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三點倡議,宣布了我國擴大開放的五項新舉措,為我們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奮力推進新時代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開放事業走過了曲折而不平凡的偉大曆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從艱難曲折中走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一歷程,是黨的開放理論不斷創新完善、與時俱進的歷程,是開放實踐不斷披荊斬棘、開拓前進的歷程,是開放成果不斷豐富發展、造福人民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經濟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國際上面臨兩大陣營對立、西方對我敵視和封鎖的困境,中國的開放之路走得異常艱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我們黨主張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向外國學習。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一方面,我們積極應對西方全面封鎖,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深度合作,從蘇聯引進156個重大項目,同東歐等經互會國家開展易貨貿易,同時推動與部分西方國家的民間貿易。另一方面,我們積極發揮港澳的「橋頭堡」作用,突破封鎖禁運,架起了與東南亞、亞非拉之間聯通的橋梁。1957年,國家創辦廣交會,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風向標。上世紀70年代,我們抓住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契機,恢復中國的聯合國合法席位,與西方世界關係改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開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中國的大門越開越大,開放事業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壯大。鄧小平同志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從創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到開放沿海、沿邊、沿江、內陸中心城市,大力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頒布利用「外資三法」,到出臺第一部外貿基本法;從最初只有十幾家外貿企業,到放開外貿經營權,形成「千軍萬馬」發展對外貿易新格局;從努力「引進來」到積極「走出去」,加入世貿組織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裡程碑,出口額從加入時的第六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一位,對外開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1978—2012年,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我國GDP年均增長約10%,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約17%,利用外資累計1.3萬億美元。我們「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和制度優勢,努力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大踏步趕上時代,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受益者和貢獻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戰略全局,不斷推進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創新,對新時代對外開放事業進行系統的戰略謀劃,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1979年7月我國出臺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6年和1988年又先後制定了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為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發展創造了良好法治環境。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建立起新時代我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四梁八柱」。該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實行。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草案)》表決現場。 中新社記者 杜洋/攝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對外開放更加從容自信。從堅持正確義利觀到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到「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從增強經貿利益紐帶到增進文明交流互鑑,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到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從不斷擴大自主開放到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我國對外開放從理論到決策部署日益完善成熟。「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提出的重大倡議。這一倡議,既是理念更是行動,既是「大寫意」也是「工筆畫」,對世界的影響正在彰顯。目前,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籤署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約6.5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投資累計約970億美元。「一帶一路」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共贏版」、國際公共產品的「中國版」。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這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是改革開放的新高地。2013年以來,我國已設立18個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正穩步推進,上海臨港新片區已掛牌設立,深圳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進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越辦越好」的重要指示,第二屆進博會共有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800多家企業參展,企業展面積兩次擴大,展覽總面積增加6萬平方米,達到36萬平方米,仍「一展難求」。展會質量更優、成效更好。參展的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288家,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超過400項,很多是「全球首發、中國首展」。超過50萬境內外專業採購商到會,其中境外採購商超過8000人,大大超過首屆,更好實現了「買全球、賣全球」。進博會集展覽、論壇、外交、人文於一體,實現了一流服務、一流保障,成效超出預期,在全球產生了廣泛影響。進博會的成功舉辦,展現出中國擴大開放的強大自信,成為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裡程碑。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G20杭州峰會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中國方案,到達沃斯論壇展現「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大國擔當;從博鰲亞洲論壇彰顯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信心,到進博會發出「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和「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的時代強音;從推動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到完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從加快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到提出世貿組織改革的「三項原則」和「五點主張」,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不斷增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成為全球經濟版圖的關鍵變量。外貿出口從改革開放初的32位提高到現在的首位,利用外資從幾億美元擴大到連續27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投資從接近於零到邁向世界前列。現在,我國是第一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二消費大國和第二利用外資大國,經貿大國地位不斷鞏固。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6%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貨物貿易出口總值佔世界貨物出口的13%左右。中國成為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70年風雨兼程,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全面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對外開放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後發國家學習的新範例。70年改革創新,中國走出了一條國情與世情、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擴大開放與深化改革、發展自己與造福世界有機結合的道路,這是一條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的成功之路。
二、對外開放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歷史反覆證明,在積極穩妥的條件下,大開放大發展、小開放小發展、不開放不發展。
從國內看,對外開放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
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推進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漢朝「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唐朝「萬國衣冠拜冕旒」;而明清後期,夜郎自大、閉關鎖國,讓近代中國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條條大路可通的古羅馬、商道輻輳四方的阿拉伯帝國、打造無敵艦隊的西班牙、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都因開放先後成為世界強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增強我國對外開放的氣度和自信,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強大活力,再創中華文明的開放盛世。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關門搞改革行不通、走不遠;開門搞改革借鑑多、動力足。開放對於改革,既有「倒逼效應」和「鎖定效應」,也有引領方向和塑造動力的作用。當前,改革已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促進開放與改革良性互動,以更大開放促更大改革,以高水平開放倒逼高難度改革,以全面開放推動全面改革,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衝破僵化觀念的束縛,增加國家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總綱」,是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華麗轉身的治本之策。我國經濟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攻關期,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需要強化國際合作,以補足短板、做強長板。中國有近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全球最大,市場規模巨大、潛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引進更多國際先進要素,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激發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改善供給結構,培育創新發展動能,加快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2019年11月5日至1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本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七大展區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展品,其中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是所有展區中展覽面積最大、參展國家數和企業數最多的展區。圖為11月6日,法國參展商在展示用酵母烘焙製作的美食。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攝
從國際看,對外開放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選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世界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大變局之中,既有亂局之危、困局之憂,也是破局之機、布局之時。
這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展。一方面,科技革命大發展、市場分工大拓展,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全球化加速向前;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全球再分配機制、貧富分化加劇,生產關係變革滯後於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經濟基礎,出現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傾向,成為全球化的阻力。近年來,在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進博會上強調,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儘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儘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製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經濟全球化動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以自身開放帶動世界共同開放,讓更多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暢通全球經貿合作的「經脈」;就是聯合一切積極力量,攜手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為世界經濟注入「中國動力」,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迎五洲客,計天下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集展覽、論壇、外交、人文於一體,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國際公共平臺。藉助進博會,包括非洲在內的國際社會可以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共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圖為2019年11月7日,第二屆進博會象牙海岸國家館展出的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殷剛/攝
這是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幾百年來,西方領銜全球的總體局面長期沒有發生變化。進入21世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東升西降」、「南升北降」的歷史性變化,西方主導的治理體系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在傳統國際政治理論中,無論是「陸權」理論,還是「海權」理論,本質上都是一種「控制理論」,是實現大國在地緣政治中的控制與索取。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是新型國際關係理論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國際關係「控制理論」的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進博會上發出倡議,我們應該謀求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築牆」,協商合作才是正道;加大對最不發達國家支持力度,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民眾。這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的大國擔當。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體現「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增進世界各國互信,更好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訴求,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於人類利益之上。當前,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21世紀以來,中華文明等亞洲文明的活力逐步煥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和而不同」、「立己達人」等東方哲學思想,反映了懷柔遠人、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深化與各國合作,拉緊利益紐帶,做大發展蛋糕;有利於增進文明交流互鑑,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三、全面把握新時代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深刻內涵
進入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著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目標穩定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涵和外延,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
——更大的開放力度。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進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多個場合,宣布了中國擴大開放、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我國結合自身發展水平,在世貿組織定義的160個服務部門中,開放的部門已經達到120多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在更加注重開放市場,繼續放寬外資準入,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重點擴大金融、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對外開放,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強化公平競爭,激發市場活力;讓內陸和沿邊從開放「末梢」轉向開放「前沿」,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更高的開放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探索實踐,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過去以商品和要素為主的開放紅利釋放得比較充分,開放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際份額不斷提高。未來的開放要在有利於開放發展的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在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上下功夫,在開放的內外聯動上下功夫。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在更加注重開放質量,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形成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提升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引資引技引智緊密結合,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推動經貿強國建設;增強開放的聯動性,以國內帶國際,以國際促國內,更好統籌兩個大局。
2018年10月16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方案要求提升海南高端旅遊服務能力,不斷豐富發展郵輪航線產品。三亞鳳凰島以郵輪產業為依託,積極建設集航運、口岸、商業、旅遊、免稅消費等一體化的特色郵輪母港。圖為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 商務部供圖
——更強的開放包容。「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中國將張開雙臂,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實現共同發展。」新中國7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偉大品格,提升了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在更加注重開放包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倡導和而不同與和合共生,堅決反對封閉保護和孤立排他,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促進世界共同發展。
——更好的開放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繁重艱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在更加注重開放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獨立自主與擴大開放有機結合,既要擴大對外開放,又要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增強底線意識,深刻認識擴大開放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健全開放型經濟安全保障體系。
四、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對外開放的「來路」,昭示著新時代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出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當前,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對外開放全過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認真落實我國擴大開放的五項新舉措,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搭建開放合作新平臺。中國是開放大國,要展現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責任擔當,打造更多對外開放平臺,貢獻更多國際公共產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入落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全力推動開放舉措和經貿成果落地,促進共同發展;編撰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典型案例叢書,講好中國故事。精心辦好進博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越辦越好」的要求,持續打造國際一流博覽會,擴大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影響力,推動落實第二屆進博會各項成果措施。打造促進消費升級的平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挖掘鄉村消費潛力,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打造開放創新新高地。更加注重製度型開放,通過制度創新,打造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的開放高地。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自主權,繼續鼓勵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努力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加快研究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突出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充分發揮特殊經濟區域優勢,在吸引高端要素資源、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不斷探索,激發內生動力。推進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發揮其「一帶一路」建設橋頭堡和排頭兵作用,將沿邊開放與商務扶貧有機結合,讓更多貧困人口享受開放紅利。
——開創開放共贏新局面。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做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後續工作,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中歐投資協定等談判,加快構建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捍衛世貿組織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維護中國在世貿組織改革中的正當利益。更好營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氛圍,保持戰略定力,維護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構建開放安全新體系。經濟全球化大潮,既能促進快速發展,也可能帶來衝擊甚至「觸礁」。堅守紅線與底線,增強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在對外談判中劃定紅線,守住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意識形態與文化安全等底線。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等制度,把金融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等作為重中之重,切實為開放上好「保險」。堅持以我為主、自主開放的原則,既要通過開放增強實力,又要提升本領防住風險,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確保國家安全。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回顧歷史,初心不改;展望未來,使命在肩。面對新時代的歷史潮流,中國將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讓世界更好見證中國道路、中國胸懷。
作者: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