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竇初開的魚幼薇,拋卻了少女的羞澀,修書給溫庭筠
魚幼薇,字蕙蘭,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4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城郊。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滿腔心血都傾注到獨生女兒身上,對她刻意調教。魚幼薇天性聰慧,才思敏捷,好讀書,喜詩文,五歲便能背誦數百首著名詩章,七歲開始學習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詩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被人譽為「詩童」。魚幼薇於唐懿宗鹹通時嫁給補闕李億為妾,因為李妻妒忌,不能相容,鹹通七年(公元866年),進長安鹹宜觀出家為女道士,更名為魚玄機。她尤工詩歌,與李冶、薛濤、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魚玄機生平不見正史,傳記資料散見於《唐才子傳》、《三水小牘》以及《北夢瑣言》等書。其詩作見於《全唐詩》,現存有五十首。綜觀魚玄機的詩章,你不免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用現代流行語來說,魚幼薇就是唐代典型的「大叔控」。至於大叔為何人?還得從唐末大詩人溫庭筠說起。
溫庭筠,字飛卿,唐末大詩人。年輕時就才名遠揚,他是個應試科考的天才,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人送外號「溫八叉」或「溫八韻」。如此罕見的才子,可惜天性狂傲,得罪了權貴,又在宮廷鬥爭中站錯了隊伍,這就註定他一生仕途不順,命運多舛。他的悲催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因他相貌奇醜,時人又送給他一個「溫鍾馗」的外號。在「以貌取士」的唐朝,貌醜也很影響仕途,這也是很悲催的的事情。然而,這個「溫鍾馗」,雖然貌醜,卻心地善良,關心後輩。
只有十二、三歲的魚幼薇的才華,引起了溫庭筠的關注。在暮春的一個午後,溫庭筠專程到平康裡附近一所破舊的小院裡來尋訪魚幼薇。平康裡位於長安的東南角,是當時娼妓雲集之地,因斯時魚父已去世,魚家母女只能住在這裡,靠給附近青樓娼家作些針線和漿洗的活兒來維持生活。在破舊的魚家院落中,溫庭筠見到了女詩童魚幼薇,雖然她才十三歲,卻生得活潑靈秀,纖眉大眼,肌膚白嫩,活脫脫一副美人胚子。溫庭筠不由得對魚幼薇陡生憐愛之情。
溫庭筠說明來意,並請魚幼薇即興賦詩一首,想試探一下她的才情。小幼薇顯得十分淡定大方,她請客人入座後,站在一旁,靜待這位久聞大名的大詩人出題。溫庭筠想起來時正遇柳絮飛舞,於是寫下了「江邊柳」三字。魚幼薇略作思索,便在花箋上寫下一首詩:「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溫庭筠反覆吟誦,覺得不論是遣詞用韻,還是意境詩情,都屬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這樣的詩瞬間出自一個小姑娘之手,不能不讓這位大詩人嘆服。從此,溫庭筠經常出入魚家。為魚幼薇指點詩作,成了不僅不收學費,反而不時幫襯她家的老師,他與魚幼薇的關係,既像師生,又像父女與朋友。
由於有溫庭筠的照顧,魚家母女再也不用擔心衣食無著了,魚幼薇可以無憂無慮的跟著溫庭筠寫詩填詞。溫庭筠的關愛,讓她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父愛。自父親去世後,母女倆每日不但要為衣食奔波,還要應對那些假才子真流氓的挑釁,沒有一刻的快樂,現在終於有人可以依靠,可以仰仗了。這段時光,魚幼薇過得平靜安樂。溫庭筠也是快樂的,和魚幼薇在一起詩詞答和,他仿佛也變得年輕了,他們就這樣在一起度過了三年快樂的時光。後來,年近六十的溫庭筠得到一個去襄陽任刺史幕僚的機會,他離開了長安。他走了。魚幼薇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一樣,她又變得無依無靠了。三年來,時時相聚還沒有感覺到什麼,乍然分離才發現自己如此無助,魚幼薇發現根本離不開他了。難道,這就是愛情?!
情竇初開的魚幼薇柔腸百結,她拋卻了少女的羞澀,在秋涼落葉時節,修書給溫庭筠,她寫了一首《遙寄飛卿》的五言律詩,表白心跡:「階砌亂蛩鳴,庭柯煙霧清;月中鄰樂響,樓上遠日明。枕簟涼風著,謠琴寄恨生;稽君懶書禮,底物慰秋情?」飛卿是溫庭筠的字,收到書信,溫庭筠仰天長嘆。也許是年齡相差懸殊,也許是自慚形穢,溫庭筠雖然對魚幼薇十分愛憐,但一直把感情控制在師生或朋友的界限內,不敢再向前跨越一步。而魚幼薇早已把一顆春心暗系在老師身上,溫庭筠離開後,她第一次借詩句遮遮掩掩吐露了她寂寞相思的心聲。不見雁傳回音,轉眼秋去冬來,梧桐葉落,冬夜蕭索,魚幼薇又寫出《冬夜寄溫飛卿》的詩:「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疏散未聞終隨願,盛衰空見本來心;幽棲莫定梧桐樹,暮雀啾啾空繞林。」少女的幽怨,如泣如訴,心明如鏡的溫庭筠哪能不解她的心思?倘若他報以柔情萬種的詩句,魚幼薇也許就成了溫夫人,溫庭筠卻沒有這樣做。雖然,唐朝才子偌大年紀娶小姑娘的多得很。可是,魚幼薇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姑娘,她還是才女,是詩人,讓她跟著自己這個快六十歲的老頭子實在太可惜。溫庭筠思前想後,仍堅守以前的原則,不跨出那一步。
唐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溫庭筠回到了長安,想趁新皇初立之際尋求仕途的新發展。兩年多不見,魚幼薇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明豔照人了,他們依舊以師生關係來往。一日無事,師生兩人相偕到城南風光秀麗的崇貞觀中遊覽,正碰到一群新科進士爭相在觀壁上題詩留名。看著他們春風滿面,意氣風發,魚幼薇羨慕不已。待他們題完後,魚幼薇悄悄題下一首七絕:「雲峰滿月放春睛,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題詩不久,初到長安的貴公子李億遊覽崇貞觀時,無意中讀到了魚幼薇留下的詩,心中大為仰慕,只想一睹這位題詩奇女子的風採。李億這次來京是為了出任因祖蔭而榮獲的左補闕官職。就任後,這位來自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名門之後,開始拜訪京城的親朋故舊,溫庭筠在襄陽時曾與李億有一段交往,因而李億也來到了溫庭筠家中。在溫家的書桌上,一幅字跡娟秀的詩箋令李億眼睛一亮,這是一首抒情六言詩:「紅桃處處春色,碧柳家家明月;鄰樓新妝侍夜,閨中含情脈脈。芙蓉花下魚戲,帶來天邊雀聲;人世悲歡一夢,如何得作雙成?」詩句清麗明快,詩中人幽情纏綿,使得李億為之怦然心動。待他問明作者,原來就是那個題詩崇貞觀的奇女子魚幼薇,李億心中更加激動。
溫庭筠經觀察,早已猜中了李憶的心思。李億年方二十二,已高中狀元,且官至左補闕,可謂前途無量,人又生得端正健壯,性情溫和,與魚幼薇還真是天設地造的一對。於是,好心的溫庭筠出於對魚幼薇前途的考慮,為他們從中撮合,魚幼薇本來就是個對溫庭筠言聽計從的「大叔控」,當然接受了溫庭筠為她牽來的紅線。在長安繁花如錦的陽春三月,一乘花轎就把盛妝豔飾的魚幼薇,迎進了李億為她在林亭置下的一棟精細別墅中。
林亭位於長安城西十餘裡,依山傍水,這裡林木茂密,鳥語花香,是長安富家人喜愛的一個別墅區。在這裡,金童玉女似的李億與魚幼薇,男歡女愛,度過了一段令人心醉的美好時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