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東京梅屋莊吉家,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兩位新人不但有著27歲的年齡差,而且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新郎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新娘則是宋氏三姐妹中的二姐宋慶齡。
雖然二人的結合遭到了宋家人的反對,但並不影響他們締結百年之好,在和父親對峙時,宋慶齡義正言辭地說:「個人婚姻我自己做主。」
最終父親的反對,母親的眼淚都沒有阻止宋慶齡的選擇,她冒著和家人決裂的風險,投入到了孫中山的懷抱。
在短暫的十年婚姻生活中,兩位革命伴侶信守誓約,相依為命,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們的愛情直到今天依然被傳為佳話。
不過,他們的愛情雖然美好,卻終究傷了一人心,她就是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
儘管盧慕貞允許丈夫「納妾」,但孫中山怎麼會委屈宋慶齡呢?
於是,在和宋慶齡結婚前五個月,孫中山和盧慕貞籤訂了離婚協議,從此他有佳人陪,她卻選擇孤獨終老。
1867年,盧慕貞出生在累世積善的書香門第之家,早年間她的父親盧耀顯曾漂洋過海去美國經商,家境殷實。
雖然家境富裕,但盧慕貞出生在晚清,那會封建思想依然籠罩在中華上空,女子並沒有學知識的機會,她和那個時代的女子命運相同,從有記憶開始就接受「三從四德」的古訓。
盧慕貞又比同齡女子多了一份成熟和穩重,她自小就勤快,家務事從來都搶著做,尤其擅長女紅,在一針一線中,她細數光陰。
除此外,盧慕貞還是一個心地善良、乖巧懂事的女子,素以孝敬長輩而聞名鄉裡,雖然她沒有宋氏三姐妹的學識和經歷,但從品德上而言,她絲毫不遜色。
轉眼間,盧慕貞已經年方十八,也到了嫁人的年紀,此時,比她小1歲的孫中山,一直想出去幹一番大事業。
孫中山的雄才大略和偉大理想在家人看來就是「胡鬧」,為了讓他收收心,安穩些,家人想利用「婚姻」將這匹烈馬束縛住。
就這樣,在媒人的牽線搭橋下,盧慕貞和孫中山成了老人眼中的最佳配偶。
面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孫中山滿心的反感和不樂意,但那會他年紀小,再怎麼不情願也執拗不過家裡,只能硬著頭皮娶親。
和孫中山的態度相反,自幼接受傳統教育的盧慕貞,對婚姻有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她沒有反抗意識,更不懂得如何去爭取一個兩情相悅的人,只知道「一切聽從家人安排」。
1884年,盧慕貞成為了孫中山的妻子,那年她18歲,孫中山17歲。
如果孫中山是一個傳統男子,娶到知書達理的盧慕貞自然會滿心歡喜,夫妻二人雖然沒有戀愛經過,但未來的生活也必定會相敬如賓,和和美美。
只可惜孫中山不是,他對這種封建包辦婚姻有說不出的厭煩,加上兩個人沒有絲毫的感情基礎,縱然盧慕貞在賢惠,他也從未將她放在心上。
從本質上而言,盧慕貞和朱安、張幼儀是一類人,她們明明出身不俗,又貼心、賢惠,但但窮其一生都不被丈夫接受。
婚姻並沒有成為孫中山的絆腳石,婚後他依然在外讀書,並慢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兩個人也是聚少離多。
孫中山在外奔走的歲月,盧慕貞用柔弱的肩膀獨自扛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料理家務,孝順公婆,只一心一意地想做個賢惠的妻子。
盧慕貞心靈手巧,婆婆身上的穿戴幾乎都出自她之手,每次丈夫回來,她都會為丈夫縫製一套新衣服和鞋襪,那一針一線都是她對丈夫無盡的思念。
自從結婚,孫中山常年在外奔波,盧慕貞自然不懂他的理想,更不懂他口中的革命,她只知道自己要將家打理好,丈夫就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業。
縱然你對我毫無關心,我也會全心全意對你好,那個時代的女子對婚姻的執著和忠誠,確實讓人佩服。
雖然孫中山對妻子沒有男女之愛,但感念她為家的付出,對妻子的態度並沒有那麼冰冷。
讓孫中山態度有所轉變的是,1988年春,在父親病重至逝世的那段日子,孫中山和哥哥返鄉探望,親眼看到盧慕貞猶如女兒般在父親病榻前,小心侍奉,幾乎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一股感動湧上了孫中山的心頭。
從此後,夫妻二人的關係慢慢緩解,日漸和睦,此時他們已結婚四年,盧慕貞終於用孝順、善良和賢惠,換來了孫中山的一點溫情。
雖然關係日漸緩和,但孫中山依然是忙碌的,他們常年處於分居狀態。一直到1891年,他們才迎來長子孫科。
在那個講究「繼承香火」的年代,長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歡樂,但她最開心的還是,為丈夫生了兒子。
孫科出生第二年,孫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即在澳門開了一家中西藥局,並將盧慕貞母子接過去團聚。
盧慕貞以為終於可以過上一家團圓,夫妻相守的日子了,但她終究是不了解自己的丈夫,他的志向哪裡是開一個藥局那麼簡單。
國破家何在?孫中山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他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的熱血男兒,他要帶領志同道合的夥伴,改寫歷史。
1894年,孫中山和盧慕貞迎來了女兒孫娫,同年十月,經過多年籌備,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了興中會,從此後開始了漫長的革命生涯。
對於丈夫的事業,盧慕貞是陌生的,她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不明白這個國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她只知道丈夫奔波在外,自己要守好這個家,哪怕日子孤獨且寂寞,她也沒有絲毫的責怪之心。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清政府下令逮捕孫中山,革命之路是漫長的,且布滿艱辛和兇險,這次失敗之後孫中山慌忙逃到日本,留給盧慕貞的是一家老小和無限的擔憂、牽掛。
當時,清政府抓不住孫中山,就將爪牙伸向了他的家人,好在在興中會會員的幫助下,一家逃到了檀香山,才倖免於難。
當年年底,在檀香山盧慕貞終於盼回了孫中山,可相聚沒多久,孫中山就遠赴歐洲宣傳革命。
此後十多年時間,孫中山到處流亡、宣傳革命,夫妻相聚不過三次,期間盧慕貞又生下了小女兒孫婉。
孫中山在外的日子,盧慕貞既要照顧年邁的婆婆,又要撫養三個孩子,經濟上丈夫也不能提供任何幫助,日子之艱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從嫁給孫中山起,盧慕貞就任勞任怨,在丈夫那裡她沒有得到過太多的溫情,但她對丈夫的和愛,卻沒有絲毫的銳減。
她不求富貴榮華,但求丈夫平安無事,一家人可以長相廝守,可如此簡單的夙願,都無法實現。
1910年,孫中山母親去世,安葬好婆婆後,盧慕貞得知丈夫在新加坡,她帶著兩個女兒不遠萬裡去團聚。
但沒團聚幾天,孫中山再次被通緝,又開始了流亡生涯,盧慕貞帶著女兒在無親無故的新加坡,只能靠華僑的資助度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成功推翻了大清王朝,流亡在海外的孫中山返回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不久後,盧慕貞帶著三個孩子也來到了南京,那是她人生最風光的日子,走到哪裡都被夾道歡迎,她也被尊稱了「中華民國國母」,她終於享受到了由丈夫帶來的光環和榮譽。
經過數年奔波和流亡後,一家人總算在南京相聚了,可這樣的相聚並沒有多少幸福感,孫中山日理萬機,中華民國危機重重,此時盧慕貞才發現,自己和丈夫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
而且,此時孫中山身邊有一位名叫陳粹芬的秘書,孫中山流亡在外的日子,一直都是陳粹芬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並擔任多次起義的準備工作。
因是舊式女子,對於陳粹芬的存在,盧慕貞並不介意,但她卻感受到了自己的多餘。在南京的日子,盧慕貞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於是不到一個月,她就回到了家鄉。
1913年,袁世凱當政後為了籠絡孫中山,特授他「籌劃全國鐵路全權督辦,此後孫中山帶著盧慕貞到處考察,一度走出國門,遠赴日本,盧慕貞也一同前往。
當時,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發表了《孫逸仙夫人來訪》,大篇幅報導了盧慕貞在日本的活動,然而這樣的應酬對於盧慕貞而言就是一種精神折磨,孫中山也感覺到兩個人雖然是夫妻,卻難以產生共鳴。
原本就沒有感情基礎,多年的分離和思想差距,讓他們漸行漸遠。
對於和丈夫的差距,盧慕貞自然心知肚明,她甚至允許丈夫納妾,但她沒有想到,自己的忍讓、付出,只換來一個「離婚」的結局。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盧慕貞帶著孩子回到了澳門,孫中山流亡日本,並在日本結識了好友宋耀如的二女兒宋慶齡。
此後,宋慶齡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一個是國父,一個是20多歲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魅力女性,日日相處中,他們之間產生了愛情。
當時他們的婚戀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從宋家父母到同盟會成員,但他們愛的堅定,任何阻力都不能將他們拆開。
不過宋慶齡是不能做妾的,孫中山同意和盧慕貞離婚,隨即寫信到澳門,讓盧慕貞來日本二人辦理離婚手續。
可憐的盧慕貞和于鳳至一樣,終於盼來了丈夫的來信,不料卻是一張離婚協議書,孫中山的理由是:
「他們都是基督徒,奉行一夫一妻;其次,她是他很好的革命伴侶,能幫到自己。」
接到信後,盧慕貞有震驚,也有傷心,但她沒有哭鬧,也沒有謾罵,縱然心中有委屈,她也只是回復了兩個字「可以」。
盧慕貞的爽快,反而讓孫中山震驚。他壓根不明白,一切只因盧慕貞太愛他,而最好的愛就是成全。
同年9月1日,盧慕貞來到了日本商談離婚事宜,當時同盟會元老都反對他們離婚,不料盧慕貞竟然說了一句:
「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為之交瘁,既然現有人願意照料他的生活,我願意成全其美,與先生離婚。」
用自己的委屈,成全丈夫的碧海藍天,這種「捨得」,讓人肅然起敬。
非但如此,盧慕貞還交代兒子孫科,宋慶齡雖然年齡小,但是要尊重她,她也願意和宋慶齡以姐妹相稱。
離婚後盧慕貞返回了澳門,從籤訂離婚協議書那刻起,她註定被遺忘,丈夫所有的光環和榮耀,都與她無關,付出半生,最後連個虛名都沒有。
後來盧慕貞成為了基督教徒,她為人虔誠,熱心幫助貧苦百姓,每當孫中山郵寄生活費後,她都將錢分給窮人,她雖然只是一個舊式婦女,但她的品德卻是高尚的,人格也是偉大的。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去世,得到消息後,盧慕貞痛哭不止,悲痛萬分。
盧慕貞對孫中山的愛,並不比宋慶齡少,只不過因為丈夫「太不平凡」,她無法與之相匹配,所以只能中途退場。
和孫中山離婚時,盧慕貞48歲,她沒有改嫁,而是選擇獨自過活,兒女都不在身邊,她的生活盛滿了孤獨。
1952年9月7日,盧慕貞病逝,終年85歲,葬於澳門。
盧慕貞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她身上透著正直、善良、深明大義,嫁給孫中山後,她對公婆孝順,對丈夫體貼,又為孫家延續了香火。
當丈夫遇到更好的人時,她自知已經配不上丈夫,縱然不舍,但沒有哭鬧,也沒有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命運贈與的一切。
李伯新先生在《默默支持孫中山革命的盧慕貞》一文中,給予盧慕貞夫人很高的評價:
「盧氏是一位具有中國傳統女性優良美德的母親,一手承擔養育兒女的責任,又孝順侍奉家翁家姑,照料嬸母程氏生活。一個小腳女人,承擔這麼多的繁重家務,還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擔風險。她使孫中山減少了家庭的後顧之憂,把精神集中到革命事業上。」
如此盛讚,盧慕貞配得上。
「世人皆知山齡喜,無人知曉盧氏悲。」我們在傳頌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偉大愛情時,更應該讚頌盧慕貞的付出和善良。
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子,不應該被遺忘!!!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