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注一些社會議題的時候,經常有一種無力的感覺: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
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很難理解某些地方重男輕女、性別歧視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反過來,長期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人,他們在自己的人生以外,也很難理解什麼是法律、什麼叫規矩、什麼叫人的尊嚴;不知道什麼是正常的出路。
前不久,我在騰訊大家的《年輕一代,越來越重男輕女》了,談了由於女性在減少,男性在「婚姻擠壓」之下,農村女性的處境並沒有變好、反而更艱難了。今天,我想來談談,那些意識到困守在原地很難結婚的男性,他們在用什麼辦法尋找婚姻、生育的可能?這種方法,能解決問題嗎?
一
澎湃新聞最近發表的長篇特稿《去巴基斯坦娶親的男人們》,就詳細地分析了中國的男性想去謀求異國婚姻後,碰到的嚴峻的問題。
「已有成百上千的男性奔赴巴基斯坦,希冀領回一個新娘。他們有的是家境優渥的大學生,在一線城市工作的離婚博士,有的是年入30萬的深圳燒烤店老闆……大多情路不順,『漂亮、純潔、會說英語』的巴基斯坦女孩,吸引了他們。但更多人來自農村,經濟狀況不佳,付不起本地水漲船高的彩禮,娶親成了難題。『不來國外找老婆,我能去哪裡?』一位娶親者說。」
但如鐵一樣事實告訴他們,如果你們在中國都無法合法地找到妻子,那麼,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的異國他鄉,更不會有你們的老婆。沒有人,天生就必須一對一配有老婆的。他們帶著這種執念出了國,會遇到什麼情況呢?
在新聞的開頭,就描述了一位叫劉輝的男性,他死在去巴基斯坦娶妻的路上。
劉輝,29歲,1米6,患有精神分裂,內向靦腆,在老家說不上媳婦,於是,他們家通過縣城一個婚介代理,準備花17萬給中介,去巴基斯坦買個媳婦。
劉輝被發現時,屍體出現在一個橋洞之下,但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地警方調查之後表示:這不是刑事案件。
王振傑,26歲,1米62,娃娃臉,滿臉雀斑。相親多次失敗。放棄他的對象裡,有身高1米4的女孩,有離過婚帶著三歲孩子的年輕媽媽。
王振傑的故事很典型:
1、在巴基斯坦相親時,相親的女生與王振傑零交流。只有女孩的父親說了句:「You are my son.」後面的所謂「婚姻」當中,他也與女生基本沒有交流。
2、給女生一家花錢。相親完之後,王振傑被要求就帶著女生一家去商場買衣服。「女孩一家在前面挑,他在後面付錢。他給女孩買了3身衣服、化妝品、高跟鞋、包,女孩的母親、姐姐、弟弟、嬸嬸也買了衣服、鞋、牛仔褲、手環……帶的3000塊人民幣都花完了,女孩還意猶未盡,王振傑有種被宰的感覺。」
3、女生經常失蹤。過一段時間又回來,說可以結婚了;結婚第二天,女生又跑了,還捲走了他的很多東西。
4、中介再給王振傑介紹了一個新女孩。這個女孩也跟王振傑幾乎不怎麼說話,只跟同屋女孩說話。七天以後,女孩的家人來了,把女孩接走,還要走他一筆錢,把他的衣服鞋襪雙肩包甚至洗衣粉、剃鬚刀、沒喝完的可樂都捲走了。
5、這個新女孩也經常是走了又回來,只找王振傑要錢,不願和他發生關係,不給他好臉色。
看起來,王振傑就像是一個一直被中介和巴國女孩欺騙的可憐人。
像王振傑這樣一次又一次被騙的不奇怪。類似遭遇,在這些去巴國買媳婦的男性身上幾乎很普遍,他們所遭受的打擊還不止於此。
去巴基斯坦相親的男人們。圖源澎湃新聞
比如說,好些中國男性結婚第一天,發現新娘已經剖腹產生過孩子,刀疤還在。有一個更搞笑,發現外國妻子不是處女,還鬱悶了好久。
中國男性往往成了新娘一家的提款機,必須給他們不停地買東西。有的連去嶽父嶽母家裡吃飯,也得自己花錢。中國男性和外國新娘言語不通,不僅如此,她們還明確表達出對「丈夫」的討厭。
有的新娘是第四次結婚了,都是通過這種中介相親。
有的終於成功結婚、帶著外國女孩到了中國、甚至生了孩子。但籤證馬上到期,大使館表示,籤證到期女性直接遣返回國,不再續籤了。有的中介合同上藏著隱藏條款,只要男方要離婚,就要給新娘200萬盧布。於是有的女孩就想辦法惹怒他們,逼他們主動要求離婚。
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坐牢。有的新娘在機場不願意走了,大喊丈夫是「人販子」,該男性被抓到監獄關了兩天,遣返回國,女孩則留在巴基斯坦。而另一次,中介帶著「新娘」到機場,女孩大喊,「我父親把我賣給他了,他是人販子!他那裡還有7個被拐賣的女孩!」中介也被指控販賣人口入獄,後來通過運作才放了來。
各種事例都證明,有時現實的戲劇性不遜色於電影。
目前,中國政府已開始和一些鄰國聯合起來,打擊那些非法婚介、非法人口買賣交易了。這是法制的完善與進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媒體並沒有採訪到另一方,所以新聞呈現出來的,是那些男性的聲音。聽了這些故事,讀者會對這些男生充滿了同情。
他們只不過想娶一個媳婦而已,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鏈條上真正賺錢的,真正坑這些男性的,是中介,是中國人,是自己人,甚至是老鄉。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這些看上去就可疑的跨國婚介,竟然能夠屢屢得手?
我們不知道,那些與中國男生相親的巴國女孩,是否清楚這種相親意味著什麼,她們是否願意來到遙遠的中國,接受一個生活習俗完全不同的世界,還是只想利用「交往」的藉口發一筆過路財。但是,就我們所知的經驗,以女孩的婚姻為籌碼,為全家人創造額外的收入或者改變命運的機會,這不是某個地區的個例,而是一種在底層很普遍的現象。每一個招弟、引弟、愛弟們,都是她們弟弟娶媳婦的彩禮,或上大學的依靠。
我們在譴責無良中介利用信息差做局騙錢的同時,也應該對那些故事裡的人們的處境,抱有最低程度的理解。
三
很多人都被這個邏輯鏈條騙了:
在中國娶妻難,中國女人要彩禮,我去其他更窮的國家娶一個女人不就行了?而且,外國的女人不像中國女人那麼拜金,她們更純潔,更聽話,花錢更少,更年輕漂亮……
跨國婚姻中介的廣告語,用的就是這樣一個經不起推敲的話術
不只是普通人會被這種邏輯整暈,就連媒體相關新聞也免不了這種話術的惡臭,類似「彩禮太高,農村人娶不上媳婦怎麼辦?」的標題充斥各種媒體話題。而且很多人把這種「娶不上媳婦」的原因歸納為女性「太拜金」。
其實,在江浙或者發達城市裡,不要彩禮、或者有高額嫁妝的年輕女性很多,但是她們要求的男性的素質也很高,她們有選擇權。
即使在中國農村,這種選擇也漸漸成為普遍現象,連專門負責給農村青年作媒的媒婆——這群說不上多麼講究男女平等的農村中老年婦女——也知道,不是越肯給高彩禮的男青年家庭越好找對象,而是個人條件相對好的男青年才好找對象。很多農村女性在找對象的時候,主要看的還是對方的性格和家庭條件;而那些打光棍的男青年,往往有著某種明顯的缺點,比如有不良嗜好、好吃懶做、毫無經濟能力、毫無責任心、家庭條件太差。
於是,當這些人嫌棄中國女性「拜金」,把目光投向其他國家的時候,就會發現,那裡的女性要的錢更多,而且你更沒有希望把她帶到你的身邊,長久生活,無法溝通的生活質量更差。在異國,他們也不可能找到他們理想中的光產牛奶不吃草的妻子。
巴基斯坦女孩完全不符合他們的想像。甚至,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的女孩真的符合這種想像吧?
無論在任何國家,女性都希望在一定範圍內挑選儘可能條件好、品行好、尊重女性、能共同承擔生活的男性。而這些在自己家鄉娶不上媳婦的男性,不管是個人經濟條件、教育程度、人際交往能力,還是眼界經驗,都無法讓他們成為有競爭力的存在。換句話說,以他們的素質,遇到騙錢的黑中介,或者女方家庭的出爾反爾時,完全沒有能力讓自己全身而退。
文中還提到一起出國的人當中,有一位北大的博士,妻子離婚後,也去了巴基斯坦相親。後來被騙了十幾萬,追不回來了。他同樣適用於我上述的那個判斷。
所以,男性的「剩下」,既是因為長時間的重男輕女導致的男多女少,同時,也是相對的「剩下」。
所以,就算中國的男性與女性人口絕對數量一模一樣,仍然有些人是結不了婚的。比如,很多獨立女性寧願單身也不願意屈就婚姻,更不用說生育。
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領導的課題組,承擔了國家衛計委委託的「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影響預判研究工作。按這個課題組的預測數據,2020年,35歲至59歲的未婚男性在1500萬左右,2050年接近3000萬。
人口普查調查數據顯示,中國35歲到59歲的男性人口未婚的比例大概在4%左右;因為女性終身未婚的比例大概不到3%。」而在其中,受教育程度低的男性往往是終身未婚的主流。1990年,35歲到59歲的、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未婚男性佔未婚男性總數的12.7%。2010年,這個比例接近15%。
對於這些數據,很多人憂心忡忡。特別是當「結不了婚」成為新聞媒體經常報導的常態現象的時候——
2013年,北京一名男子因未婚妻提出「要結婚先買房」,無法談攏,將其掐死。而這個首付房款,她只要男方家裡出8萬元。
2017年,河南有一位中年女性跳河自殺,其後,她的丈夫也跳河輕生,被救回。據當事人陳述,是因為兒子要結婚,女方要求買車作為彩禮,母親買不起車,遂想不開尋短見。
2018年,江蘇高郵一位37歲的男子,因為父母沒有湊齊他要的彩禮,憤而殺掉了60歲的母親。
2018年,江西鷹潭許某,借貸40多萬元、家裡背上巨額債務,試圖騙婚,騙婚失敗後,砍死了未婚妻。
2019年,一位20歲的男青年要結婚,女方母親要求給10萬彩禮。該男青年向父母要錢,父母說家裡欠了一大堆債,沒錢。該男青年喝農藥自殺,被及時救回。
2019年,浙江紹興一位22歲的男子,因為母親不肯給他16萬彩禮結婚,跟前女友分手了,因此怨恨家裡人,先是割了腕,然後又要跳橋輕生,被警方救回。
結婚,本來應該是一件美好的事。結不結婚,本應是一種個人生活狀態的選擇。但為什麼在現實中,總是有那麼多人被不能結婚這件事壓垮人生?
其實,若是你常看民生新聞,便會發現,與結婚糾紛同樣頻繁的,還有另一種現象:人們經常歌頌那些80歲還要街邊買蓮蓬的老太太,因為她有三個兒子要養;歌頌那些六十多歲還要樂觀地賣炊餅的老夫婦,因為他們要給在家沒工作的健康的兒子攢婚房;歌頌那些離了婚的中年女性,還能給兩個工作多年的兒子全款買下房子,多麼勤勞能幹……你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了。
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人生的母親是偉大的,因為她們既完成了一代人的生育,又促成了下一代的生育;而年紀老大卻娶不上媳婦的男人是被鄙視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這一代人的生育任務無法完成;最後,這些人會把壓力再轉嫁給父母一輩——因為沒有能力支付彩禮而導致孩子結不了婚的父母,是可恥的……
在出國娶妻的新聞裡,既不缺少因為娶不起媳婦而感到抬不起頭的男性,也不缺少為了湊錢讓兒子出國而傾家蕩產的父母。他們想娶一個聽話的外國姑娘,既不是因為對別國的文化真心感興趣,也不是因為需要一個人生伴侶。娶一個妻子回來,完成生育任務,才是最高KPI。
總體來說,中國的對婚姻生育的高度崇拜,既殘害了女性,也殘害了男性。必須完成的生殖任務,對年輕一代人來說是負擔,對上一代人來說也是負累。
有人說,這都是「欲望」「本能」對人的支配,把這個歸結到生理上;我認為,這不是主因;真正的驅動力還在文化層面。他們無論如何都要生孩子,把結婚生孩子當作其惟一的人生價值。這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觀念,而非生物本能的需要。雖然傳宗接代、傳香火觀念的說法已經漸漸減少,但它們可以被替換成「把優秀的基因傳承下去」呀。
四
要緩解中國男性結婚難的「婚姻壓迫」的最本質做法,就是不再重男輕女,調整人口性別結構。但這仍然遠遠是不夠的。因為除了「絕對剩下」,還有「相對剩下」,無論如何,都會有女性根本不想結婚,也會有男性想結婚而結不了婚。
非要結婚、生子,要求每一個人都結婚、生子,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這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這也就是為什麼想要實現這種目的,不得不總是在違法的邊緣試探吧。
未來的一段時間裡,男多女少的現實很難改變,能改變的,只能觀念。
除了整個社會學會尊重女性、逐漸調節人口性別比以外,短期可以見效的方式包括:平等地給女孩繼承權;普及更文明的觀念;給男孩和女孩公平的教育機會。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機會,但也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可避免地也會體現在婚姻選擇上。若是你有獨立生活能力、有責任心、能掙錢、不啃老、不呆滯、有基本智商和情商,這樣的人,無論男性女性,無論是選擇進入婚戀市場,或是自主選擇生活方式,怎麼可能過不好?