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曾經在公益廣告上說的臺詞真實的發生在非洲大陸上。
白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之一,棲息於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分為北白犀和南白犀兩個亞種,北白犀有時也稱北非白犀,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它們生活在北非,而是和另一個亞種之間的相對位置而已。
白犀是陸地上體型第四大的動物,成年北白犀體重可以達到 1.4-1.6 噸,而南白犀更壯碩些,達到 1.5-2.4 噸。2018年3月19日,隨著最後一頭已知的雄犀死去,北白犀已被宣告功能性滅絕。
從五百頭到兩頭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一百年前南白犀比北白犀更慘,然而在百年間形勢逆轉,南白犀在保護之下從一個世紀前不到100頭的數量繁衍到今天超過20000頭。
可悲的是,這個成功挽救極度瀕危物種的故事並沒有發生在北部亞種身上。
北白犀曾經比南白犀多很多,分布在烏幹達西北部、查德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
然而因為北白犀生存地區保護不善,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瘋狂的非法獵殺令其數量由500頭減至15頭,這引起了國際保護組織的高度關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保護,到2003年時已經恢復到32頭。
令人失望的是,2003年開始國際市場對犀牛角需求再次加大,非法獵殺再度猖獗,致使偷獵者非法進入剛果加蘭巴國家公園非法偷獵,讓它們野外的數量急降至5-10頭。
本來剛果政府於2005年1月批准將5隻北白犀由加蘭巴國家公園移送到肯亞進行更妥善的保護,但是移送未曾開始,這5隻北白犀就已經在野外全部死亡,從此北白犀徹底在野外滅絕。
其他的只有各國動物園還能找到零星幾隻,因為涉及到不同國家,之間協調進行繁育十分困難,在過去十五年裡一頭頭逝去。
現在的北白犀只剩下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的最後兩隻,而且都是雌犀牛。
自然情況下,兩隻雌犀牛死後,北白犀將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如此才能讓北白犀繼續繁衍?
這兩隻雌性白犀牛一頭叫「納金」,一頭叫「法圖」,這是一對母女,納金今年31歲,女兒法圖20歲,按照白犀一般40-50年的平均壽命,它們尚在中年。
科學家只能人為介入,幫助它們繼續繁衍。
體外受精能夠繞過正常的生殖過程,培養新的北白犀牛寶寶。
在生物庫中,近些年陸續死亡的雄性北白犀牛的精子樣本已經保存入生物庫裡,但北方白犀牛的卵子數量很少,因為對犀牛手術取卵難度非常高!
2019年由德國野生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用激素處理雌性後,收集到了少量未成熟的卵子,轉移到實驗室培養成熟,然後用冷凍的精子受精。
但目前為止只有很少數的北方白犀牛的胚胎通過這種方式被創造出來,目前它們尚冷凍在生物研究所內,等待著合適的雌性南方白犀牛來代孕。
將胚胎移植到代孕動物身上來生產動物寶寶,在許多物種中都已被證明可行,然而對於犀牛來說卻很難!
因為激素刺激雌性犀牛的只能產生很少的卵子,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受精,也不是所有的受精卵都能發育成胚胎。
在被轉移到代孕南部白犀牛那裡後,胚胎完成發育成小犀牛的機率還不大。
只要北部白犀牛數量有數十頭,成功率不高也可以重複嘗試,但目前只有兩隻倖存的犀牛可以採集這些珍貴的卵細胞。
那麼就沒別的辦法了嗎?
英國科學家決定把研究方向放在解決從雌性犀牛身上採集的卵子數量不足的問題,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用已故雌性犀牛的卵巢組織在實驗室中培育大量卵子進行受精。
一旦成功,這項技術不僅可以拯救北白犀牛,其它極度瀕危物種也有了免於滅絕的希望。
犀牛沒有更年期,所以老年犀牛的卵巢仍然含有小的卵泡。
科學家的目標是在實驗室裡從一頭死去的犀牛的卵巢組織中培養出這些卵泡,充分利用犀牛卵巢的潛能,讓在培養皿中培養的卵泡數量最大化。
除了北部白犀牛,其它犀牛的處境也算不上好,等待試驗的還有其它不同種類犀牛的卵巢組織,比如南白犀牛、印度犀牛和黑犀牛,讓所有瀕危犀牛種群都能受益。
除了生存空間因為人類活動被壓縮外,犀牛的處境之所以比其它瀕危物種更艱難的原因,就是它們的犀角。
瀕危動物身上某個部分一旦賦予經濟價值,對它們的保護絕對是低於難度,暴利之下讓偷獵分子鋌而走險,殺雞取卵。
保護人員不但需要想辦法改善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幫助它們繁衍,還要和偷獵者鬥智鬥勇,甚至需要冒著生命危險。
在非洲被偷獵,其它地方一樣避免不了,印尼的爪哇島殘存的爪哇犀也是因為過度捕殺,只剩下五十至六十頭左右,蘇門答臘犀牛因為偷獵現在不到 80 頭。
但願其它瀕危物種永遠用不上這個最後的手段,靠各界的共同努力,慢慢恢復種群數量。
科學家之所以如此致力於保護瀕危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一是具有實用價值,它們可以被借鑑於醫學、科研、工業、美學設計上,我們的不少發明就是應用仿生學,參考其生理特徵、行為模式來開發相應設備。
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地球生態的平衡,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為後人留下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自然。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