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國家南海博物館南區主體結構正式澆灌封頂。至此,博物館主體結構全部實現封頂,預計於2017年初開館。
國家南海博物館選址瓊海市潭門鎮,北臨龍港灣,南接博鰲港,遠眺潭門大橋,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7萬餘平方米,藏品徵集費1.4億元,總投資9億餘元。
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建成後的國家南海博物館,集收藏、展示、教育、保護、科研、交流於一體,成為居於海南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心。
9月23日,南海博物館南區,工人正在進行最後一層樓板混凝土澆築。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據國家南海博物館項目經理黃偉介紹,國家南海博物館項目土建工程於2016年4月26日樁基工程進場施工,歷經5個月,博物館北區主體結構已於9月6日封頂,比計劃提前4天;博物館南區主體結構於9月23日順利封頂,比計劃提前2天完成任務。
建築分為南北兩個區,南區為博物館主體,包括展陳、業務保障、科研教育、後勤服務等體系;北區除承擔博物館相關業務外,也可作為「一帶一路」的會展平臺。
據了解,國家南海博物館工程接下來將轉入鋼結構、玻璃幕牆及金屬屋面施工,並於12月底前完成施工。展陳設計施工及室內裝修、室外景觀也將同步進場施工。
同時,項目將全力爭取發改、財政、海洋等國家部委的實質支持,統籌協調瓊海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單位,規劃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做到博物館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將國家南海博物館打造成為中國南海門戶的地標式建築。
博物館內有啥亮點?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觀海長廊是國家南海博物館內較為重要的部分,其天花部分採用透明設計,嵌裝在天花上的定製燈具,與其網狀結構融為一體;可調角的投光用以產生整體照明,它的金屬網狀物用作遮擋並防止產生眩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生理肌表面燈光按三沙七連嶼地貌排布,昭示南海主權。
學術報告廳現代建築美學風格為主,充分結合報告廳的聲學效果要求,採用中國福船的船艙龍骨結構元素構建空間幾何體聲學板塊簡約大氣。
貴賓接待室中國文化風情結合現代建築美學風格,端莊、大氣、厚重。可採用表現南海歷史、海南民族文化等不同的作品,分別裝點不同的貴賓接待室。
室外景觀有啥特色?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與現代園林景觀形式的完美融合,紅樹林、椰子樹、海邊棧道無一不彰顯海南特色。
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綠蔭廣場綠蔭廣場連接交通與視線,讓入口臺階、廣場、城市道路與濱海綠道緊密相連。
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濱海花田濱海花田配合淡水溼地的景觀設計,為人們提供可休憩的空間場所。
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紅林海韻紅林海韻作為國家南海博物館室外園林的特色景觀,修復並充分利用了現有綠植及生態環境,打造溼地棧道和親水平臺,讓人宛在水中央。
國家南海博物館效果圖。環礁島影獨特的綠色空間盡顯島嶼概念,樟樹與雨樹形成特殊的景觀視線,環礁島影就是國家南海博物館園林內的島礁。
廣東省銀行發行的瓊崖流通券。館內都有哪些珍寶?9月14日上午,「南海之約」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由多位藏家捐贈的7萬餘件藏品正式入藏國家南海博物館。
首批捐贈的7萬餘件藏品中包含陶瓷器、金屬器等多個類別。這其中有不少藏品,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等都得到相關文物專家的肯定。
國家南海博物館籌建辦自今年起就根據展陳大綱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物徵集工作。徵集工作並非易事,而收藏家們的大力支持,讓這間建在潭門的國家級博物館迎來了它的首批珍寶。
海南花梨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志揚此次為國家南海博物館捐贈了「龍被」和一批明代銅錠。「希望通過展品充分展現出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展示海南在歷史上作的貢獻,讓子孫後代都能通過國家南海博物館了解南海、了解海南島。」他說。
龍被。全國政協委員、海南奧林匹克花園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川建捐贈了南海出水陶瓷殘片標本6萬餘件。
除了個人捐贈外,還有5家單位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口航標處捐贈航標文物實物25件,包括浮標、燈塔建設相關資料等。
捐贈文物中陶瓷器成主角「不少藏品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入藏儀式上,國家南海博物館專家組成員、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書記兼副主任張威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
「有人說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絲瓷之路,因為陶瓷器是當時的主要貿易產品之一,南海海域的出水瓷器是這批捐贈文物裡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正契合著海上絲路的主題。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建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些瓷器以及中國的文化是如何被傳播到海外的。」
他特意提到了魏希望捐贈的一塊陶瓷碎片。陶瓷碎片在南海海域出水文物中再常見不過,可這片不大的青花瓷碎片「信息量十足」,有力佐證了古代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通商往來的歷史。這片陶瓷碎片上繪有精美的鴛鴦圖案,但更為重要的是上面4個「波斯為記」青花字。
印有「波斯為記」的青花瓷殘片。魏希望 供圖據專家透露,以前也見到過一些寫著商人姓名等字樣的陶瓷碎片,但在目前的發現中,這是全國唯一一片帶「波斯為記」的陶瓷碎片。而碎片本身又屬於「元青花」,元青花瓷屬出水瓷中的珍貴品種,其數量比宋瓷還少。這片碎片是魏希望1999年時在潭門的一堆陶瓷殘片裡淘出來的。
多件藏品富有本土地域特色在省博物館的庫房中,記者見到了此次入藏捐贈文物中幾樣頗具代表性的藏品。如果說瓷器體現著海洋特色,那麼黎族織錦「雙獅戲球麒麟紋龍被」等不少珍貴的藏品則更代表著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雖然已有些褪色,但依舊不影響這件「雙獅戲球麒麟紋龍被」的精美與大氣。這件織於明末清初的黎族織錦作品上面織有正面龍以及「雙獅戲球」「雙鳳朝陽」等圖樣。這件龍被是張志揚在十幾年前收藏的。
「海南這麼多黎錦中,正面龍圖案很少見,到現在我也只見過3件」,省博物館文物徵集部主任王輝山說,黎族自己並沒有「龍」這個元素,所以這件龍被應該是「政府訂製」,準備用來進貢皇帝的貢品,而正面龍的圖案也往往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用到。「時間早、品相好加之正面龍圖案讓這件龍被十分珍貴。」王輝山說。這樣一幅龍被織錦作品,也足以說明當時遠居海島的黎族居民與內陸的緊密聯繫。
收藏家蔡於良此次捐贈了一座鑄造於明末清初年間的「春夏秋冬銘龍紋鈕銅鐘」。此鍾四面分別有「春」「夏」「秋」「冬」銘文,是蔡於良當年在文昌收得。「我們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廣東管理處的專家們來鑑定,鐘頂部的鐘鈕近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習慣用的款式,這個鐘最初應該是華僑在這些國家鑄造,然後帶回國內。」王輝山說。
春夏秋冬銘龍紋鈕銅鐘。同樣由蔡於良捐的、出水於南海海域的明代銅製火銃,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海上絲路的風雲莫測。在蔡於良所捐贈的藏品中,還有一本由溥傑(末代皇帝溥儀弟弟)編制的《南海奇觀》。據王輝山介紹,圖集雖不算古舊,但裡面不少圖片十分珍貴。類似這樣的有關南海的珍貴歷史資料在這一批入藏藏品中還有許多。
此外,還有兩把魏希望捐贈的黃花梨木鏟,這兩把木鏟分別由兩塊完整的海南黃花梨製作而成,鏟柄和剷頭之間沒有任何拼接的痕跡,剷頭被鐵包裹。黃花梨鏟是黎族的傳統生產工具,那時候金屬在黎族地區仍不多見。
魏希望捐贈的清中期黃花梨木鏟。「它們大約是在清朝中期製造,是我從海南的黎族聚居地昌江和東方淘來的。」魏希望說:「海南自古就有著『耕海』的說法,我們把這兩把木鏟捐出去,也有著『耕海』的意味在其中。」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卉紋菱口碗。海洋生物標本。船舵、船錨、纜繩、浮標。元青花八稜執壺。魏希望 供圖(原題為《世界矚目!國家南海博物館預計明年初開館 7萬多件寶貝亮瞎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