞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域,地處我國烏江上遊締結河峽谷南岸,系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地塊隆升,河流下切溶蝕巖體而形成的高位旱溶洞。|據不同的景觀和特點,分為迎賓廳、講經堂、雪香宮、壽星宮、廣寒宮、靈霄殿、十萬大山、塔林洞、金鼠宮、望山湖、水鄉澤國等景區,有47個廳堂、150多個景點。最大的洞廳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洞內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組成奇特景觀,身臨其境如進入神話中的奇幻世界。織金洞已開發的洞廳47個,洞廳最寬處173米,一般高50-60米,最高達150米。洞內地形複雜,有迎賓廳、萬壽宮等10個景點、40多種巖溶形態,有&34;之稱。
景點
迎賓廳長二百餘米。由於洞口陽光照射,廳內長滿苔蘚。巖溶堆積物如巨獅、玉蟾、巖松。廳頂有直徑約十米的圓形天窗,陽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萬萬個金錢,稱「圓光一洞天」,又名「落錢洞」。側壁旁一小廳,中有一棵十餘米高的鐘乳石,形如核彈爆炸後冉冉升起的蘑菇雲,名「蘑菇雲廳」。廳內還有直徑約四米的圓形水塘,站立塘邊,可觀看塘中如林石筍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長約二百米,寬五十米。因巖溶堆積物如羅漢講經得名。中間有一面積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鐘乳石間隔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點。潭中巖溶物高二十餘米,底部圍大十餘米,形如三層寶塔,頂端坐一佛,如聚神講經。東側半圓形石臺上眾多羅漢齊集諦聽,有的手捧經卷,有的託腮凝思,有的問訊於鄰,有的低頭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備的天然壁畫,呈山巒、林海、田野諸景。潭北為陡坡,石徑盤旋而上,伸手可觸頂棚,名「摩天嶺」。左側有九根石柱,毗鄰成排,形如蟠龍,從洞底直抵頂棚,我「九龍撐天」,是全洞洞頂最矮處。
塔林洞又稱「金塔城」。面積一萬六千餘平方米,有石塔一百餘座,呈金黃色,熠熠閃光,最高的達三十餘米,底部圍二十餘米。群塔將景區分為十一個廳堂,其間遍布石筍、石柱、石帷、鍾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無數朵石蘑菇,影隨波動;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點滴在鼓上,咚咚作響。「塔松廳」內有相對兩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針葉的鐘乳石聚成片狀凝結在主幹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層層葉面上如復白雪,名「雪壓青松」。
遠古時洞頂塌落的巨石堆積如山,稱「萬壽山」。後來山上又復滿巖溶堆積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橢圓形。旁有「雞血石」,晶瑩緋紅,酷似「孔雀開屏」。有三尊「壽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頂和廳壁由黃、白、紅、藍、褐諸色構成美麗的圖案。
為長一百七十米,寬四十餘米的地下湖。這裡是洞中樞紐,可通往各大景區。湖邊鐘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十米,形如鐵樹,樹身布滿千萬顆黑色石珠,上端右側呈白色,如雪花被復,稱「鐵樹銀花」。湖東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條緣十八盤,繞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級進「南天門」,入「靈宵殿」;另一條經四百二十二石級進「北天門」,入「廣寒宮」。
全長一點一公裡,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分為漫谷長廊、北海隴、宴會大廳、江南澤國四部分。「漫谷長廊」,洞廊深長、壁間鐘乳石奇異多姿。「宴會大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洞內平坦乾燥,是遊覽途中理想的休息、進餐和活動場所。「北海隴」,數條遊龍似的邊石壩蜿蜒伸展,鐘乳石林立。中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筍,稱「清潭九筍」。「江南澤國」,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錯,流水潺潺,田水如鏡。
全長三百餘米,面積六千餘平方米。巖溶堆積物如茫茫雪原 。注柱四立,玉帷高掛,儼然一派北國風光。其間,有自然形成的二十多塊谷針田、珍珠田、梅花田;有二十餘個大小不一的石盾;有數十面紅色透明的鐘旗,扣之 如鐘聲;有百餘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叢篁密篠,意趣橫生。「捲曲石洞」,在二百餘米的洞廳頂棚上,布滿數萬顆晶瑩透亮的捲曲石,中空含水,彎曲橫生,甚在織金洞中你會隨處找到與景觀對應的一個個美學名詞,諸如「壯美」如「寂靜群山」、「金塔林海」,「秀美」如「石竹園」、「石花鬥奇」,「神奇」如 「銀雨樹」、「霸王盔」,「玲瓏巧雅」如「捲曲石」,「凝重道勁」如「迎客松」、「桫欏樹」,「氣韻生動」如「婆媳情深」、「三星聚會」……、本來把景觀擬人比物,難免牽強附會,也是一般溶洞的流弊,織金洞中的這類景觀卻形神兼備,超凡脫俗,令人嘆絕稱奇。織金洞的美遠非一個個美學名詞的簡單堆砌所能窮,也不似博物館藝術珍品的羅列所能盡。類似的個體景觀,類似的審美感受,或大或小,或深或淺在許多溶洞中也能觀賞領略,只是在織金洞中表現得更集中、更全面、更典型罷了。這些個體景觀的美,你需要在一個大場面、大畫卷的空間意識下才能真正領略得到,或者說織金洞註定要把你拋入一種驚心動魄的審美空間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