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上講,近年來有很多企業紛紛外逃,或製造業開始轉移。但是,我一直認為,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在許多國家,這一轉變過程正在進行。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這樣一個過程。
它是經濟發展國家轉型的必然性,也符合自由經濟市場中人的理性決策。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一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將大量製造業轉移到中部省份;二是為什麼越南製造業的「崛起」不能阻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吧:
為什麼我們不能將大量的製造業遷移到中部省份呢?
首先問一下:假如你是廠主,並且決定將工廠遷往中部地區,那麼你需要考慮和考慮哪些費用?
雖然我們說製造工業的許多行業各不相同,各不相同,但大多數製造業在遷移時,都需要考慮以下致命因素:
人員成本
遷移費用。
廠房建造費用
地方稅務有無優惠。
本地商業環境和地理位置對產品銷售是否有利?
其它困難的設備或條件是否能滿足要求?
當然,實際遷移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製造業發達,是指什麼呢?實際上都在長江三角洲,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地理位置很好,交通很方便,很適合運輸。無論是內銷還是外銷,運輸位置非常重要。
因此,從廠主的角度來看,是不願意搬遷的。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促使他們重新安置呢?實際上還有很多,那就是政策的支持。
川普推行的美國製造業回流,其實際意義在於此,包括讓郭臺銘在美國建立工廠等,都是使用此招。
例如稅收優惠,提供貸款建造廠房和減免利息等。這類優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吸引製造業的搬遷意向。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呢?
回答顯然是不必要的。
若遷往中部,那其實離長江三角洲並不遠,而若遷往西部,則地理位置又差得太遠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無論製造業轉移到哪裡,目前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仍然不可動搖。
更直白地說,無論您是否從事專業製造業,您都無法阻止製造業在東南亞國家興起。
假如你確認了這一點,那麼遷移一事,的確沒有必要。事實上,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過。
既然阻礙不了,那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進行我們的製造業轉型呢?
這不僅僅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這裡還需要說一點。幾十年前,美國也曾面臨過同樣的問題。同時,美國也從第二產業國家逐步過渡到第三產業。
那時美國製造業的流動流向何方?回答是日本和韓國。
最終,隨著日本和韓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的機會在它們的製造業轉型之下出現。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經濟在起步階段,人力成本低廉,必然會吸引大批製造業崛起,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低端製造業的利潤不能支撐起高昂的人力成本,那麼,製造業自然會轉型,而低端製造業也會被淘汰。
既有事實,又與經濟發展趨勢一致。
因此,人力成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美國,以及最初的「亞洲四小龍」中,我們都能看到一二。
由於製造業轉型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那麼問題就在於如何保證「轉型」的安全性,僅此而已。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越南的製造業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為什麼越南的製造業要「崛起」呢?
在這裡我們所說的崛起,僅僅是相對崛起,不能和中國相比。
先前我們已經說過,人力成本是製造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與越南製造業的崛起相比,它實際上是建立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陰影下。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成本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廠方為了進一步擴大利潤,減少開支,自然會去選擇人力成本比較低、對外政策比較開放的國家。而且越南,也只是碰巧滿足了這個條件。
要是沒有這個越南,肯定還會選擇別的「越南」。
因此,越南製造業的崛起幾乎是一種必然趨勢。正如幾十年前的中國一樣,越南現在也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擁有低成本的人力資源,這是吸引外國投資的有效手段。
同理,如果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流,那麼只有政府才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通過有利的條件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否則工廠老闆們又回來幹什麼?只是因為美國的稅收和人工成本太高,才會這麼做?據估計,這些工廠的所有者在他們做出反應之前已經破產了。
因此我們說,無論是產業轉移還是產業出口的發展,都不能脫離經濟的底層規律。假如你硬要去違反這個規律,那最後吃大虧的必定是你自己。
看這些問題時,我們一定要善於思考,多想想人的背後是什麼,人背後是什麼,經濟規律。
如何讓市場發揮作用呢?那麼我們的選擇基於哪些因素呢?比起問題本身,它們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